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放结论:中国的古代史是一部皇权不断摸索,不断巩固、不断专制的历史。
秦朝用三公九卿取代封臣,汉朝以尚书台代替三公,两晋又搞出中书省分割尚书台的权力,到了隋唐更狠,直接弄出三省,进一步分解权力,之后就是明废宰相,清设军机。
目的都是一个,避免底下出现一个权力集大成者。然汉朝将三公权力废除,尚书台的实力起来了,隋唐拆解尚书台,权力反而集中于三省,明废宰相,内阁首辅权力比以前宰相更甚。
之前写了东汉史,先结合东汉史来聊聊皇权是如何巩固的。
吸取西汉王莽篡位的教训,对于大司马这个对皇权威胁最大的官职,刘秀作了全方位的肢解。
1、首先大司马的名字被改回汉朝初立时的太尉,同时不允许内朝的人担任大司马,由此切断与内廷的联系。
2、太尉分管监督九卿中的太常卿(掌礼仪祭祀)、光禄卿(内廷兵事)和卫尉卿(宫卫兵事)。实际上,卫尉、禁军将领的任命权仍然在皇帝这里。
3、太尉不再有军队调动权,主要分管军事方面的各项日常事务和军事官吏的考察与监督(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开战的决定权和将领的任命权全部收回刘秀手里,确保军权牢牢掌握在皇室。
不仅是大司马,连带丞相、御史大夫的权限也做了大范围的缩减。
司徒的权力:掌人民事,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
管理每年的户口增减,以及各地郡国官吏的考察;此外分管太仆(主管皇帝车马和兵器制作)、廷尉(主管司法)和大鸿胪(诸侯及藩国事务)。
司空的权力:掌水土事,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管理大型工程,比如
修堤(后面会写著名的黄河治理)、筑城等,这些都是花大钱的事务,等于朝廷的大半财权都到了司空这里。此外司空还分管宗正(皇族事务)、大司农(天下财政)、少府(皇室财政)。很明显,原先属于丞相的大量权力都被司空分走了!
丞相也别难过,至少你的岗位编制还在,御使大夫连编制都被取消!
过去御使大夫是监察弹劾百官的,但现在监察弹劾权被分散到三公每个人的手上,各自监管。
这些措施根本目的只有一个:三公不可能像原来的大司马那样,杀出来一家独大的权臣。
在刘秀的各种防范措施下,外臣要夺取皇权是很难的!除非你自带外戚属性,像司马宣王这样,实属罕见。所以他不得不指洛水发誓,用他四朝元老、大魏军神、曹魏忠臣等标签做了一次巨大赌注!曹爽的势力太庞大了,只要留着,谁笑到最后就真不好说,必须迅速斩草除根!司马懿用自己人生终章书写了影响极其恶劣的一笔!自此永载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自秦并天下以来,皇位更迭除了王莽那次,全都是靠打下来的。谁都没想到夺取皇位,居然还可以这样玩!高平陵政变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司马懿为榜样,来践行其厚黑操作。
不仅如此,刘秀对三公防范甚严,不给“三公”封侯,降低“三公”的政治地位,时刻紧盯“三公”是否结党营私。
那么朝廷的大政方针谁来提呢?
尚书。
到了刘秀一朝,他对尚书进行了扩大,变成了尚书台。
刘秀将西汉的主客曹分为南主客曹与北主客曹,加上西汉的尚书五曹,合为六曹(世祖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
渐渐地,尚书台的权力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完善,逐渐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宰相府。尚书为皇帝出谋划策,起草政令,刘秀的很多命令都绕过三公,通过尚书颁发文件,直接下达给外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然政有不理,犹加谴责。尚书权力极重)
以致于后来三公想要参与国家大事的处理,必须加个“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
尚书貌似权力很大,刘秀又怎会不加控制。
首先尚书这帮人的级别就不高,此外大方向、重大决策、关键岗位的人选也是皇帝决定。
总结一句话:尚书只管具体实操,其它不许插手!
三公削弱了,尚书台品阶又不够,貌似皇权固若金汤,但这还不够。
无论三公、还是尚书都是世族的人,他们要是私下窜联怎么办?毕竟很多三公也是从尚书台走出来的。
皇帝年富力强,自然有足够的能力来约束、制衡、分化他们,一旦皇帝年幼或者懒政呢?
只能由外戚来承担这一角色。
然而外戚本身就是一体两面,东汉的外戚就是天下最强大的世家大族(邓家、窦家、梁家等),游走在皇帝和世族之间的他们,既充当皇权的代理人,平素也会结交其他门阀。
尤其沾染上权力瘾后,为尽可能长久地维持权势,反过来又会威胁皇帝,成为皇帝的心腹大患。
怎么办?
皇帝只能继续找人,看来看去,周围最值得信任的就只有宦官了。
宦官没有家族势力支撑,唯一的依靠就是皇帝,皇帝也很信赖他们,是权力、待遇一步给到位。
顺帝执政后,赏赐有拥立之功的宦官:封孙程等皆为列侯:程食邑万户,王康、王国食九千户,黄龙食五千户,彭恺、孟叔、李建食四千二百户,王成、张贤、史泛、马国、王道、李元、杨佗、陈予、赵封、李刚食四千户,魏猛食二千户,苗光食千户:是为十九侯。
桓帝夺回权力后,单超、徐璜、具瑷、左倌、唐衡五人具封为县侯,单超食邑二万户,徐璜等四人各一万余户。
要知道三公是没有资格封侯的,即便最跋扈的外戚梁冀,其封邑也不过三万户,单超一人就干到了两万户。
到了灵帝时,连朝廷的人事大权也让渡给宦官,张让等人在灵帝的授意下在西园公开卖官鬻爵。
宦官手里有各类“商品”,其中二千石(相当于郡太守)标价二千万钱,四百石(相当于县长)标价四百万钱,关内侯的价格是五百万钱,诸如此类。
地方上的举孝廉自然还在世族手里,又有什么用呢,你难道不想升官、不想进步了?那就必须到宦官这里交钱、拜码头!
更何况,地方上宦官也没放过,来看看桓帝时五候的“盛况”:
单超的弟弟单迁、单安和侄子单匡分别任山阳太守、河东太守和济阴太守;
左馆的弟弟左敏任陈留太守;
具瑷的哥哥具恭任沛国相;
徐璜的哥哥徐曾任平原国相,侄子徐宣任下邳令等等。
都是好地方啊!
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时属县令长率多中官子弟,百姓患之。
这里的百姓是要打引号的,百姓是否受损了,其实不一定。但可以确定的是祖祖辈辈把控地方的世族、豪族遭受了巨大损失。
世族自然不爽,不爽就会爆发斗争,然而接连两次党锢,对世族的打击太大,一辈子禁锢在家不能出来做官,那还读什么书!
既然你们刘家选择宦官,把大部分利益都让渡给了这些阉人,那世族何必支持你们呢?
PS:
当然要防止宦官坐大也不是没有办法, 那就是皇帝得优秀且勤政!
过去五日一朝的皇帝那就是勤政的好皇帝,刘秀达到了“每旦视朝,日仄乃罢”的地步。
绝大部分皇帝是达不到、也不想做到这点的,当皇帝是来享受的,不是来吃苦的!!!
皇帝累了,释放出来的这部分权力,要么归于权臣,要么归于外戚,要么归于宦官,总会有人去占。。。。。。
被误读的汉末群雄系列持续更新中,目前在写吕布传,篇幅比较长,预计1万3千字,大家耐心哈。
- 更多文章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