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JDT徒而言,聖經是所有書籍中最重要的一本,因爲聖經是神對我們所說、旣可靠又不朽的話語,記載神在人類歷史中的一切作爲,是我們信仰和實踐的規條。我們相信,如果神要向眾敎會談論崇拜和崇拜的音樂,應該可以在聖經中找到。對信徒而言,有關崇拜的神學和實踐,新約遠比舊約與我們有更緊密的關係,然而,如果没有舊約中,神與人類關係的記錄作爲參考,我們就無法了解崇拜的儀式。新約應驗舊約,而猶太人的崇拜儀式與早期敎會,以及現代福音派敎會的崇拜均有緊密的關係。猶太人與基督徒都尊崇全能的神,視聖經爲至寶,兩者都注重神的全能及神的救恩。因爲這些原因,猶太人在會堂中的敬拜與現代基督徒的崇拜,在內容與氣氛上都很相似。
在以色列和基督徒三千多年的歷史中,音樂和聖經兩者有密切的關係,聖經也記載許多早期敬拜的詩歌。在舊約時代的初期,音樂的表達(崇拜中偶爾會有音樂),多半是自發的和狂喜的。後來,敬拜儀式與崇拜漸漸有了固定的形式,成爲在會幕或聖殿服事的專職。詩篇是古代以色列不同時期的作品,後來加添了一些頌歌(canticles),其中一首是以色列出埃及時期的作品。
會堂的敬拜(Synagogue Worship)可能是主前第六世紀,以色列人分散各處而形成的。會堂的聚會著重經文的誦讀與討論、祈禱、歌唱詩篇和頌歌,這些儀式都帶入早期基督徒的敬拜中。會堂的音樂可能是由音樂指導(cantors,即在會幕訓練出來的獨唱者)帶領,也可能有會眾參與。
新約的記載則是從天使歌頌基督降生的讚美詩開始:「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路二14)。在歷史性的聖靈降臨節後,基督敎會開始形成時,唱詩顯然是屬於會眾群體的。根據使徒保羅的記載,這個新的信仰與其表達方式,包括幾種不同形態的音樂——詩章、頌詞和靈歌。雖然舊約聖經對有關聖殿的獻祭有明確的規定,不過早期的基督徒可以自創一格,也可以在崇拜的會堂中「傳講基督」。使徒書信也論到基督徒敬拜的一般原則:誦讀經文和傳講福音;書信中也鼓勵祈禱,並且要信徒們在分餅時——擘餅聚會——記念他們的主。除此以外,帶領聚會者也要運用神賜給他們的聰明智慧和藝術的恩賜,設計一套敬拜的儀式,榮耀神和造就信徒。第一世紀信徒的基本需求和應用,與我們是大同小異的;現代基督徒的崇拜(包括我們使用的音樂),並没有發揮全部的潛力,可能是因爲我們對第一世紀敎會的敬拜方式認識不深的緣故。
早期教會的傳統
聖經中最早提到音樂,是在創世記四章20〜21節,亞當的第七代子孫中。
亞大生雅八;雅八就是住帳棚、牧養牲畜之人的祖師。雅八的兄弟名叫猶八;他是一切彈琴吹簫之人的祖師。
這段經節提到希伯來人敬拜的二大部分——殺牲獻祭、用音樂彈奏的「讚美的獻祭」;這都從同一個家庭開始。聖經對如何飼養動物或彈奏音樂没有記載。但是,用來敬拜神時,卻要用最好的來榮耀神。
聖經中第一次提到音樂敬拜,是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後,摩西與他的姐姐米利暗所獻上的感恩。全以色列會眾歡喜快樂,因爲神戰勝了他們的仇敵,使他們得救,好像基督徒因神藉著基督在十字架上戰勝了罪和死亡而歡欣一般。
那時,摩西和以色列人向耶和華唱歌說:「我要向耶和華唱歌,因祂大大戰勝,將馬和騎馬的投在海中。」⋯⋯
亞倫的姊姊,女先知米利暗,手裡拿著鼓;衆婦女也跟她出去拿鼓跳舞。米利暗應聲說:「你們要歌頌耶和華,因祂大大戰勝,將馬和騎馬的投在海中。」(出十五1、20~21)
