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董涵竹
咨询证号 | Z0020009
在上一篇文章我们聊到了通过价格波动理解多空博弈背后的原理(【洞察期市】如何从震荡环境中发现趋势?)
尤其当期货与现货价差处于收敛的回归周期时,对基差的应用和分析将更加有效,因此值得深入探讨和理解。
01
基差的构成
要充分理解基差,需要对交割流程有个大致的了解。
比如运输成本方面,可以根据商品的物理性质、运输距离以及运输方式来进行基础的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机构或数据方,都不一定能做到完美的理解基差,不同机构对现货价格的参考标准各不相同,所观测的基差绝对值因此也会有所不同。
具体而言指的是不能仅根据基差达到某个点位就盲目做多,或基差跌至负值的某一水平就做空。
因此,不应对基差的具体数值过于依赖,我们更应关注基差的趋势。
当不能完全掌握一个变量时,可以通过寻找一个相关性比较高、趋势相同的变量来进行观测,只要趋势保持一致,机构的数据就有观测的价值。
当然,期货交易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仅凭数据和模型进行机械操作是不现实的,成功的交易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市场逻辑和人性的博弈。
02
基差修复的路径
03
基差为何不修复?
流动性问题
流动性问题是导致基差不修复的直接原因之一。
当现货市场流动性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现货价格过高而下游无法顺利传导的情况,导致下游环节无法接受高价。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市场处于Back结构且临近交割期,高价现货依然无法有效推动行情,期货价格趋势可能继续下行。
另一个现象是现货市场过于悲观,下游缺乏购货动机,产业机构只能通过期货市场锁定亏损,借助盘面出货,从而进一步压低期货价格。
逼仓行情
逼仓行情也是到后期基差不修复的原因之一。
如果发生硬性逼仓,无论是多逼空还是空逼多,最后价格的走势会脱离现货的基本面,由资金的博弈主导合约价格。
需要注意的是,逼仓行情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与潜在收益,但最终往往以失败告终,不宜进入尾部行情。
在逼仓行情的尾声阶段,市场参与者会争相踩踏离场,缺乏风险意识的交易者可能面临巨大的亏损。因此,不宜在逼仓尾部阶段参与此类高风险操作。
质量和规则相关
盘面上还有一部分品种,即使进入交割期,期货和现货的价差长期不回归,即便是加上了交易所规定的升贴水,依旧没有收敛价差。
这类品种主要受限于较高的交割成本、交割品种类繁多且质量难以统一等因素。
类似近期讨论较多的LPG厂库交割,空头参与交割难度相对较大,造成了盘面上期货长期升水。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螺纹钢、焦煤、不锈钢等黑色品种中,这些品种的交割品质量差异较大。
此外,铁矿石由于交割品的放开而变得更加复杂,玻璃等化工品种也因厂库交割的特殊性而影响价差回归。这些因素使得期现价差在交割期间难以按预期修复。
04
总结
基差的分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①时间维度②品质维度③交割运输成本。
这些因素反映了品种不同时间节点的稀缺性、品质差异和交割难度,最终导致了现货和期货的价格不一致。
基差通常是判断一个品种基本面的重要切入点。虽然无法掌握最准确的基差绝对值,但通过观测基差的趋势可以有效分析品种基本面状况。
基差修复的路径主要分解为:
①价格发现逻辑,期货的价格更具备指导意义,最终价差的修复向期货靠拢;
②套期保值逻辑,期货为现货企业提供了风险管理工具,回归月后由预期逻辑逐渐向现实逻辑进行修正。
交割节点基差不修复也常有发生,主要的原因在于:
①现货市场流动性出现问题,现货端有价无市,现货企业需要通过期货渠道进行销售;
②逼仓行情,出现逼仓行情以后期货的价格会脱离基本面,纯粹由资金来决定;
③质量和交割规则,由于部分品种交割品范围比较大,交割品质量不确定性存在,交割阶段会出现价差不修复。此外,交割规则及仓单保质期也会影响基差修复过程。
因此,交易者需认真阅读交易所发布的品种手册,全面了解相关规定。
研究所老师内部交流社群火热进行中,添加小助理了解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