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和袁绍在河北开战时,赵云看好的是哪一方?原因又是什么?

文摘   2024-12-19 15:20   上海  

这次聊一个话题:战争迷雾。

战争迷雾是由19世纪的普鲁士将军克劳塞维茨提出,在‌《战争论》一书中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军事行动所根据的因素总有四分之三隐藏在迷雾之中,迷雾带来的不确定性或大或小。

很多时候我们读历史时,不自觉地处于一种“后见之明”的地位,因为已经知晓历史的结果,往往倾向于根据结果为每一个重大战争的过程、结局寻找合理的解释。

比如袁绍输了官渡之战,大家就觉得袁绍很弱:

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但对于身处特定历史情境的当世人而言,他们雾中之人,当时他们看到的官渡之战是一个纷繁复杂、利益纠结的战局,他们的每一个抉择背后都蕴含着种种复杂而细微的考量。

就拿当事人曹操来说,官渡时他的真实感受是这样的: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

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仪欲还许以引绍。
真TN的难打啊,曹操都这样了,他手下的将领属吏又能好到哪去?!
战后,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结袁绍的信,尽烧之 (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许县、军中都有人投诚袁绍!


乌巢那把火要是没放成功,信不信袁绍和曹操的风评就会发生大逆转!



再来说界桥之战。

战前整个河北的人心全部倒向了公孙瓒:冀州长更无不望风响应。

冀州常山郡赵云被推举带着本郡兵马投奔了公孙瓒。

刘备投靠公孙瓒,被任命为平原国相(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

黑山军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攻略魏郡、东郡。

南单于于夫罗也叛变袁绍,自黄河顺流而下屯于黎阳。


赵云率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时,公孙瓒还有点惊讶:冀州本属袁绍,怎么你回来投奔我呢?(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

赵云回答: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在河北施仁政的是刘虞,但是赵云的第一句话才代表了当时人心走向:天下大乱,谁也不知道最后胜利的人是谁,但是公孙瓒远服鲜卑、近并黄巾、白马义从横行河北。

这些明晃晃的战绩大家都看在眼里!

袁绍呢?他的确头顶四世三公的光环,但是洛阳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被董卓横扫,反董大战再度败于凉州军,就算夺取冀州靠的也是韩馥的同乡、颍川人荀谌的嘴皮子,这货怎么打的过公孙瓒!

界桥之战后的结局已经无需多说。

所以很多时候读历史,咱们是不是可以尽量抛弃后见之明,以雾中人的身份去理解当时的事件,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胖猫读历史
图说历史,让历史更通俗、更易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