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死亡予人生以救赎 | 哲学班的春天第五期《西方人生哲学》第三模块《死亡的哲思》在云南腾冲璀璨落幕

文化   2024-06-04 11:14   陕西  







第五期第三模块

《死亡的哲思》

执教:李超杰教授(2天)

Philosophy






在中国西南边陲

有一座小城叫腾冲

这里是哲学班的春天自发起以来

曾整班亲临三次的地方

腾冲地处大理、丽江等著名城市的旁边

并不是一个耀眼的城市

但当你走近她

你会发现另一个不一样的云南





腾冲是美丽的

拥有彩云之南瑰丽的自然风景

神奇的高黎贡山、纯正的火山温泉

旖旎的气候与人文

而且是驰名中外的翡翠之都

但是

腾冲之所以更加吸引哲学班的春天

缘于她一草一木中蕴含着

苍凉的近代史





这里,头枕着中国抗战时期

唯一一条国际援助线

滇缅公路

这条无数次被日军炸毁又无数次重修的公路

凝聚了滇西百姓乃至中国人

与国同存的勇气

也见证了东方战场古老雄狮的血泪抗争史





这里,头顶着二战期间

唯一一条中国和盟军控制的援华空中通道

令人毛骨悚然的“驼峰航线”

85万吨紧缺物资经由这条空中通道运抵中国

1500度架美军机在这里成为亡灵

直至今日

位于高山之上的腾冲机场仍然叫作

驼峰机场




这里长眠着9618名中国远征军的骸骨

“光复腾冲”那场血战之后

腾冲百姓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修葺房屋

不是欢庆胜利

而是全民捐资修建一座埋葬军人骸骨的“国殇墓园”

距离血与火的1944年

已经过去了80个春秋

而葱葱苍柏掩映下的铮铮铁骨

碧血千秋




所以在哲学班眼中

腾冲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城

她是曾经用死士堆积出来的战场

是在血泊中站立起来的丰碑

是一本关于毁灭与重生的《艾利之书》

每次到达腾冲的课前

我们都引导同学们到国殇墓园拜谒

不仅阅读历史的残酷

也体悟生死的博大

生命无国界

无论我们站在西方哲学的维度

还是东方思想的源头

无有对生死之剑的锻造与磨砺

都不可能在心头生出划破这人类爱恨藩篱的锋芒

去者已去

俱往矣

而生者当有所思

所以在腾冲

我们探讨《死亡的哲思》





2024年5月25-26日

哲学班的春天第五期《西方人生哲学》

第三模块《死亡的哲思》

在腾冲和顺古镇寸氏宗祠设坛开讲

600年古镇沧桑与满门忠烈的寸氏家祠

使这次的课堂格外不同





柏拉图、奥古斯丁

笛卡尔和康德



死亡

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甚至总是常人不愿面对的问题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活着就好好活着

干嘛要去想死了以后的事情呢

毕竟,我们对死后的世界一无所知


然而在浩瀚的人类历史中

亿万人相继死去

毫无悬念

包括我们曾深爱的亲人和朋友

那些改变世界的伟人

包括曾耗尽天下希望能够长生不老的皇帝

也包括梵蒂冈的教宗、山巅的道人

他们的结局都一样

无论生前如何显赫如何深情

都有一个无情的终点在无声的等待着

人类终将死亡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

无论际遇多变命运多舛

只有一件事是共同且确定的

——

我们正在

走向死亡





因此,总有一些人类思想家

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对生的思考

而投以深邃的目光,试图揭示死亡的真理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其“理念论”的基础上提出“灵魂不死”

也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

关于死亡的哲学观点



进入中世纪

伟大的基督教哲学家圣奥古斯丁

在其著作《上帝之城》中

宣布了站在基督教神坛上的对死与生的判定

奥古斯丁认为

人类有两次死亡

第一次死亡是灵魂在原罪之后

被上帝所抛弃

第二次死亡来源于灵魂不再能够

从上帝那里得到生命

使灵魂与肉体在永久的惩罚中结合

而上帝也给予了人两次复活的机会

分别为灵魂听到上帝的声音

和世界末日最后审判之后的复活

奥古斯丁的判定当然有着浓重的基督教意义

使得人们对造物主的信仰更加虔诚





而即使在基督教之外的西方哲学中

死亡也是永恒的对象

长达2000多年的哲学史

卢克莱修、笛卡尔、康德乃至尼采等

都对灵魂、身体与死亡有着诸多论述

成为人类认知的阶梯

而直至今日

柏拉图所说的“哲学就是死亡练习”

