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品堂】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调控治疗与康复的一体化探索实践:为帕金森病治疗注入强劲动力!

学术   2024-11-26 19:10   上海  

近年来,帕金森病治疗迎来神经调控技术革新,天津市环湖医院功能神经疾病诊疗中心表现突出。该中心配备尖端设施,依托多学科团队,精准开展包括脑深部电刺激(DBS)在内的神经功能监测及手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减少患者药物依赖,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其团队深度融合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电生理科、医学影像科等多个科室,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确保个性化诊疗,显著提升诊疗效果和医疗质量,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优势和康复希望。


本期节目,我们将走进天津市环湖医院的功能神经疾病诊疗中心,与梁思泉教授、于洋教授展开深入交流。


帕金森病治疗新突破:梁思泉教授谈神经调控与多学科融合




脑医汇-神外资讯:

梁教授,您好!请您介绍一下,天津市环湖医院功能神经疾病诊疗中心的基本概况和主要特色有哪些?


梁思泉教授:

环湖医院是天津市最大的神经科专科医院,院领导及党委对功能神经疾病诊治建设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去年,医院成立了功能神经疾病诊疗中心,涵盖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电生理科等多个科室,实现深度融合,为帕金森病等多系统疾病患者提供全面帮助。尽管天津市环湖医院在功能神经疾病领域并非国内领先,但凭借多学科融合优势神经康复科已非常强大,尤其是帕金森康复科,在国内非常知名,已是领先地位,并牵头制定了相关共识和指南。这种融合方式获得国内同行广泛认可,医院将继续沿此方向前进。


功能神经疾病诊疗中心下设各病区,本病区集神经内外科与康复医学科于一体,实现了深度融合,为国内首创的真正融合病房。我们采用非简单会诊方式,各专业医生共同查看病人,综合各学科建议,为患者提供高效的多学科协作(MDT)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此模式可以避免其因跨科室就诊而延误治疗、增加负担的问题。




脑医汇-神外资讯:

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神经调控领域中最令您兴奋的技术进展或研究成果?这些进展如何改变了我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解和治疗方式?


梁思泉教授:

近年来,神经调控领域发展最蓬勃的是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尽管其涵盖脊髓电刺激(SCS)、迷走神经刺激(VNS)、骶神经电刺激(SNM)等多项内容。其中,可感知技术是DBS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可能改变我们对疗法的认知,是探索大脑的重要一步。DBS目前主要用于帕金森病治疗,该病复杂且难以病理诊断,多依赖临床经验。DBS手术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同时提供探索帕金森病深层机理的方法。可感知技术通过探索深部核团局部场电位等变化,为疾病理解和治疗,包括未来自适应DBS程控,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在本时代人们看来,DBS未来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适应程控DBS。此疗法区别于其他神经外科治疗之处在于,手术结束标志着新治疗阶段的开始,即DBS手术植入后,需进行大量程控工作。然而,尽管当前的程控过程是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特征来进行的,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试错性。自适应DBS若实现,将对患者和医生大有裨益。已有国家如日本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自适应程控有助于降低刺激参数和减少副作用,但仍需DBS医生和生产商共同努力,进一步开发此功能。




脑医汇-神外资讯:

DBS手术目前在贵科室的开展情况如何?经过DBS治疗的帕金森患者,他们的症状改善情况如何?有哪些具体的疗效指标?


梁思泉教授:

作为天津市唯一的神经专科医院,我们DBS工作平稳有序进行,主要病种为帕金森病,与国际国内一致。同时,我们正逐步探索新领域,如场电位研究和数字化测评,为DBS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DBS是一种成熟疗法,其手术技术要求不高,但难点在于病人筛选、术中细节处理及术后综合管理。我院特色在于多学科合作,深度融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电生理科等,对帕金森病人进行全程管理,并强调定期随访,比如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随访。通过全程综合多渠道管理,目前帕金森患者手术效果显著。


帕金森病复杂,因缺乏物理金标准衡量,虽可借助数字化分析如步态分析、平衡仪检测等,但仍需基于医生经验,结合数字化测评,通过持续随访,综合了解病人情况后,才能给予患者提供最大帮助。




脑医汇-神外资讯:

近年来DBS技术发展迅猛,如去年新上市的可感知、可充电3.0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相较于既往的脑起搏器,您认为它有哪些亮眼的特点及优势?


梁思泉教授:

DBS疗法背后蕴含着极为复杂的机制,这些机制往往在我们实施手术之后,通过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以及采集相关数据,才得以对疾病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可以说DBS不仅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更是我们探索大脑奥秘的一个重要工具。


之前的兼容1.5T磁共振脑起搏器,虽然其能够进行MRI检查,但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功能性操作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而可感知、可充电3.0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的出现,对于神经外科医生及功能科医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助力。因为该机器可以在开机状态下进行MRI检查以及更多种类的成像检查,如纤维素成像、功能MRI以及波谱分析等,从而获取更为丰富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病人的具体情况,还能够让我们对帕金森这一疾病有更深刻的了解。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大的益处。




脑医汇-神外资讯:

DBS既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也是探索大脑的一个工具,您对DBS的未来有何期待?


