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社会学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学新征程”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
文军指出,近年来上海市社会学学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受到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年会来稿数量与质量节节攀升,跨学会、跨学科的学术活动、学术共同体建设水平不断增强,期待上海社会学界同仁继续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骏研究院主持开幕式。
学会秘书长盛智明教授作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工作汇报。他回顾了2023-2024年学会建设情况,总结了本年度学会在论文发表、社会服务和交流建设等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力,介绍了学会近期工作,并表示将继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政治站位,加强学术阵地建设,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学会力量。
会议由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承办。《学术月刊》《社会科学》《社会》《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当代青年研究》期刊提供学术支持。来自上海等地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位社会学同仁参加了会议。
主旨发言环节,副会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西恒教授以“人民城市的发展取向与治理优化”为题,着重阐述了在发展的视野中理解人民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必然性、关键点和现实路径。他回溯了我国城市“人民性”得以实现的历史逻辑,论证了人民城市治理要坚持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相协调统一的总体性思维的必然性,认为在治理目标上必须坚持均衡发展的逻辑,在治理体系上坚持系统继承的逻辑,在治理方式上坚持融合型治理的逻辑。
上海大学张海东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对新发展阶段新职业群体研究的几点思考”。他从考察职业流动性的视角提出,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可以从城市化、市场经济发展、全球化进程、老龄化等背景进行分析。虽然新职业群体从广义上讲泛指一切伴随着新技术新业态出现的新兴职业,但仍需要从时间划界和信息技术的相关程度进行进一步辨识,从而理解经济社会新发展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职业结构。
华东师范大学魏万青教授作题为“从职业多样性到安居压力:城市包容性何以影响市民化”的发言。他指出,人民城市的建设需要市民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包容性的测量需要从就业包容度和居住包容度两个方面出发,构建人民城市建设的新参考系。人民城市建设既要注重职业形态的多样性,也要关注居住门槛的影响,促进就业与家庭团聚协同发展。相关研究要从原有的冲突视角走向政策协同,共建城市包容与美好生活。
华东理工大学唐有财教授发言的题目是“迈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信息治理:实践逻辑与多重挑战”。他指出,数字社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同社会转型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推动精细化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创新。信息是科学决策、社会沟通、监督问责、风险预警、舆论引导的核心机制,信息能力包含了信息汲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反馈等多个维度。基层信息治理需要加强信息分析和信息反馈能力,平衡国家、社区和居民三者之间的需求张力,解决治理信息数据与共享的伦理和法律困境。
复旦大学田丰教授作题为“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社区治理:从联结到协同”的发言。她认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核心概念是“社会资本”,而这一概念可以从凝聚的视角、制度的视角和网络的视角进行理解和分析。在社会网络视角下,社区治理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其本质是多主体协同和群众工作,其关键性资源是人际关系与志愿服务的统一,在研究上需要重视结构的视角、定量的视角和比较的方法。
主旨发言环节由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包蕾萍研究员主持。
会议还设有“社会治理与政社关系”“乡村振兴与社会建设”“数字转型与社会分层”“社会理论与社会生活”“婚姻家庭与情感关系”五个平行分论坛,50篇入选论文作者作会议发言,20位评议人与作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本次学术年会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学新征程”主题,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促进社会学界同仁深刻理解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研判社会治理、社会政策和社会建设所面临的新挑战,探讨社会学及其研究的新任务、新探索和新方向,搭建了交流和研讨平台。
供稿:市社联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