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对野菜有一种特殊的情怀,那就是从春天的茵陈开始,到夏秋季的马齿苋,总要应季吃点。
最近了解到,喜欢马齿苋的可不止是我们这些人,古今中外皆有名家食之,也就有了记下来的“冲动”。
从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之后他推出了自己的作品《瓦尔登湖》。
8月份,玺鹊妹妹重读《瓦尔登湖》,我这才注意到180年前,在大洋彼岸,著名的哲学家,曾经从玉米地里,采了一些马齿苋,煮熟加盐,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心满意足。
我家书柜里的《遇见最美的本草》,应该是我翻看遍数最多的书了,看看这里记录的马齿苋,也是在异国他乡闪闪发光。
欧洲不仅有马齿苋三明治,还有马齿苋色拉和马齿苋酱,这提醒我们,咱这儿漫山遍野的马齿苋,是不是还可以进一步深度研发出新产品呢?
《本草纲目》:马齿苋酸、寒、无毒,马齿苋所主诸病,皆只取其散血消肿之功也。
古代爱吃马齿苋的有苏东坡,养生膳食中清清楚楚地记载有蟹粉豆腐羹、三仁粥和长命包子等,其中长命包子系用马齿苋和韭菜为馅。
近代爱吃马齿苋的有毛主席,用餐老三样:辣椒、腐乳、马齿苋。
据说住进北京后的毛主席还是念念不忘马齿苋,工作人员没办法,只好人工种植。
记得我奶奶说马齿苋命硬,因为它有三宝:一是晒不死,二是占五行,三是治痢疾。
用今天的话来说,马齿苋有着超强的生命力,这样物美价廉的"长寿野菜",谁不喜欢呀!
这样最原始最传统的捣蒜方法,捣出来的蒜泥,再加上良好的生抽,无论是吃上图中的马齿苋,还是下面的“长寿糕”“长寿包”,都是妥妥的夏季美味。
"长寿糕":夏天的清早,把带着露珠的马齿苋,洗净、切碎、拌面、揉成细细的长条,上笼蒸十五分钟。凉透后切成小片,加盐、醋、蒜泥、麻油凉拌。
盛夏,来一碗这样的凉糕,爽而不腻,滑而不黏。
"长寿包":就是马齿苋肉包。
我家经常是包包子的同时,还会用同样的馅做菜团,无论是包包子还是做菜团,都是有五花肉的,并且还不少用,因为感觉野菜就想要更多的油水口感才好。
我家的野菜吃法,一般就是焯水蘸蒜泥,或者是上锅加面粉蒸,当然吃的时候也离不开蒜泥。
前几天,好朋友笑颜在群里分享了她做的地瓜叶窝窝头,还说比肉好吃,几位朋友紧接着捧场说,一次都能吃好几个。
问笑颜才知道做起来也不难。
(1)地瓜叶洗净控干水分;
(2)将“叶和梗”分开;
(3)叶剁碎,放盐、油、十三香、小苏打;
(4)分多次、每次少量加面粉,一边加一边用筷子搅拌均匀;
(5)不用加水,继续用手揉匀;
(6)做成窝窝头状;
(7)上锅蒸,水开后15分钟OK;
(8)蘸蒜泥,给红烧肉不换。
我看着就想吃,赶紧做起来。
因为家里的小苏打时间好久了,就没放,所以,看起来就没有笑颜做的颜色翠绿,但的确是好吃哦!
另外,正好家里有点焯过水的马齿苋,就顺便加上了,没吃出来马齿苋的味道,就是感觉很好吃。
赶紧去群里问问,还有谁家也做了地瓜叶窝窝头,自然少不了美食家米苏的杰作,如上图,丰富的家宴。
还有好几位朋友说,自家的地瓜叶吃法主要是拌上面粉蒸,小沐说她婆婆的做法是,蒸拌了面粉的地瓜叶时,顺便蒸点虾酱,然后开锅蘸着虾酱吃很鲜,这种吃法我也是头一回听说,下次可以试试。
说到地瓜叶,当然就离不开“梗”,如上图所示,即把叶子做了窝窝头后的剩余部分。
香儿妹妹说,她都是炒菜吃了。
在我家,或许是因为有了那口铸铁锅,所以“万菜”皆可摊饼,地瓜叶的梗当然也不例外。
(1)洗净、控干水分、切碎;
(2)加姜末、小葱花和盐拌匀;
(3)倒入头天晚上打的“酵子”中,搅拌均匀待用。
(酵子是一种稀稀的发面,如上图所示)
(4)铸铁锅烧热即成为不粘锅,好处是不用担心掉涂层。
热锅凉油,加“混合物”,烙饼至双面金黄。
一份外酥里嫩香喷喷的早餐饼,也是好吃地停不下来。
当然也可以不用准备酵子,直接加鸡蛋加少量水,搅拌均匀摊饼,口感稍有不同。
野菜野菜,顾名思义就不是人工种植,而是野蛮生长的菜,我觉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中也包含了对野菜的夸奖。
有阿姨,60后,退休工科女
学着做一枚文艺老青年
喜欢关注
不妨推荐给你的爸爸妈妈
欢迎加我的个人微信,成为朋友
很高兴认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