【用科学方法提高专注力】总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其实可能是家长的“锅”

健康   2024-11-30 10:58   云南  

在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家长总是很苦恼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但是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刘爱琳想提醒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一些行为会影响孩子专注力的培养。
刘爱琳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儿科 主任医师


专家擅长
擅长儿童常见多发病的诊治,尤其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及早产儿管理、高危儿的生长发育监测。






什么是专注力?


注意力和专注力并不完全相同,它们有区别也有联系。‌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又包括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例如,孩子正在专心地搭积木,搭积木这个活动属于有意注意,而突然家长的手机铃声响了,孩子停止搭积木转头看向手机的方向,就属于无意注意。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正常儿童的有意注意维持时间随年龄而延长:3岁维持3-5分钟,5-6岁维持10-15分钟,7-10岁维持15-20分钟,11-12岁维持25-30分钟,成人能维持半小时以上。

专注力:则更强调对某个事物的持续集中程度,是注意力的一个更高阶表现。保持良好的专注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专注力不是天生的,是一个持续且坚持自控的状态,需要通过后天培养和训练。







学龄前是家长培养孩子
有意注意的黄金期


学龄前儿童的注意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常带有情绪色彩,任何新奇的刺激都会引起他们的兴奋,分散他们的注意。但如果重视学前教育和培养,有意注意可提前迅速发展起来。
而影响有意注意培养的因素有下面几方面:
·事物本身的吸引程度:对感兴趣的事物保持持久的注意,有利于专注力的培养。
·与他人的互动和联结能力:学龄前时期正是认知世界,和他人建立互动的关键时期。营造一个集中注意力的环境,鼓励为主,有意识地引导,积极地回应,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
·自身身体状态以及情绪状态:身体健康,没有负面情绪干扰的情况下,才能更加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家长不仅需要避免自己的负面情绪干扰孩子,同时也要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并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
·意志力水平:意志力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引导孩子设立一个小目标或坚持做一件事,体验成功的快乐。






家长这些行为会影响
孩子专注力的培养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一些行为甚至“关爱”的举动,往往会影响孩子专注力的培养

情境一:

小孩:“你看,我搭的积木好高!”

家长:“你自己玩,我在忙。”

这属于漠视型和缺失型的互动。孩子在经常得不到积极回应的情况下,会减少专注的乐趣。而且有的家长虽然在陪伴孩子,却在旁边刷手机、打游戏等,不仅没有良性互动,还干扰孩子注意力的集中。

情境二:

小孩:“你看,我搭的积木好高!”

家长:“你不要这么搭,应该这么搭...

这属于家长主导型的互动。甚至约束型的家长,这不能碰,那不能玩,过度保护孩子。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是他们的天性,自由探索是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他们逐渐从无序的探索中寻找规律,认识世界,但如果在探索过程中,被家长约束行为,制止一些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尝试,孩子没有探索过程,减少了专注事物的机会。

情景三:

小孩:“你看,我搭的积木好高!”

家长:“快来吃口水果,你看我给你买了什么好吃的?”

有的家长很唠叨,属于多话型互动。虽然一直围着孩子打转,但总是容易在孩子做事的时候频繁打断孩子的活动,干扰孩子注意力的集中,这样的互动和参与不利于专注力的培养。

营造安静的环境,减少环境的干扰也很重要,在做作业的书桌上减少其他物件的摆放,谈话、电视和手机的声音音量调小等。

情境四:

小孩:“你看,我搭的积木好高!”

家长:“这不行,你应该做得更好,早点搭出一艘飞船去参赛!”

这属于高期望型互动。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但过高的要求可能让孩子感到压力,缺乏自信,不利于专注于活动中,甚至逃避任务。让孩子做不感兴趣的事,或是催促孩子尽快完成任务时,话语行为间流露的焦虑情绪也会感染孩子,引起孩子的焦虑急躁,更加不利于专注力的培养。

另外,强制孩子延长专注时间也是一种高期望的表现,孩子能够持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每个阶段不一样,要符合各年龄发育的特点。

当然,如果孩子在任何场合或对任何事情都很难集中注意力,就应该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寻找原因,及时进行干预。


供稿单位: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编辑|王松华

审核|李云涛

终审|段   婧

邮箱|yn12320@126.com

电话|(0871)12320


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云南卫生12320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公益服务平台,用于发布权威卫生政策、卫生资讯,传播权威医学知识、健康生活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