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陈引驰新著《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

文摘   2024-12-20 16:48   上海  

“人文学科的名教授应该写普及书、畅销书,国外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要大力提倡这样的著述,如果我们不去写,年轻人的阵地被抖音、短视频占据。或许这是不可抵挡的趋势,但挣扎一下也好。”12月15日,《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新书座谈会从下午到傍晚延绵近四个小时,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胡晓明的这番话引起一阵笑声。


出版方中华书局为《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拟定的宣传语为“开卷即刻进入复旦大学古代文学史课堂”。这是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的陈引驰积累30年之功,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讲录。


在书中,陈引驰提出了“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三个轴心时代”等新见,从先秦、唐宋及至近现代文学的转型,动态地勾勒了“文脉的演进”这一核心命题。不同于教科书式板正严肃的面孔,书中有讨论、有推断、有质疑、有互参、有搁置不论,语句鲜活,是一部颇具视觉感的大学课堂实录。


“这是中国文学史的另一种写法,摆脱了面面俱到的方式。”复旦大学中文系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认为,作为一部基于“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讲授而形成的著作,《文脉的演进》唐前部分可称周备,注重文学、思想与史实的结合,近世则聚焦于唐宋文学的承转变创,描绘近现代文学转型的多维图景,最为突出之处在于陈引驰的学养及视野支撑,将中国文学置于对比的立场,呈现文脉演进的内在动力及外在表现,“有的地方详尽、回环,有的地方简省,尤见课堂的现场感”。


《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

陈引驰 著

中华书局  2024年12月


“复旦中文是专门写文学史的系。”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回顾复旦中文的文学史渊源,从赵景深重印多次的《中国文学小史》到章培恒、骆玉明所编《中国文学史》,在他看来,陈引驰这本书写到的“第三个轴心时代”对近现代文学研究亦有参考启发,值得更深入的阐发。


“《文脉的演进》融会了陈引驰逾三十年的研究心得与整三十年的教学经验,是他才、学、识的集中体现,也是希望增长才、学、识的读者开卷有益的好书。”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特聘教授傅杰说。


“司马迁是一位现代主义者,一位现代主义的作家基本上是一本书主义,用一本书囊括他对整个人生、世界、宇宙的看法。”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正宏提到《文脉的演进》中关于司马迁的论述,“诸如此类都体现了作者鲜明独到的见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兆路认为,“讲录体”作为一个尚未被完全开发的品类,值得出版方深耕。


“‘讲录’不同于讲义、讲稿,是在课堂上生成的,结合了学生的听课反馈。”上师大教授詹丹认为,《文脉的演进》展现了一种互动的文体,“书虽厚重,但容易进入,我是在地铁上读的,读进去了。”


“个人性是文学最不可失去的,有‘引’有‘驰’,既有往回拉的部分,又有生发出去的地方,这本书很能体现陈引驰的讲课特点。”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刚说。


“我儿子上初中,捧着这本书读导论部分什么是‘文学’,读得不肯放下。”上师大教授李贵说,这是一部改变以往知识框架和叙述形态的中国文学史新著,讲析通透又富有趣味,初中生乐于捧读就是力证。


“文学史是显学,有很多版本的文学史。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当AI可以穷尽所有文学史知识时,课堂还有何意义?”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特曾是陈引驰课堂里的一名学生,等到自己走上讲坛,他发现文学史的讲授实际上也是“讲者自己精神历程的一种展演”,体现了一种“脉”,对眼下越来越细、越来越专门化的学术研究来说,这种“脉”的传承尤为重要。


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认为,这是一本“好看”的文学史,“好看在其内容,在于图文相得益彰,100余幅插图让读者直观真切地了解文学史所涉对象,同时也是一场沉浸式的审美之旅。”



“限于课堂的表现形式,这并非一本完全平衡的文学史著作。”陈引驰在后记中写道,“我曾在课堂上向学生谈到过自己的困惑:当从书房或者研究室走进课堂,满心怀揣着对学术问题复杂性的强烈意识,要如何能饱含信心、确定无疑地向本科生宣讲所谓‘客观’的知识?尤其在古代文学史的第一阶段,有太多的疑问和不确定性——这位作者真的存在吗?这部典籍在它的时代是如今我们所见的模样吗?……关键在于把握复杂的学术探讨和明晰的专业教学之间的‘度’,这需要多年的实践去摸索、感知。”


“相较于专为大众开设的普及讲座,当下的受众更渴求直接‘走进’一流高校的课堂。”詹丹说,这正是《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出版的价值之一。



《文脉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史讲录》目录







左滑解锁更多相片


来源:上观新闻、中华书局

上海社联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彰显人民城市品格。这里是上海社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