這次感恩的祭,包括了樂器的演奏和歌唱,男女都唱,並且也有舞蹈動作。這首詩歌是舊約聖經中讚美耶和華的一個範本,而相同的用語也在詩篇中(例如:七十八12〜13,一三六10〜15)重複出現了許多次。
樓立認爲舊約歷史有兩種傳統式的敬拜:一種是自然的、忘形的;另一種是正式的、職業化的。第一種可用掃羅在預備作以色列王時,先知撒母耳所給的指示爲例。
此後你到神的山,在那裡⋯⋯必遇見一班先知從邱壇下來,前面有鼓瑟的、擊鼓的、吹笛的、彈琴的,他們都受感說話。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你,你就與他們一同受感說話;你要變爲新人。(撒上十5~6)
上述經節提醒我們,從前神如何與人交往,當神與人相遇時,那些地方就成爲「聖地」,如同亞伯拉罕在曠野的帳幕前,雅各在伯特利,摩西在燃燒的荆棘前,底波拉唱的「在橡樹下,在以法蓮的山丘」,掃羅在「神的基比亞」;又好像聖者(先知)聚集一處,如同今天有些人住在修道院裡一樣4。而且,音樂與先知的服事有關;現代版聖經中的先知書是以詩歌形式寫成的,無疑它曾經可以被用來歌唱。音樂也能將敬拜者帶入超然的、經歷神的境界,先知以利沙預言神的審判,就是一個例子。
以利沙說:「⋯⋯給我找一個彈琴的來。」彈琴的時候,耶和華的靈就降在以利沙身上。他便說:「耶和華如此說:『⋯⋯』」(王下三14〜16)
在聖經時代和人類歷史中,音樂影響人類的行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聖經中也記載,早期用音樂治療情緒,並不會引起狂亂,而是帶來心靈裡的平靜。
從神那裡來的惡魔臨到掃羅身上的時候,大衛就拿琴,用手而彈,掃羅便舒暢爽快,惡魔離了他。(撒上十六23)
會幕和聖殿中的音樂與崇拜
任命
在舊約時期,第二種敬拜方式是人們認爲,敬拜神要用正式的儀式,而且要在特定的地點——先在會幕,後來在殿中。專業的祭司藉著一些特別的行動(例如:獻祭、唱詩),向神表達百姓對祂的回應。敬拜的經歷充滿感官的刺激——有視覺(看得見的物品。例如:祭壇、洗濯盆、燭台、祭袍等)、聽覺(祭司演奏的音樂作爲陪襯)、嗅覺(香料和動物燃燒的味道),甚至味覺(吃平安祭的食物,見利七16)。
奇怪的是,從舊約時期以色列人崇拜的儀式中,找不到任何有關音樂應用的規章,但是讀摩西五經可以看到,神對會幕及其設備和獻祭中,有明確規定的細則。民數記十章1〜2節如此記載: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要用銀子做兩枝號,都要錘出來的,用以招聚會衆,並叫衆營起行。」
我們不難想像,那些喇叭聲音雖大,卻不美妙;吹號的目的(就如古代戰爭時一樣,是爲了要讓紮營在各地的以色列百姓能夠聽到。在音樂家和作曲家大衛作王時,以色列人開始有了正式的敬拜儀式,那時是聖樂的黃金時代。歷代志上十三章1〜8節和十五章14〜28節記載,他們如何以音樂慶祝約櫃運到安置的地點。接著又有這樣的記載:
大衛吩咐利未人的族長,派他們歌唱的弟兄用琴瑟和鈸作樂,歡歡喜喜的大聲歌頌。(代上十五16)
很明顯的,當時没有神特別的指示或允許,只是大衛的創意。
那些音樂祭司,是全心全時間地從事音樂的服事。他們因爲有音樂的天分而被選上(代上十五22);當然,也經過完備的訓練,以學徒身分服事五年,才獲准加入樂團。猶太人的詩班,是由三位作曲兼指揮家組成——亞薩、希幔和耶杜頓(代下五12),他們的歌唱是由多種樂器伴奏——七弦琴(lyres)、蕭(pipes)、豎琴(harps)、喇叭(trumpets)和鈸(cymbals)——並且還有舞蹈(詩一五〇4)。
演奏法和樂音