梁思泉教授:

当前,可感知技术虽已初步应用于实践之中,但其功能尚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使用受到限制。我们寄希望于借助DBS技术中的深部电极,能够采集到更为丰富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更为细致且深入的分析。与此同时,我们也热切期盼更多的工科研究者能够参与到这一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合作中来。科学的发展需要这样跨界的融合,以提供更多的数据分析工具、软件以及强大的计算能力等支持。


一个重大的课题在于,我们如何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有效地去除由刺激产生的伪迹和干扰,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更为关键的是,我们需要在数据被提取之后,明确其用途,并思考如何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这一任务仅凭医生之力难以完成,因此,我们期望与工科领域的专家们展开更为紧密的合作,共同对大脑中的信号进行全面且准确的分析,从而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疾病提供有力的支持。




脑医汇-神外资讯:


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DBS疗法的远程随访变得越来越可行。您在这方面有何实践经验或建议?在实施远程随访时,又需要面对哪些技术上的挑战?


梁思泉教授:

个人认为,远程程控虽有其优势,但不能完全取代面对面程控。目前,尽管已有可穿戴设备,但尚未达到居家管理水平。远程程控主要依赖视觉判断,如观察病人步态、震颤及迟缓情况,但其存在局限性,如无法直接测试肌肉张力,需通过触摸了解;同时,受网络数据传输限制,细节难以察觉。实际工作中,即使通过视频录像,部分细节也无法显现,仍需面对面观察。因此,远程程控应视为面对面程控的有力补充。


对于距离我们功能神经疾病诊疗中心较远、行动不便或因特殊原因(如新冠疫情、外伤等)无法到院的病人,远程程控提供了极大便利。特别是在突发情况下,如症状急剧恶化或副反应出现,远程程控能迅速应对。但两者应为互补,而非替代。


神经调控无疑为功能神经外科领域增添了一项极为有利的工具。我们期盼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本专业能够不断进步,切实地为患者解决难题。




脑医汇-神外资讯:


国外医工结合是非常紧密高效的,您能否分享一下我国在神经调控技术领域医工结合实践中的具体经验、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梁思泉教授:

我院曾派遣众多人员赴海外学习,而本人亦在美国度过一年时光,在此期间,我深刻认识到,我国无论是医院的整体条件,还是医生的手术技能,均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得益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国内医生的手术技术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国外同行。


然而,在功能性疾病的调控治疗乃至更广泛的神经外科手术领域,我们与国外的差距仍显著体现在科研与技术的合作层面。众多国际知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与科技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医生提出的创新理念能够迅速得到科技公司的反馈与调整。这些大咖与大师们对手术及疾病的深刻理解,为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在国际神经外科舞台上,这种合作模式已充分展现出其巨大价值,如某些以外科医生名字命名的手术器械,便是对此的最佳证明。


然而,在国内,这一合作机制尚显不足。我们的临床见解似乎缺乏一个有效的途径来积极反馈到产品设计的理念之中。尽管目前已有一些初步的合作尝试,但范围尚不广泛。因此,我建议高科技公司应更加深入地融入临床,与医生进行更多交流,将医生的实践经验融入到高科技产品中,实现技术与临床的完美融合,最终造福广大患者。



术前即启航:于洋教授谈帕金森病康复与临床治疗的深度融合




脑医汇-神外资讯:

于教授,您好!您能否谈谈帕金森病患者在术后康复阶段,一般会有哪些专业的康复训练?


于洋教授:

帕金森病是一个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今天我们重点讨论其术后康复,特别是天津市环湖医院与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相关的康复工作。康复过程涵盖围手术期、专病康复及长期管理。


首先,围手术期准备至关重要。帕金森病病程较长,患者在接受DBS手术前需做好心理、精神及体力上的准备。由于帕金森病导致活动减少,功能逐渐衰退,因此,术前需进行心肺康复、肌肉耐力训练等,以帮助患者更快地从手术中恢复。


术后,针对帕金森病运动迟缓的核心症状,我们采用专业的康复治疗技术,如励-协夫曼大运动疗法(LSVT-BIG),以改善患者的运动节律。同时,DBS手术虽能迅速缓解患者的僵硬和震颤,提高其运动能力,但功能恢复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放慢患者运动能力提升的节奏,加强患者的功能训练,确保运动能力与功能相匹配。例如,患者术后运动能力提升,但平衡功能未跟上,此时应加强核心功能、感觉传入、本体感觉及眼动等训练,以减少患者跌倒风险。若运动能力与平衡功能不匹配,反而会增加跌倒机会。


综上所述,术后与DBS相关的康复包括三方面:一是围手术期及术前的康复准备;二是针对疾病的专病康复;三是根据功能障碍情况,进行功能与运动能力匹配的康复治疗。




脑医汇-神外资讯:


在帕金森患者的临床实际康复过程中,您认为还有哪些机遇和挑战,还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于洋教授:

