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使用ChatGPT写论文?南大这门课或许有答案

幽默   2024-02-14 23:05   江苏  

1


【引 言】

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很多学生已经不再自己写作业了。统计显示,89%的美国大学生承认自己使用它来做作业,甚至有大学生用它写哲学课小论文,拿了全班最高分。😲
那么问题来了,大学生要不要使用大语言模型来写论文呢?

诸如ChatGPT、文心一言之类的大语言模型,他们可以成为学习、工作等许多领域的强大工具,为人类生活带来的革新的力量。然而,在深感福祉极大提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使用大语言模型可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一系列的风险。
谷歌旗下公司DeepMind的科学家劳拉·魏丁格曾携手多个国家的人工智能专家,在2021年发布过一篇报告《大语言模型造成伤害的伦理和社会风险》[1],详细列举了大语言模型存在的诸多风险,例如认知偏差、隐私侵害、错误信息、虚假信息、加剧社会不平等、环境危害等等。
虽然GPT-4有很强的能力,但它仍然存在一些不可靠的局限性,使用起来需要谨慎。比如可能会出现幻觉,国内学者将其翻译为“知识幻觉”,意指大语言模型输出不正确、不真实或无意义内容的现象。随着大语言模型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长,以及它们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医疗保健、金融和运输等高风险的应用中,这一风险会变得更加突出。
除了知识幻觉,大语言模型还存在一个更为隐蔽的风险,那就是认知偏差。从公开的GPT-3训练数据集来看,当中约有93%的语料来自英文,这一天然的结构性偏向,导致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内容注定偏向于英语世界的主流价值观[2]。大语言模型其实是生活在一个信息茧房之中的,使用它们的时候,应当保持批判性的思考,不要忘记比较其他信源或观点。
大语言模型还存在一个更为严重的风险,那就是虚假信息的问题。随着大语言模型技术的突破与在各个场景的广泛应用,它们将会深度参与、渗透和生成我们的信息环境,一旦它被用来传播虚假和具有毒性的信息,将对人们的信息环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如何让大语言模型学习人类价值观,成为一项划时代的重要课题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种划时代的技术都会对文明的演化产生深刻的乃至决定性的影响。如今,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媒介技术,给现代社会和私人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如何让新一代媒介技术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让更多群众享受互联网乃至人工智能的发展红利,成为我们共同关心的时代问题。

2


【课程推荐】

1960年,人工智能专家约瑟夫·利克莱德首次提出了人机共生(man-computer symbiosis,MCS,Licklider,1960)思想,他认为:人机共生是人类与计算机的预期发展方向,双方都可以作为合作伙伴而受益[3]
60年后的今天,我们借助计算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能力。我们可以使用手机进行远程通信,我们可以使用机器人来做家务,甚至在近两年,我们可以使用生成式AI来进行创意绘图。
回到“大学生要不要使用大语言模型来写论文”这个问题,答案很明显,要!在人机共生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当然是要主动去了解,人工智能在未来将如何影响你在所在的行业,并尝试在你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向大语言模型这样的工具借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它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及时予以规避。
那么,如何更好地使用大语言模型来提升学习效率、辅助学术写作和知识生产,有一门课或许有答案。而且,它不止回答了这一个问题,这门课还尝试与同学们一起,探究更多的网络社会问题,例如——

▶ 你为什么会对手机APP上瘾?
▶ 如何看待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
▶ 如何看待网络上的付费课程?
▶ 假新闻为何盛行?
▶ 电信诈骗何以得逞?
▶ 董宇辉是怎么依靠网络逆袭的?
▶ 群体极化何以可能?
▶ 迷之微笑有什么秘密?
▶ 大学生要不要使用大语言模型来写论文?
▶ 如何看待网抑云里的情感流通?
▶ 如何体面地在社交媒体分手?
▶ 如何看待互联网的隐秘操纵?
▶ 如何让AI学习人类价值观?
……

作为主讲老师,我真诚地向各位同学推荐《网络社会研究》这门课。这门课不仅引导同学们从多个学科视角对网络社会的诸多媒介现象进行深度解析,还会鼓励同学们去思考个人、社会和国家如何应对网络社会的种种危机和挑战,潜移默化地提升同学们的数字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