在古代以色列人的敬拜中,聖經節是以歌唱的形式誦讀的;如果直接朗讀,會被認爲是褻瀆神。他們用大聲的歌唱朗誦神的話語(詩四十七1,「萬民哪,你們都要拍掌!要用誇勝的聲音向神呼喊!」)。他們也用不同聲音的樂器伴奏,這些樂器美化人聲,產生異音(heterophony)的效果。如同大部分古代的文明,希伯來人的樂器也有三大類別:
(1)弦樂器——七弦琴〔kinnor,和希臘的琪塔拉琴(kithara)相關〕和豎琴〔nebhel,最多有十弦之多,英皇欽定本聖經稱爲薩泰里琴(psaltery)〕。
(2)管樂器一公羊角(shophar)、雙簧樂器(halil,近似雙簧管)、喇叭(hazozerah)和豎笛(ugabh,主要用於世俗的音樂)。
(3)敲擊樂器——鈴鼓(toph,或手鼓),鈸(zelzelim)和一種嘎嘎作響的玩具(mena an im)。
因爲詩篇以平行的形式寫成,所以我們認爲舊約時代,會眾應是以啟應的方式詠唱詩篇。因此,應用到現代崇拜儀式時,通常將每一經節分成「啟」和「應」。
啟:願神憐憫我們,賜福與我們,
應:用臉光照我們。(詩六十七1)
啟: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祂本爲善,
應:祂的慈愛永遠常存。(詩一三六1)
我們很自然地想猜測,古代的音樂究竟是什麼樣的聲音。雖然幾百年來只是口耳相傳,但是一些現代的猶太儀式學專家堅稱,今天猶太人崇拜唱的朗頌詩,仍舊保留許多原貌。近代音樂學者們推測,因爲早期基督徒音樂家們努力保存吟唱經文的敎會,所以,部分希臘正敎的傳統,仍舊保有一些早期以色列人的音樂。韋納(Eric Werner)認爲所有專家都同意,早期吟誦的曲調是由四個音(tetrachordal)寫成的,並且:
吟誦詩歌的基本形式是類似葛利果聖歌的曲調。曲調簡短、音域狹窄,通常不超過四度或五度音。
最近,舊約聖經學者蘭隆納(Ronald B. Allen)下了一個驚人的評語,他認爲以色列的歌曲是取自異敎徒的曲調:
如同以色列人的樂器,⋯⋯所以他們的歌曲也是一樣的情形。古代以色列的音樂形式,顯然是長久以來承襲他們特有的調性與形式;但是,他們是繼承了近東,特別是迦南人的音樂。
這意思是說,以色列人的音樂,不單是當時「世俗」的音樂,也是廣泛地取自當時鄰近民族敬拜讚美他們的神時,所用的歌曲。
其他的聖經權威學者引證詩篇二十九篇爲例,認爲這詩篇是根據異敎徒的詩歌形式寫成的:
巳受衆人肯定和注目的一件事,就是多位學者(例如:T. H. Gaster, F. M. Cross, F. C. Fensham, H. Strauss)都認爲,詩篇二十九篇是根據一首古老的迦南歌曲寫成的〔有烏加里特(Ugarit)地區的古卷爲證〕⋯⋯。
這個論點支持了本書的基本立場之一:宗敎音樂常常是取自早先世俗的音樂。此外,早在以色列人留在埃及地時,已經開始受到外邦人的影響,因爲當時迦南人也是埃及人的俘虜。從這些觀點來看,我們會很驚訝猶太人在獻殿禮拜時,對音樂所表現的崇敬態度。
最近,有一位法國音樂家與學者,范朵拉(Suzanne Haik Vantoura)出版了一本書《聖經中的音樂》(The Music of the Bible Revealed),這是她多年研究的結果。范朵拉深信,聖經節上下的記號——在歷史上一向被認爲是重要符號,用來幫助朗誦經節的符號——事實上是一種記譜的方式。根據她的分析,她改寫並錄下數小時長的「聖經音樂」。請看下面的例子:
’A- do- nay | tse-ḇa-’ôth | ‘im-ma-noû | mis-gaḇ- |
The Lord | of hosts (is) | with us; | Our |
萬軍之耶和華與我們同在;
la- noû | ’e- lo- hê | ya- ʽa- qoḇ | se- lah |
