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机器人第一股”上市,前景如何?

时事   2024-12-23 17:39   广东  

协作机器人迎来第一股,越疆科技今在港上市,业绩背后存隐忧。

本文自南都·湾财社。


采写 | 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编辑 | 王琦璋



“协作机器人第一股”今日诞生。12月23日,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越疆科技)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越疆(02432.HK)发行价18.8港元/股,开盘后市值一度达到77亿港元。


截至收盘,越疆报18.94港元,市值约75.76亿港元。




从创业初期的深圳南山小团队,到行业内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越疆科技一直专注协作机器人研发与应用,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制造、教育、医疗等多个场景。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协作机器人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二,中国市场份额第一。


然而,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也放大了越疆科技业绩背后的隐忧。过去三年,公司累计亏损超2亿元,盈利压力始终未解。依赖第四季度订单的季节性特征、高研发投入与销售成本攀升,使得盈利之路挑战重重。与此同时,毛利率下降与存货问题更为公司发展平添阻力。


在协作机器人赛道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越疆科技如何从“第一股”走向真正的行业领跑者,仍需面对诸多未知。



业绩背后存隐忧


越疆科技的开端,始于2015年深圳南山一间不到40平方米的小公寓。彼时,创始人刘培超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凭借在机器人行业多年的积累,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旅程。


刘培超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当时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经常被繁琐的重复性操作拖累,他萌生了研发“桌面机械臂”帮助科研人员解放双手的想法。这一小型机器人在海外众筹平台上获得成功,订单纷至沓来。彼时的团队仅有六人,白天上班,晚上在公寓客厅研发产品,点燃了协作机器人市场的一把火。


技术创新成为越疆科技崛起的关键。公司自主研发了柔性电子皮肤技术SafeSkin,并推出全球首个AI赋能协作机器人平台X-Trainer,不仅提升了机器人操作的灵活性和安全性,也让其在制造、医疗和教育等领域得以大规模落地。


根据招股书披露,越疆科技2021年至2023年的收入分别为1.74亿元、2.41亿元和2.87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8.3%。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1.21亿元,同比增长9.6%。


不过,虽然营收看似稳步增长,但三年累计亏损超2亿元,越疆科技的盈利困境始终挥之不去。


其中,季节性收入的特性放大了一部分不确定性。2021年至2023年,公司第四季度的收入占比分别为31.8%、44.4%和40.8%。相比之下,第一季度的收入占比不足20%。这意味着其业务极大依赖于少数关键客户在第四季度的集中下单。如果市场需求未达预期,公司可能面临存货积压、现金流压力增加等问题。截至2023年底,越疆科技的存货周转天数已从2021年的248天攀升至304天,库存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毛利率的下降也是越疆科技面临的另一大难题。2021年至2023年,公司毛利率从50.5%下降至43.5%。行业竞争的加剧无疑是主因之一。协作机器人市场正在经历激烈的价格战,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越疆科技不得不采取降价策略,其核心产品六轴协作机器人的平均售价从2021年的6.59万元/台下降至2023年的5.66万元/台。虽然价格调整短期内提升了销量,但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此外,供应链波动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也加剧了毛利率下滑的压力。


与此同时,越疆科技在研发与销售投入之间的失衡也进一步加剧了盈利的挑战。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为7052万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不足25%。相比之下,同期销售和分销费用高达1.27亿元,占总收入的44%。过高的销售费用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市场占有率,但也吞噬了公司本就不充裕的利润。高额的销售投入背后,是对行业竞争环境的应对,但如何在不牺牲盈利的情况下平衡研发与销售,仍然是越疆科技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公司还面临资本开支的持续压力。2023年,越疆科技的资本开支达到8289万元,用于扩展业务、购买设备及投资研发活动。报告期内,公司还提及未来将继续产生重大资本开支,用以支持新产品的开发及技术升级。与此相对应的是公司存货减值的增加。数据显示,其存货减值金额从2021年的540万元升至2023年的1710万元,这一趋势也为公司财务表现埋下更多隐忧。


尽管越疆科技凭借技术创新和产品布局在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其持续亏损、高额支出和市场竞争的多重压力依然悬而未解。上市为其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市场信任,但能否在这一赛道上真正实现盈利突破,还需要经历更多时间的考验。



协作机器人的行业变局


协作机器人作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受到资本市场和行业内的高度关注。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报告,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预计将达到60万台,其中协作机器人的增长尤为引人注目。数据显示,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4.6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10.3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2%。预计到2028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49.50亿美元,2023年至202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6.6%。


协作机器人最初被视为传统工业机器人的补充,旨在实现人与机器的近距离协作。然而,随着技术的成熟,其应用场景逐渐拓展至商业领域,包括备餐、无人零售和教育等垂直行业。随着越疆科技等企业在这一赛道上不断推出新产品,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扩大市场份额,协作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正变得愈发激烈。


其中,毛利率下滑成为企业难题之一。以越疆科技为例,其毛利率从2021年的50.5%下降至2023年的43.5%。业内人士指出,价格战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企业被迫降价,同时向下游提供更多的生产解决方案和附加服务。这种激烈的竞争不仅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使整个行业陷入“内卷”之中。


此外,渗透率仍较低也是行业瓶颈之一。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表示,目前协作机器人主要收入来源于硬件设备销售、租赁服务以及维护支持服务,而工业场景的自动化渗透率还处于较低水平,这也为行业未来的发展留出了巨大空间。他指出,“全无人工厂是制造企业的终极目标,但行业仍需在成本控制和资本利用上形成有效壁垒,以实现规模化盈利。”


不过,资本市场对协作机器人行业的未来仍然抱有期待。2023年,节卡机器人、遨博智能等企业相继推动上市计划,行业融资活动不断增加。协作机器人作为一个技术门槛较高的细分市场,仍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刘少山表示,激烈的竞争并非坏事,反而有助于企业提升性价比和产品差异化。“如何找到真实的落地场景,并在供需两端实现更紧密的结合,是协作机器人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END




南都周刊
深度观察家 理性思考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