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锥——校园边界开放与畸零空间活化设计》
背景及设计要求
校园环境——当代大学校园正在从传统意义上的封闭的学术研究场所转为一片集合了文化、教育、商业等功能的区域。
政策支持——十四五规划文件中针对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样描述:“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完善校园内部治理结构,有序引导社会参与学校的治理,推动高校资源开放建设”。
共享需求——校园开放,社会发展,人群对公共资源需求较大,校园内部秩序混乱,应高校开放共享基础,北建大校园存在内畸零空间,校园资源与城市发展存在冲突。
现在响应高校开放共享基础上,整合北建大校园内畸零空间,进一步促进校园与城市管理和发展融合,实现校园资源与城市资源集约化建设。
在调研基础上挖掘校园中现存空间不足、整合校园与周边城市资源、完成项目策划与任务书拟定、完成场地城市设计。针对校园中空间现存问题,采用新建覆盖或改造的方式建造2座各6000平方米能够提升校园空间品质的建筑,其中至少有一座具有对外共享功能。
立意——立锥
立锥之地指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也比喻极小的安身之处。
本设计在 1.2 公顷的用地红线中将一个城市角落打造供学生及城市公民共享的生活空间,相对于大规模的城市尺度这是从学生真正需求出发进行改造的小范围的公共空间,故名“立锥”。
议题
1.校园边界——北京建筑大学西南角宿舍群建筑主要以围墙、栏杆与周边建筑隔离开,校园与居民住宅,中国建筑院相接,边界封闭,与外界交流少。
2.校园畸零空间——原有建筑围合,形成消极、封闭的校园空间。
3.校园公共空间——校园缺少公共活动空间,人群复杂,学生部分活动如洗浴等私密活动与公共流线重合,学生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
-柔化校园边界,新旧融合
-畸零空间重构,产业引入,注入活力
-重塑校园公共空间——节点设计
建筑改造
本设计对原有宿舍楼进行改造。
-建造地下一层覆盖宿舍3、4、5号楼一层原有功能并将新建筑体块穿插在3号宿舍楼二、三、四层东侧
-二层以上交接部分以原有内墙分隔,将4号楼一层入口迁至负一层
-建筑B负一层创客工作室设置建筑B主入口
-建筑A负一层穿插体块处设置建筑群主入口,该主入口通向洗浴中心、健身、餐饮、休息大厅等多处功能空间。
流线设计
学生大致分为两种流线:
-回宿舍--洗浴--吃饭
-洗浴--吃饭--休息
外来人群:
-洗浴—吃饭—休息
-工作—创客(咖啡自习)--吃饭
-健身—洗浴—吃饭
-吃饭—洗浴
公共空间
如图,本设计中红色区域为草坪及绿化带,粉色域是区周边建筑绿化带及新建设区域含绿化人行道路,在建筑体块以尖锐形式冲破校园与外界边界的同时,采用曲线的柔和形式设计绿化和休息活动场地缓和建筑带来的冲击。在与城市道路接触的人行道侧采用大尺度阶梯将游客引入校园,走下阶梯穿越学生作品艺术展览随之进入中部南北分布的休息广场和供学生活动演出的下沉舞台。
入口节点设计根据人流可能性分析分为三股,西侧老旧居民区居民,西南侧中国院职员,西北侧酒店住客,动物园枢纽路人进入,西侧为与下沉中庭相接形成环绕阶梯。
为打破建筑本身规则体量,入口采用从操场圆弧切分的弧线,三股人流处为正常阶梯,阶梯剩余部分被分割出来,采用椭圆花坛,休息平台,以及无障碍坡道。
场地靠南侧为创客空间主入口,东侧留出阶梯空间上升到一层。
沿用场地主入口处弧形阶梯保留正常上人阶梯同时设置大阶梯作为观演休息区,阶梯上设置绿化点缀
小结
开放西部边界,采用柔和曲线对外。
三面围合宿舍楼一二层功能重置,新元素以独特风格显著区分,成为校园活力一角。
宿舍楼围合内部空间改造,作为共享休闲场地。
原有建筑围合形成封闭的校园空间,浴室与宿舍割裂造成使用不便,校园西部、南部为老旧居民区,西南临中国建筑设计院,为此联系周边设计向外界开放的校园空间,提供洗浴、创客、快递驿站、健身、餐厅等便民服务,实现校园资源与城市资源集约化建设。
在图纸和五花八门的表达手法背后,是什么支撑了设计本身?在设计过程中又有哪些难点,哪些地方需要格外注意?你在做这个项目时候有哪些地方借鉴了别的建筑师 / 建筑项目,谁更值得学习?个人风格是如何养成的?…… 基于大家对于那些项目的好奇心,LAC 空间学社特地推出【优秀项目集合地】栏目!选自海内外知名高校的优秀学生的作品,从本科到研究生各个年级的大神在线回答我们的提问。
LAC空间学部 25、26fall 招生现已全面开启!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免费咨询!
wechat:客服账号
推 荐 阅 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