refuge (is) | the God | of Jacob. | Selah. |
雅各的神是我們的避難所!(詩四十六11)
韋納形容猶太人在第二聖殿時期音樂演奏的情形:
早晨的獻祭由三個喇叭伴奏,先是敲鈸,接著是利未人唱詩。每一段快結束時,喇叭加入,告訴會衆要俯伏敬拜了。每一首詩歌大概分成三部分⋯⋯。
學者們都同意,聖殿中的音樂是由專家和祭司演奏。一般百姓所參與的,只是當聽眾和觀眾。當然,會眾可能以「阿們」和「哈利路亞」,或者「祂的慈愛永遠常存」來回應。
以色列敬拜的詩歌:詩篇
詩篇常被稱爲以色列人的讚美詩集。在每週特定的日子,於早上和晚上獻祭之後,會眾按詩篇次序唱詩,並有樂器伴奏;偶爾,唱詩會中斷,由樂器演奏間奏曲,「細拉」一字可能指的就是這個意思。詩篇對基督徒是極重要的,因爲自初代敎會以來,詩篇一向是敬拜的一部分,涵蓋三種主要的禱告內容:讚美、祈求和感恩。
讚美神的屬性
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因歌頌我們的神爲善爲美;讚美的話是合宜的。(詩一四七1)
讚美神創造的作為
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詩十九1)
讚美神治理萬國
外邦爲什麼爭鬧,萬民爲什麼謀算虛妄的事?⋯⋯那坐在天上的必發笑;主必嗤笑他們。(詩二1、4)
渴慕親近神和聖所
神啊,我的心切慕祢,如鹿切慕溪水。(詩四十二1)
感謝神的供應
你們要稱謝耶和華,求告祂的名,在萬民中傳揚祂的作爲。(詩一〇五1)
救贖的祈求
我發聲哀告耶和華;發聲懇求耶和華。我在祂面前吐露我的苦情;陳說我的患難。(詩一四二1〜2)
罪的告白
神啊,求祢按祢的慈愛憐恤我,按祢豐盛的慈悲塗抹我的過犯。(詩五十一1)
悲傷或忿怒
我的神,我的神,爲什麼離棄我?爲什麼遠離不救我,不聽我唉哼的言語?(詩二十二1)
訓誨詩
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爲有福。(詩一1〜2)
見證詩
我曾耐性等候耶和華,祂垂聽我的呼求。(詩四十1)
某些詩是與節慶有關的:有王室稱頌神的詩(詩二十一,四十五,一〇一)、進殿詩(詩二十四,九十五,一〇〇)和百姓的悔罪詩(詩一三〇)。其他的詩篇,如一二〇至一三三篇(稱爲「上行詩」或「朝聖」的詩)可能是在每年百姓上耶路撒冷聖殿時所唱的。哈列頌讚詩(Egyptian Hallel psalms,詩一一三〜一一八)述說神如何在埃及救贖以色列百姓。他們每年守逾越節必唱這些詩歌,兩首在餐前唱,四首在餐後唱。
韋納也告訴我們,詩篇的四種寫作形態:
1.平鋪直述的詩:沒有分節的詩篇。
2.離合詩:詩句按希伯來字母的次序排列。(詩一一九)
3.重複的詩:每一句的結束都重複相同的字句。(詩一三六)
4.哈利路亞詩:開始與結束都有狂喜的驚嘆詞。(詩一四五〜一五〇)
詩篇大概有四種不同的模式:
1.簡易的詩:一人獨唱的詩。(詩四十六)
2.回應的詩:是詩班回應獨唱的讚美詩。(詩六十七1〜2)
3.唱和的詩:以同一個句子作爲句子的開始或結束,由兩個詩班輪流唱。(詩一〇三1〜2、20〜22)
4.連禱詩:副歌不斷重複。(詩八十2〜3、6〜7、18〜19)
許多詩篇的起首有些簡單的說明,當中有些告訴我們某詩篇的音樂特性,最常見的標題是「交與伶長」。其他有交與利未各支派的伶長——亞薩、可拉、耶杜頓、希幔或以探;很可能這些詩歌是選自不同詩班收集的曲譜。有些詩篇標明伴奏的樂器——以絲弦樂器演奏或吹笛。其他的詩篇,有些則標明曲調的名稱:「爲證的百合花」、「休要毀壞」、「慕拉便」、「朝鹿」、「百合花」和「遠方無聲鴿」。
