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患乳腺癌,我需基因检测吗?何时检测为宜?

文摘   科学   2024-12-03 00:16  

在面对母亲患乳腺癌这一情况时,许多人会陷入纠结:自己要不要进行基因检测呢?又该在何时开启这项检测呢?这是关乎自身健康管理与癌症预防的重要考量,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一、乳腺癌与基因的关联
乳腺癌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其中,遗传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某些基因突变被证实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 BRCA1 和 BRCA2 基因。正常情况下,这些基因能够帮助修复受损的 DNA,维持细胞的稳定。然而,一旦它们发生突变,其修复功能受损,细胞发生癌变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据研究,如果携带 BRCA1 基因突变,女性在 70 岁前患乳腺癌的风险可高达 45% - 65%;携带 BRCA2 基因突变的女性,相应风险约为 40% - 57%。除了 BRCA1/2 基因外,还有其他一些基因突变,如 TP53、PTEN 等,也与乳腺癌的易感性有关。

二、考虑进行基因检测的情况

(一)家族癌症史特征

如果家族中除了母亲患乳腺癌外,还有其他亲属患有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等与乳腺癌相关的遗传性癌症,那么自身携带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例如,若家族中有姐妹、姨妈、祖母等多人患上这些癌症,就像是敲响了基因风险的警钟。以某家族为例,母亲在 40 岁时被诊断为乳腺癌,其姐姐患有卵巢癌,姨妈也曾患乳腺癌,这种情况下家族成员携带 BRCA 基因突变的概率就相对较高。因为这些癌症可能都源于相同的基因突变在家族中的传递,使得家族成员处于一个相对高风险的癌症易感环境中。

(二)母亲发病年龄因素

当母亲被确诊乳腺癌的年龄较小,比如小于 45 岁时,遗传性因素在其中的影响力往往更为突出。在较年轻的时候发生乳腺癌,可能暗示着体内存在某些遗传缺陷,使得乳腺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与老年发病的乳腺癌相比,早发性乳腺癌更有可能与基因突变相关联。有研究表明,在小于 35 岁发病的乳腺癌患者中,约 25% - 35%可检测到 BRCA1/2 基因突变,而在大于 60 岁发病的患者中,这一比例仅为 5% - 10%。

(三)母亲双侧乳腺癌情况

母亲若为双侧乳腺癌患者,这也会显著增加遗传性乳腺癌的嫌疑。双侧乳腺癌意味着身体两侧的乳腺组织均发生了癌变,这并非偶然现象,很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乳腺细胞在基因层面就存在易癌变的特质。例如,携带 BRCA1 基因突变的女性,双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相较于普通人群明显升高。

三、基因检测的时间建议

(一)成年后检测

一般而言,建议在成年后考虑进行基因检测,通常 18 岁以上较为合适。未成年人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基因检测结果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如焦虑、恐惧等情绪,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正常的成长发育。而且在这个阶段,大多数与癌症相关的症状尚未出现,即便检测出基因突变,也难以立即采取有效的癌症预防或治疗措施。例如,一些遗传性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可能在成年后,随着身体激素水平变化、环境因素等的影响才逐渐增加发病风险,过早检测意义不大。

(二)计划生育前检测(针对有生育计划者)

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女性来说,在计划怀孕之前进行基因检测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时机。如果检测发现携带某些乳腺癌易感基因,如 BRCA1/2 突变,那么在生育过程中就可以考虑进行遗传咨询。借助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技术,在体外受精 - 胚胎移植过程中,筛选出未携带突变基因的胚胎进行移植,从而有效降低子女患癌的风险。这就像是在生命的源头进行一次“基因把关”,为下一代的健康保驾护航。

(三)在出现可疑症状前检测

最好在尚未出现乳腺癌可疑症状之前进行基因检测。乳腺癌的可疑症状包括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皮肤改变(如凹陷、橘皮样外观)等。提前了解自身的基因风险状况,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策略。比如,可以加强乳腺癌筛查,定期进行乳腺超声检查、乳腺 X 线检查(钼靶)等,以便在癌症早期甚至癌前病变阶段就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还可以根据检测结果,在必要时考虑采取预防性药物治疗,像他莫昔芬等药物能够降低某些高危人群的乳腺癌发病风险;对于极少数高风险人群,在充分权衡利弊并综合多学科团队意见后,甚至可以考虑预防性手术,如双侧乳腺切除术,但这是非常个体化且极端的选择,需要谨慎对待。

四、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后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筛查监测

