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探索与争鸣》等承办第二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之“期刊人才队伍建设”分论坛

文摘   2024-11-26 17:15   上海  

11月21日-22日,由中宣部出版局、中国期刊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长沙举办。中宣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胡和平出席主论坛并讲话,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出席主论坛,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出席主论坛并致辞,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主持开幕式。中国社会学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研究》主编张志强,湖南省期刊协会会长、新湘评论杂志社社长贺弘联,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刘兴平,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社长、主编郭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姜涛在主论坛作交流发言。《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作了题为“活跃学术空气,服务青年学人成长”的主旨发言。



论坛期间,《探索与争鸣》编辑部、新湘评论杂志社具体承办了第二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期刊人才队伍建设分论坛。与会专家从期刊人才机制体制改革、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奖励激励机制、建构学术共同体等不同维度,共同探讨新时代如何培养“大编辑家”,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人才储备。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湖南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黄海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主持致辞环节。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吴尚之在致辞中表示,要切实推进期刊领域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期刊人才的培养,需要紧跟时代步伐,适应事业发展、技术进步、产业转型的要求,加强针对性、前瞻性,解决人才结构失衡问题;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大胆启用青年人才,给位子、压担子、加责任,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期刊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期刊单位主体作用,积极倡导出版人才培养“导师制”。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主持致辞环节。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中文系双聘教授、《文艺理论研究》主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朱国华作题为“期刊与作者编委如何共建期刊”的主旨报告。他围绕作者、编辑部和编委组成的学术共同体主题展开,介绍了《文艺理论研究》的有关情况和办刊经验。该刊物与相关学会关系密切,编委基本由学会领导构成。刊物利用学会机制让各种不同年龄层次的学者展开交流,召开了包括年会全体会议、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专题会、青年会在内的许多学术会议,吸引优秀稿源,发表会议专集。由于专职人员较少,刊物利用学术共同体力量对稿件进行多次审校,聘请校外编辑,设置流动岗位。同时,编辑注重与作者互动,特别是注重打造青年友好型刊物,发表论文的作者群体中青年作者比例较高,对于青年作者的每一份来稿会反馈详细的审理意见。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新闻大学》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涛甫以“传承编辑家精神,加强期刊队伍建设”为主题,从新闻学期刊建设的经验出发分享了四个要点。第一,期刊编辑需要培养编辑家精神与编辑力。形成编辑家精神,需要编辑具有开阔的时代视野,形成跨界视野,树立面向国家和时代使命、面向读者的责任感。编辑力则包括创意策划、关系网络、专业能动性、传播触达等方面。第二,学术期刊编辑需要专业作为,扮演好组织者、助产士和传播者,打造知识共同体和专业共同体。第三,针对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使命,学术期刊需要告别依附型知识生产,回归中国知识主体性上,以理解中国经验与实践为目标,并让理论回到中国经验与实践中去检验。第四,在学术期刊队伍建设方面,期刊之间需要从一座座孤岛形成彼此连接、构成自主知识体系的岛链,为构建学术共同体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一等奖获得者冯庆报告的主题为“与大时代同频共振:青年编辑与青年作者的心心相印”。他从自身作为青年学者的感悟出发,分享了在读博士生期间投稿获得《探索与争鸣》刊发的经历,对《探索与争鸣》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征文活动以及推动青年学者学术共同体建构的举措深表认同。同时,作为青年编辑,他认为学刊编辑对学术环境、学术氛围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是知识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应当为作者们提供专业指导,同时在情感上给予作者将心比心的同情与理解。而作者在写作和投稿时,也应将编辑视为有感情、有想法、有志向的学者,深度把握刊物的整体品味和学术方向。编辑与学者之间的良性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的基础上,未来中国学术期刊的整体运营将会越来越好,中国学术知识生产也将会迎来崭新的面貌。


在圆桌对谈中,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秦钠谈及人工智能时代期刊出版的五点体会。第一,应该正确把握期刊出版的“变”与“不变”,读者的阅读习惯、传播介质、出版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但从期刊角度,内容为王、刊物规范以及公信力是不变的,需要坚守和传承。第二,作为期刊人,未来已来,必须要拥抱时代、拥抱人工智能。这意味着,传统期刊人要具备迈向全媒体期刊人的素质,不断学习。第三,期刊人要在加强传统编辑基本功的基础上,不断修炼内功,“刊学联动”,借助学科、科研项目的支撑,把编辑工作融入学科和科研工作,成长为学者型编辑。第四,期刊建设和人才建设要协同发展。应该做好期刊人才队伍规划的顶层设计工作,健全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专业人才等人才梯队机制。第五,期刊肩负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学术成果的重任。要做到三个“走”:一是走出去,刊物要通过编委、国际编委、审稿专家走向国际;二是走进去,要创造在国际平台充分交流、平等对话的环境和语境;三是走上去,每一本刊物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要得到学科及研究领域同行的认同,才能真正发出中国声音。


与会专家合影


本次分论坛切中当前期刊人才队伍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痛点,既在宏观层面面向技术时代这一大的历史背景和“两个大局”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时代使命,重新审视如何培养“大编辑家”;也在中观层面应对当前行业内部存在的人才机制、结构、流动等方面的新机遇、新问题、新挑战,并提出相应制度举措;还在微观层面共商如何实现编辑群体的切换,如何成就一本期刊的具体事宜。大编辑家与大时代同行,而培育大编辑家的土壤需要期刊界同仁和学界同仁共同营造。论坛汇集老中青三代编辑、学者,呈现了一个聚焦期刊发展的学术共同体的蓬勃生长,其构成期刊事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传承纽带。




《探索与争鸣》主编、编审叶祝弟在主论坛上作题为“活跃学术空气,服务青年学人成长”的主旨发言。

《探索与争鸣》近四十年来始终坚守初心,与大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特别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更是勇于探索,积极作为。自2016年起,杂志便敏锐地聚焦“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紧跟全球化动态,为世界格局的变迁提供了学术思考的平台。

《探索与争鸣》不仅努力成为一部记录时代变迁的学术年鉴,更愿意做助力青年学人成长的发现者,陪伴者,贴心人。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探索与争鸣》坚持“目光向下的学术”,鼓励学者深入生活,紧贴社会日常。杂志持续追踪社会心态,深度描绘国人的情感结构与精神风貌,力求学术研究与国家发展、人民需求紧密相连。

活跃学术气氛,推进健康雅正的学术批评,是《探索与争鸣》另一大特色。杂志通过“圆桌会议”等品牌栏目,30年间汇聚了2000多位各领域知名专家,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学术对话与批评,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此外,杂志还积极倡议并联合多家重要学术期刊和科研机构成立“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共同推动人文城市研究,展现了跨学科合作的新范式。

在服务青年学人方面,《探索与争鸣》更是创新不断,厚植青春学术土壤。通过“青年学人支持计划”这一主线,结合征文、专刊、年会等多种形式,10年间累计吸引了6000篇论文投稿,100余人获奖,惠及万名青年学人。特别是“优秀青年学人论坛”,完全由青年学人自主策划组织,已成为青年学者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重要舞台,激发了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

支持青年学人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探索与争鸣》正是通过这样一系列举措,不仅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更为他们搭建了成长的阶梯,引导他们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论坛期间同步举办了精品期刊展示。《探索与争鸣》入选,于论坛期间在会场展示陈列。



精品期刊展示



来源:《探索与争鸣》、时刻新闻

上海社联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彰显人民城市品格。这里是上海社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