其他一些標題,我們不太淸楚眞正的意思,不過,可能是指音樂或詩歌的形式。「金詩」、「流離詩」和「訓誨詩」,大概是音樂或詩歌的結構。「調用麻哈拉」、「調用第八」、「用迦特樂器」和「調用女音」,很可能都是音樂的術語,大概是指曲調或節奏的規格。
小頌歌
舊約聖經中除了詩篇之外,還有許多首類似詩篇的詩歌,經常可以在以色列人的崇拜中聽到。以下幾首稱爲小頌歌(出自舊約),與四首大頌歌有別(出自路加福音第一、二章)。這幾首自早期敎會以來,就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1.摩西(與米利暗)戰勝法老所唱的詩歌(出十五)
2.摩西死前的禱告(申三十二)
3.哈拿的歌頌(撒上二),可能是馬利亞頌讚的範本
4.哈巴谷的頌歌(哈三)
5.以賽亞的頌歌(賽二十六)
6.約拿在魚腹中的禱告(拿二)
7.但以理的禱告(但二)
8.三個年輕猶太人在火窯中的歌頌(但三)
猶太人的崇拜與教會曆
根據猶太人的傳統,耶和華神(Yahweh)是時間與季節的神,因此他們用沙漏和日曆制訂崇拜的「神聖時間」。以色列人每天早晚要獻祭,不論是在會幕,或後來在聖殿中。此外,猶太人在家中,於飯前或其他特定時間都要獻上禱告。安息日是敬拜更具體的表現,是記念神完成創造大工之後的安息,也是奉行神的吩咐而行。猶太人每年要遵守一連串的節期(及禁食),以配合農業生活,其中有一些也帶入基督徒的崇拜中:
1.新年(Rosh Hashanah,自省懺悔的時刻)和贖罪日(Yom Kippur);兩者都在九月或十月間。
2.住棚節(Sukkoth),與豐收主日或感恩節相似;在九月或十月。
3.燭光節(Hanukkah),在安提阿古(Antiochus Ephiphanes,又名伊比凡尼)褻瀆聖殿後,以色列百姓再次獻殿時開始,慶祝的細節和聖誕節相似;在十二月。
4.普珥節(Purim,根據以斯帖的故事而來),與懺悔的星期二(Mardi Gras)相似;在二月或三月。
5.逾越節(Passover),記念以色列人從埃及爲奴之地蒙拯救,與復活節的意義相似;在三月或四月。
6.五旬節(Pentecost),因過了逾越節五十天而稱之,與頒布律法和慶祝收成有關;在五月或六月。第一個基督敎五旬節與以色列的節期吻合,故沿用其名,並在復活節後五十天慶祝。
崇拜的音樂與經歷神的同在
我們已經討論過,以色列人喜歡富有象徵性,並且以感官表達的崇拜方式,音樂當然也是感官經驗中重要的一項。人們常用聖樂來描述神的同在及神的能力,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爲音樂常用來朗誦經文。
所羅門王獻殿時,神特別藉著音樂讓以色列人體驗祂的同在。
當時,在那裡所有的祭司都巳自潔,並不分班供職。他們出聖所的時候,歌唱的利未人亞薩、希慢、耶杜頓,和他們的衆子衆弟兄都穿細麻布衣服,站在壇的東邊,敲鈸、鼓瑟、彈琴,同著他們有一百二十個祭司吹號。吹號的、歌唱的都一齊發聲,聲合爲一,讚美感謝耶和華。吹號、敲鈸,用各種樂器,揚聲讚美耶和華說:「耶和華本爲善,祂的慈愛永遠長存!」那時,耶和華的殿有雲充滿,甚至祭司不能站立供職,因爲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神的殿。(代下五11〜14)
這種場合(以及前述掃羅和以利沙的預言),正如何伯特(A. S. Herbert)所主張的,兩種行動(獻祭和朗誦神的話語)的密切關聯,並非偶然。
朗誦經文時,配上適噹的表情是很有能力的。那不僅是敬虔的表現,而且適當的話語能將以色列人的靈魂傳遞到神那裡。神的審判和更新的能力,可以因此進入以色列人靈魂深處,藉此貫穿自然界和人類。
猶太人在會堂和家庭的敬拜