【教学内容】

课程包含1个序言、8个专题和1个总结。其中,每个专题的学习时长为4个学时,每周完成两个学时。在专题中,前两个学时的教学任务为案例探讨和理论研究,课后动员学生参与为期一周的游戏任务;后两个学时,先是邀请学生分享游戏任务经历,然后结合研究案例介绍研究方法,增进学生对网络社会的深层理解。
那,课程具体教学内容见下表——

序号
专题
名称
具体教学内容
No.1
媒介
技术
手机成瘾——如何看待网络社会的媒介依赖?
·如何看待手机APP成瘾?
·如何看待数字极简主义?
·游戏任务:手机戒断实验
No.2
信息
环境
搜索霸权——如何看待网络社会的信息环境?
·如何看待搜索网站的知识政治?
·如何看待知乎网民的知识消费?
·游戏任务:撰写百科词条
No.3
深度
造假
假新闻——如何看待网络社会的公共舆论?
·如何看待假新闻的盛行?
·如何防范假新闻和电诈?
·游戏任务:微博热搜核真
No.4
流量
经济
网络红人——如何看待网络社会的流量经济?
·如何看待网络红人?
·如何看待饭圈文化?
·游戏任务:与网红面对面
No.5
网络
舆论
键盘侠——如何看待网络社会的群体极化?
·如何看待中国网络舆论?
·如何看待群体极化现象?
·游戏任务:元宇宙辩论会
No.6
数字
交往
迷之微笑——如何看待网络社会的数字交往?
·如何看待网络社会的人际关系?
·如何看待网络社会的人机关系?
·游戏任务:妙用文心一言
No.7
情感
流通
网抑云——如何看待网络社会的情感流通?
·如何看待社交媒体用户的新情感?
·如何看待社交媒体中的亲密关系?
·游戏任务:模拟网络树洞
No.8
过滤
泡泡
过滤泡泡——如何看待网络社会的算法歧视?
·如何看待互联网的隐秘操纵?
·如何让AI学习人类价值观?
·游戏任务:共建智慧校园

4


【课程特色】

这门课面向三年级本科生开设,选修的同学们大抵在三个方面产生获得感——

知识传授

考虑到三年级本科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理论基础,更希望获得从不同学科视角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阶训练,课程内容有别于传统专业课程,会围绕新近发生的社会事实展开研讨,着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自主提问意识。

能力培养

考虑到三年级本科生普遍面临升学和就业压力,有限的科研资源和实操经验,使得大家更加青睐在网络社会寻找选题和获取资料,因而课程内容侧重推介网络社会领域的优秀科研成果以及对应的研究方法

素养提升

考虑到网络社会日新月异,大学师生对网络社会的诸多风险认识不足、缺乏应对能力。为了更好地应对网络社会的飞速变迁和种种危机,老师会邀请学生参与一系列的游戏任务,一起探索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字媒介素养风险应对能力


5


【学习评价】

如何确保同学们学有所获呢?
为了破除学生“为成绩而学”的魔咒,这门课采用多元过程评价,将考核形式由期末的“毕其功于一役”改为平时的“日积月累”,重点考察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实际掌握情况以及媒介素养的提升效果。考核内容包括课中的课堂表现,课下的游戏任务成就,以及期末的研究设计,三者的分值占比为4:3:3。
自首次开课以来,同学们在教务系统里给这门课的匿名评分从4.84分逐步提升至5分。去年,主讲老师携这门课获得了学校的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以下是学生的课程评价或留言,(我翻了翻手机,筛选几条展示一下教学的成效😅)。


听说明天(2月15日)截止选课,欢迎感兴趣的同学选修。主讲教师将这门课广而告之的最大原因是,希望携手更多有趣的学生,教学相长、一起进步。



[1] Weidinger, L., Mellor, J., Rauh, M., Griffin, C., Uesato, J., Huang, P. S., ... & Gabriel, I. (2021). Ethical and social risks of harm from language models. arXiv preprint arXiv:2112.04359.
[2] OpenAI:Aligning language models to follow instructions,2023 年3月,https://openai.com/blog/instruction-following/。
[3] Licklider, J. C. (1960). Man-computer symbiosis. IRE transactions on human factors in electronics, (1), 4-11.


侯印国老湿
侯印国老师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