依然在本质上

成为对哲学这一思维活动的深刻定义

没有死亡就没有哲学

哲学说到底就是对死亡的探讨

有人断言

人类失去了生命的有限性

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欧文亚隆

存在主义死亡观



课堂深处

在带领着同学们走过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家

对死亡的种种认知之后

李老师引入了一位现存的

伟大的存在主义者

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

存在主义治疗法三大代表人物之一的

欧文亚隆教授

及其“存在主义死亡观





在欧文亚隆看来

生命和死亡相互依存

只有学会好好死去的人,才会懂得如何好好活着

尽管肉体的死亡会毁掉人

但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人

如果缺乏了死亡这一事实的认知

会使人对生命的敏感度变得迟钝

直面死亡

会给人带来积极的成长



虽然对死亡的焦虑普遍存在

而且它是如此巨大

以至于许多人将生命的大部分能量

都消耗在对死亡的否认上

期望建立起对死亡的防御机制

比如某些强迫性英雄主义、工作狂、自恋者等等

他们借以与时间对抗

对自然环境对抗、以及与自我意志的对抗

实际是在潜意识中对抗死亡焦虑

而这些对抗终究徒劳

当真正的死亡来临的那一刻

没有人能够去对抗它





我们所能够做到且只能做到的

是坦然的接受和拥抱死亡

死亡离我们很近

甚至随时与我们相伴随

这一秒的平安吉祥并不能决定下一秒我们还在

死亡离我们也很远

远到我们来不及看见它的样子

因为当它真正来到我们身上时

我们早已经死亡了



所以

最好的方法是直面死亡

正如有的地方把墓园安置在教堂旁边

在小镇最常出入的位置

就是为了让一般人、妇女和小孩慢慢习惯

让他们看到死亡时不再恐慌

古老的埃及民族

也曾喜欢在在盛宴之后

由一个人向宾客展示大量死亡的图像

对他们大喊:快活地喝吧

因为你死的时候就是这样

埃及民族懂得

教人们死亡就是教他们生活


欧文亚隆建议人们

学着像老年人一样去生活几天

像他们那样走路、着装,拜访墓园

在森林中孤独地行走

想象自己昏倒、死去、被朋友发现后埋葬

这不失为一种体验死亡

借以重新焕发出对生的喜悦





《死亡的哲思》

是哲学班的春天《西方人生哲学》课程中

的重要一课

其内涵在于让同学们走进

“向死而生”的语境

在生命的有限性中觉醒于人生的无限

于每个人而言,死亡终将到来

与其焦虑的等待,不如积极的面对生命

毕竟我们认真的想过这件事

我们走过、跳过、体验过

迎着朝阳真诚的微笑过

痛苦过、哭过、歇斯底里过

对着无限的苍穹探索过




这次模块

腾冲似乎更为眷恋我们的课堂

伴随着祠堂外淅沥的雨声

“驼峰机场”不断传来航班取消的消息

公务繁忙的同学们尽管有些担心

却未曾焦虑

即使在花费十几倍的时间折腾于多个交通工具

八仙过海于回程的路上时

彼此间仍然欢声笑语

我们愿意相信

这份从容来自于对课堂修习的感悟

当生死已成定局

还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怒气冲冲

天边的雨终会化为彩虹

黑暗的夜晚也终会月光皎洁

漫漫人生路

风也可爱,雨也壮丽

……




课程期间,同学们参观了毛泽东的哲学顾问艾思奇先生的故居

腾冲著名人士,艾思奇故居纪念馆馆长寸茂宏先生亲切讲解




课程期间,腾冲市副市长李斌仁先生亲临课堂

欢迎哲学班的春天老师同学们




见证近代百年风云的

寸氏宗祠




























@哲学班的春天是张龙刚先生发起,

李超杰等教授执教的哲学与艺术学习组织。

哲学班的春天
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张龙刚先生发起,北京大学李超杰等教授执教的哲学艺术类读书会。本公众号致力于进行读书会活动信息告知及相关哲学文章的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