  1. 乳腺检查频率调整
    对于 30 - 35 岁及以上的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 对乳腺组织的敏感性极高,能够发现微小的病变,对于携带基因突变的人群而言,能够更早地察觉潜在风险。同时,每 1 - 2 年进行一次乳腺 X 线检查(钼靶)和乳腺超声检查。乳腺 X 线检查有助于发现乳腺组织中的钙化等早期病变迹象,乳腺超声检查则可以清晰分辨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三者联合运用能够大大提高乳腺癌的早期检出率。例如,一位 35 岁且基因检测阳性的女性,按照这样的检查频率进行筛查,若在早期发现了一个直径仅为 5 毫米的乳腺癌病灶,通过及时治疗,其预后将会比晚期发现好得多。
  2. 定期自我检查
    每月进行一次乳腺自我检查,最好在月经周期结束后的一周左右开展。此时乳房相对松软,更易于发现异常。检查时要按照特定顺序,如从乳房的外上象限开始,顺时针方向检查整个乳房,用指腹轻轻触摸,感受是否有肿块、结节等情况,同时留意乳头是否有溢液、乳房皮肤是否有凹陷或橘皮样改变等。这是一种简单易行且能让自己随时关注乳房健康的方法。
  3. 临床检查跟进
    每 3 - 6 个月定期拜访医生进行临床乳腺检查。医生凭借专业的触诊技能和临床经验,可以评估乳房的质地、大小、有无肿块等状况,并结合家族病史和基因检测结果,综合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或者调整检查计划。比如,如果医生在触诊时发现乳房某个区域有质地较硬且边界不清的肿块,结合基因检测阳性的情况,可能会立即安排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或活检。

(二)生活方式调整

  1. 饮食控制
    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如每天食用不同颜色的蔬菜,像西兰花含有萝卜硫素,具有潜在的抗癌功效;浆果类水果富含抗氧化剂如维生素 C、花青素等,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细胞损伤,从而降低癌症发生风险。选择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全谷物食品如全麦面包、燕麦片等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体内激素水平。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因为它们可能含有较多饱和脂肪和致癌物质,如亚硝酸盐等。适量摄入富含 Omega - 3 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三文鱼、鳕鱼等),其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体内慢性炎症,对预防癌症有益。例如,一项长期的饮食研究发现,经常食用西兰花和三文鱼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相对较低。
  2. 体育锻炼
    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而肥胖和雌激素水平过高均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坚持运动的女性相较于久坐不动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可降低 20% - 30%。同时,运动还能增强身体免疫力,使身体的免疫系统更好地识别和清除癌细胞。此外,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使用哑铃进行简单的手臂力量练习等,这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进一步助力体重控制和身体机能改善。
  3. 戒烟限酒
    戒烟至关重要,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增加患癌风险,并且会对身体的免疫系统和整体健康状况产生不良影响。对于饮酒,应尽量减少或避免。酒精会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导致雌激素水平升高,从而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女性每天饮酒不超过 1 个标准饮酒单位(1 个标准饮酒单位相当于 14 克纯酒精),男性不超过 2 个标准饮酒单位。

(三)药物预防和手术干预(需谨慎抉择)

  1. 药物预防
    对于绝经前女性,他莫昔芬是一种可供选择的预防药物。它属于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能够在乳腺组织中阻断雌激素的作用,从而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一般服用时长约为 5 年,但该药物存在一些副作用,如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引发潮热等更年期症状等,所以需要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使用。对于绝经后女性,芳香化酶抑制剂(如阿那曲唑、来曲唑等)可予以考虑。这些药物能够降低体内雌激素的合成,进而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不过,它们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等副作用,使用过程中需留意监测骨密度等相关指标。
  2. 手术干预(高风险人群可选)
    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术是一种较为极端但在特定情形下可考虑的措施。对于乳腺癌基因突变携带者,尤其是家族中乳腺癌发病年龄较早、发病风险极高的人群,在充分了解手术的利弊、经过多学科团队(包括乳腺外科医生、遗传咨询师、心理医生等)全面评估后,可以选择这种手术。但需注意,这会对患者的身体形象和心理产生巨大冲击,必须谨慎权衡。预防性双侧卵巢切除术也是一种选择,尤其适用于携带 BRCA1/2 基因突变的女性。由于卵巢是雌激素的主要来源之一,切除卵巢可大幅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降低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风险,但这会致使患者提前绝经,引发潮热、骨质疏松等一系列更年期症状,同样需要审慎考量。

总之,当母亲患有乳腺癌时,是否进行基因检测以及何时检测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如果决定进行检测,并且检测结果为阳性,也不必过度惊慌,通过科学合理的筛查监测、生活方式调整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或手术干预,能够有效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实现对自身健康的积极管理。

参考文献


[1] 徐兵河. 乳腺癌[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9.
[2]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19, 29(8): 609 - 680.
[3] Narod SA, Foulkes WD. BRCA1 and BRCA2: 1994 and beyond[J]. Nat Rev Cancer, 2004, 4(9): 665 - 676.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资讯
肿瘤科普知识;免疫治疗在疾病领域最新进展资讯。 合作请联系yocklee@yeah.ne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