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
执教:李超杰教授(2天)
Philosophy
当我们谈起“人生的意义”时
我们到底该谈些什么?
“人生”这个词映入人们的脑海
总带着些许沉重些许忧郁和些许宿命
甚至还有些许回避
动物活着
却不去问为什么活着
而人却不时要提出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对人生的意义不作出回答
我们就生活不下去
只有当我们找到答案
生活才会变得美妙神奇绚丽多彩
继第四期《西方哲学之路》之后
哲学班的春天第五期
我们又回到了《西方人生哲学》的课堂
2024年3月2-3日
53位哲学班同学在刚刚退去海量人潮的
西安大唐不夜城
伴着悠扬肃穆的雁塔晨钟
与李老师一起翻开了《人生的意义》的画卷
与此同时
带着些许好奇、些许胆怯
些许期待、些许激动、还有些许焦虑
同学们勇敢的叩响了人生哲学的殿门
未来这一年的时光
我们将经历信仰、死亡、爱情、痛苦、命运的拷问
与诸多在不同时代
却同样历经多舛人生和爱恨情仇
的哲学家们一起
试图把握这无常生命 看穿这万丈红尘
在精神的世界行万里路
阅万卷书
路途多山,道阻且长
冉冉星河,与子同行
……
同一个地球
同一片蓝天
同一个世界
人与人的差别却大至天地
庄子曰
以物观物 肝胆楚越
以道观物 万物归一
人生观物之境界的跃迁如此之难
而在谈论人生之前
如果我们不对人生路上的重重关山
加以慎重的领悟
那众里寻他蓦然回首的灯火阑珊处
又如何释尽衣带渐宽的追索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在认知面前
没有人生来在就在山顶
从《平面国》说起
甫一开学
李老师即以一个奇怪的故事诉诸人生启蒙之难
那是关于“平面国”的故事
在“平面国”的世界
生活着圆形、方形、三角形、多边形等等的人们
他们以形状区分阶层
也以形状互相鄙视
当他们看到“直线国”的时候
震惊于以线的长短解释世界的粗鄙境界
他们沾沾自喜
而当他们看到“点国”的人们以点是世界的全部的时候
更以为这些人生如蝼蚁无可救药
他们以为平面就是宇宙的真理
是最高等的存在
而当他们其中一人去过了“空间国”
明白了这世界还有三维的存在
遗憾的是
他并没有能够带领平面国走向更高的认知
尽管他竭力的证明他的发现
但仍免不了自身与其“异端邪说”一起被残酷镇压
一场“苏格拉底之死”再次上演
现代人的困境
空虚、孤独、焦虑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的哲学观中
是现代人的三大困境
作用于个人与社会带来无休止的混乱
而究其根源
来自于信仰的坍塌
现代性以突然的变化对抗人类古老的价值观
让许多人丧失自我
尤其在20世纪人类变得千人一面
奴隶道德(尼采)横行于世
集权主义的崛起
使许多人不再根据行动本身
而是根据行动被权威接受的程度来判断其价值
对自然的好奇在减弱
对为无意义的世界赋予意义的神话不再相信
对为人类存在表达深刻尊重
对个人权利和命运表达深厚信仰的悲剧
也给予否定
人类失去了曾经坚实的意义世界
却还未建构起属于现代人的意义之塔
重新发现自我
人的标识
是自我意识的诞生
当人产生“我是谁”的困惑
就会对威胁于“我”的外界发出不满与对抗
这是追求自由的第一步
我们曾在古老的东方听说过“无我”的境界
而在罗洛梅看来
强大的自我意识并非自私自利
反而是人类美德的开始
从政治角度讲
不追求自我就不会追求权利
而总是在强调责任与义务的社会
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追求自我的实现
才会导致以同理心追求他人的实现
才能对他人产生移情和共情
才能平等的看待他人
现代社会
人们重新发现自我的历程充满代价
混乱产生焦虑
焦虑产生绝望
绝望产生勇气
勇气产生自我
自我产生自由
而自由又同时意味着责任
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最高的价值共识
放弃自由会使人产生巨大的仇恨与怨愤
拥有自由
才能拥有真正的自我
……
2024年的第一节哲学课
53位同学带着“自知自己无知”的勇气
在李老师的动议下
选择了“人生的意义”这个话题
当然
没有人追求一个明确的答案
这堂课的意义在于
对我们普通人的人生本身提出关于意义的追问
当李老师带领同学们穿梭于
苏格拉底、柏拉图、罗洛梅、韩炳哲等哲学家
关于人类人生问题的诘问与洞察
当那些看似个人化的观点背后
逐步牵涉出我们时常在竭力逃避的大批真相
意义的洪流开始汹涌
哲学班的春天第五期第一模块
微风轻拂的大雁塔脚下
来自1000年前的印度的大乘佛教经文曾在此
被翻译成中国文字
一位叫玄奘的信徒希望它能够渡众生于水火
而10个100年以来
除了悠远的钟声准时在红墙内响起
众生依旧在爱恨情仇中迷失
当我们将这堂课的铃声与大雁塔的钟声交响
那浑厚底蕴里的清脆叮当
却无意间唤起了久违的记忆
我们相信
那是一种感受力
是逐步从钢筋水泥里苏醒的敏感
是血液解冻的欢流
是春天的脚步
在这一季哲学班的春天
一切虽然都还停留在去年冬天的样子
但我们却倏然感到
生机盎然
……
@哲学班的春天是张龙刚先生发起,
李超杰等教授执教的哲学与艺术学习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