从总体上看,我国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匮乏。在美国学习期间,我的导师指出,康复医学的发展程度与地域的文明程度及生活质量要求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沿海城市的康复医学相对发达,而内陆地区对康复理念的重视程度不足,且因整体康复专业人员数量有限,针对帕金森病的专病康复人员更是稀缺。因此,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是,亟需更多康复专业人员投身于专病康复领域。普及疾病认知和康复医学知识至关重要。




脑医汇-神外资讯:

DBS作为目前治疗帕金森病常见的手术方式,经DBS治疗后的患者,在术后康复过程中会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于洋教授:

通过前期DBS的治疗,为后期病人的康复带来了诸多优势。传统康复治疗主要作用于外周,帮助病人进行功能锻炼,但康复医生和治疗师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以学习自行车为例,正常人通过不断重复和锻炼,能将骑车转化为随意运动,这一过程与大脑皮层及皮层至基底节、脑干、小脑的环路相关。然而,帕金森病患者因基底神经节受损,难以将学习的内容转化为下意识运动,导致康复治疗困难。


神经调控治疗能修复和调控皮层至基底节、丘脑的环路,使其更好运转。在此基础上,康复医师们能更有效地传授病人新动作,病人在重塑神经环路的基础上,通过不断重复和强化训练,便会更顺利地学会相应的动作,逐渐将其转化为下意识的随意运动。因此,神经调控治疗为康复治疗提供了显著优势。




脑医汇-神外资讯:

帕金森病的治疗和康复往往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作为康复医学科专家,您在临床实践中如何与其他科室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有哪些经验可以为我们分享?


于洋教授:

康复科在医院中属辅助科室,需与支柱学科紧密合作。以我院功能神经疾病诊疗中心为例,合作成功的关键包括:一是真诚相待,相互尊重专业;二是以病人为中心,共同致力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三是在知识体系共识基础上,发挥各自专业特长。


我院多学科团队已建立十余年,当时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与我们康复科医生共同学习帕金森病知识,虽大家各有专业方向,但对疾病及功能障碍有共同认知,愿发挥各自专长,实现融合发展。因此,如果其他医学团队想要发展康复医学或专病康复时,建议应先组织临床医生与康复医生共同了解、学习再求融合发展。


目前,临床医生与康复科医生几乎每日共同工作。在评估、病例讨论等环节,我们多学科团队均共同参与,我们共同管理病人、共同随访病人,形成紧密合作。




脑医汇-神外资讯:

您认为目前帕金森病康复治疗在国内外存在哪些主要差异?这些差异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于洋教授:

我认为差距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公众对康复医学的认知不足,常误解康复医学为简单锻炼,但实则旨在改善功能状态,延缓病情进展;二是临床医生与康复医生需加深融合,非学科简单拼凑,期望临床医生能更多理解康复医生对病人功能障碍角度的分析;三是康复专业医生应不仅关注功能障碍,还需洞察其疾病背后的本质,实现专病康复,与临床医生在疾病认知上保持同步,以更好地发挥专业技能。


当前,中国神经调控事业方兴未艾,作为功能神经调控相关康复专业人员,我们愿与更多医学家、科学家携手共进,共享未来。



专家简介

梁思泉 教授

天津市环湖医院

  • 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十三病区负责人

  •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委员

  • 北京神经变性病学会运动障碍疾病和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国康复医学会颅脑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意识障碍学组常务委员

  •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神经调控与功能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精神疾病学组委员

  • 天津脑创伤与脑卒中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中国神经调控联盟理事

  • 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 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

  • 参编《原发性震颤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

  •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编委

  •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特约审稿专家

  • 2009-2010年美国UCLA大学Ronald Reagan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访问学者

  • 主持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发表SCI及中华论文多篇及参与翻译多篇译著

  • 专业擅长:立体定向及功能神经外科,包括运动障碍疾病: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的神经调控治疗。顽固性癫痫的术前评估及手术治疗,精神类疾病(强迫症、成瘾、厌食症及难治性抑郁症),正常颅压脑积水及功能区颅内肿瘤的外科治疗等

识别二维码,前往梁思泉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于洋 教授

天津市环湖医院

  • 天津市环湖医院主任医师

  • 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言语语言学组委员

  • 中国康复医学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国康复医学会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脑疾病分会常务委员

  •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神经调控与功能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天津市康复医学会帕金森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天津市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长期从事脑血管病、帕金森病、颅脑外伤及肿瘤术后等神经科疾病康复评定、治疗及研究工作。在国内率先开设帕金森康复评估门诊,建立帕金森专病康复体系,率先开展帕金森DBS围手术期康复治疗,在全国帕金森康复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曾于美国洛杉矶Cedars-Sinia医学中心交流访问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脑医汇App(原神外资讯/神介资讯App)话题圈子”重磅上线,这里有各种专业问题及权威解答,点击“阅读原文”抢先体验!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神外资讯
【脑医汇】品牌旗下新媒体,传播、分享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业务交流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