至今,我們仍不太淸楚以色列人的會堂敬拜。有些學者推測,在第二聖殿時期,住在耶路撒冷以外的猶太人,開始在聖殿獻祭的時刻聚會;又有些學者認爲,大約在西元前六百年,被擄在外地的猶太人開始在會堂聚會。由於傳統獻祭用的動物和其他用品,只能在聖殿中獻上,而會堂的聚會則強調完整的「讚美與祈求的祭」。然而,會堂的聚會不可能提供完整的崇拜經歷,因此猶太人至少每年要上聖殿一次參加崇拜。會堂成爲猶太人敎育與社交生活的中心,這種情形,漸漸地擴展到世界其他各地,只要有足夠的猶太人,就有會堂。會堂的敬拜,在耶穌時代及早期敎會的時期,在聖地和希臘文化統治的猶太人中臻至全盛。早期的猶太信徒,根據他們在會幕時的崇拜經歷,設立基督徒的敬拜和守聖餐,是不足爲奇的。
會眾的聚會,主要是話語的敬拜和祈禱。讀神的話語(摩西五經和先知書)是儀式的中心,接著有解經和公開的討論;另外,還有許多不同形式的禱告(讚美與祈求),並以朗誦的方式讀詩篇和頌歌。原則上,這種敬拜是屬於會眾的;雖然是由拉比(敎師)設計,但主要還是由「平信徒」參與,弟兄們帶領會眾讀經、禱告和公開討論(參徒十七17)。會堂的敬拜也相當著重儀式,以色列人設計一套讀經、讀詩篇和禱告的進度表,以配合每個季節的需要。多數會堂崇拜的用語,以及選讀的經節、詩篇,也持續到早期的基督敎會。
下列是會堂崇拜的程序,其中大部分的傳統仍流傳至今:
經文誦讀(摩西五經、先知書)
訓誠,討論
詩篇吟唱
聖哉經(The Kedusha,賽六3)
禱告〔The Yotzer和The Ahabah,強調神創造的作爲及神對祂的百姓的愛,以「聽啊,以色列,主我們的神是獨一的」(即Shema)爲結束,作爲信心的告白及美好的祝福。(出自申六4〜9,十一13〜21;民十五37〜41)〕
十八首祝福(Berakah,讚美、祈求物質與屬靈的祝福,並爲他人代求,同聲以「阿們」結束)
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堂崇拜正式有了音樂,但是根據推測,歌唱的利未人,在非正式場合經常練唱。我們只知道崇拜中,有一位或兩位獨唱者(領唱者),他們詠唱經文、詩篇和祝福經;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有些領唱者也唱「花腔」(melismatic,一個音節配幾個音或一段旋律),就是那種類似早期的狂喜歌曲和保羅所提的「靈歌」。會堂音樂的風格可能與聖殿敬拜的音樂相似,只是不用樂器,因爲通常只有獻祭時才使用。在這種以會眾參與爲主的聚會,所有參加崇拜者都唱一些他們熟悉的詩篇,而且反覆唱副歌,如「哈利路亞」或「阿們」。最後是馬可的見證(可十四26):「他們唱了詩,就出來,往橄欖山去。」在主與祂的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時,他們所唱的詩,無疑是在逾越節唱的哈列讚美詩(詩一一三〜一一八)。耶穌依照典型猶太人家庭的習俗,爲餅祝謝、擘開,分給圍在桌邊的每個人。同樣,餐後主人也拿一杯摻水的酒,祝謝,分給每一位客人喝。所以在「樓上」(Upper Room)的最後晚餐,耶穌賦予傳統的感恩一個新的意義,設立了「聖餐」。許多基督徒相信守聖餐是崇拜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基督徒整套的禮儀,乃是結合猶太會堂崇拜和聖餐而形成的。
赫士德, 當代聖樂與崇拜, ed. 楊秀儀, trans. 謝林芳蘭, 初版. (校園書房出版社, 1998), 149–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