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归根结底是一种情绪消费

旅行   旅游   2024-11-21 07:28   四川  

一说起旅游,很多业内同行会很自然的告诉你,解决了吃住行游购娱,就是旅游,也就是旅行社设计旅游产品的思路和落点。

一位同行今天和我说,他突然意识到,客人的旅游并不是看景,起因是这样的:有几位客人在他这里报名了一个旅游团,照惯例,他会在客人旅游途中主动询问客人体验,有哪些不足。而这批客人的反馈是这次出来旅游比以往都好,住的好,吃的好,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吃过见过的菜品。听到客人的反馈,他心里踏实很多,但又引发了他的思索,这个团为啥会赢的如此好评?

其实,归根结底,是让客人获得了一种超乎想象的情绪体验。以往出团,都纠结在价格上,为了压缩成本,对于食宿标准都下调,只是满足于有地方住,能吃饱。而这次却是以住的舒适,吃的惊喜作为从出发点,在为客人选择行程时,也多次和地接社沟通,把行程做了调整。减少了景点数量,也就意味着节奏不那么紧张,车程路程都有所减少。让客人实现了一次享受型的旅游,不曾想,这竟然让客人满心欢喜,原本担心的因为景点的减少会让客人不乐意并没有出现。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与过去传统旅游相比,对于“吃住行游购娱”的比例分配做了调整,把调整调动游客的情绪,让情绪价值最大化。

其实,反观最近两年的旅游市场,从淄博到尔滨,从尔滨到天水,从大学生们的特种兵式旅游,到村超,从围炉煮茶、City walk,虽然表象不同,但背后的逻辑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情绪价值。

所谓情绪价值其实并不玄乎,原本就是营销学的概念,指顾客感觉到的情绪收益和情绪成本之间的差值。情绪收益是顾客的正面情绪体验,情绪成本则为负面情绪体验。说简单点就是好心情和坏心情。或者说是个人的体验。往往在传统旅游中,无论什么原因,考虑更多的是六要素里的游购娱,而把吃住行,虽然在文字上排在前面,却往往是最容易忽视或弱化的要素。而人最直接的感知却是吃住行。在旅游途中,游客重视旅游中的硬件,比如去了哪些景点,看了哪些内容,同时也非常重视消费的体验。这是因为毕竟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是前提。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层次更高了,而这就是情绪价值的体验。

 过去旅游注重的机+酒+景,这已经成为一种定式,如今游客的旅游需求已经逐渐在向自我满足转型,这是一代人的变化,过去人们的旅游是一种积累了一生的需求,是要最大可能满足“看到”。而今旅游已经向着说走就走、每年都要走,更加的随性,更加的便捷。

虽然每个人对于旅行的理解不同,但旅行的美好恰恰在于自我情绪价值的体现,“情绪+旅游”已成为时下旅游新热点,体验文化、治愈身心,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在扬州,虽然瘦西湖那么著名,可是一餐丰盛的扬州早茶更容易令人兴奋;在四川,固然峨眉九寨举世闻名,但行走在成都的巷子里,体验着人间烟火,也不失一种享受;在天水,麦积山石窟、伏羲庙是文化源头,但却是被一碗麻辣烫所引燃。

当旅游从业者还在讨论是产品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时,情绪为王已经凸显。旅游产品的设计往往以成本核算做导向,却没有从游客情绪消费的角度去考虑,其实我们如果在景区去研究,有多少客人本身其实就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并没有真正去感受所提供的景,只是到标志物前打个卡拍个照,发个圈就够了,而不能够静心去享受旅游中的体验。旅行社很精心的设计,导游很耐心的讲解,客人呢?经常会有导游为客人走散而抱怨,经常会提到要控好团,这是为什么呢?客人不感兴趣!!一旦有趣好玩,客人会走开吗?

一个精美的古建筑,其工艺美轮美奂,有多少是关心古建筑本身,有多少人是关心背后的故事?不一样的需求,一样的行程,这样的产品体验会好吗?

在旅游产品设计推广中,要关注所供给的圈层(这并非是贬义词,而是兴趣分类),要瞄准特定圈层,提供价值情绪。

过去很多旅行社会说我资源控的好,所谓资源无非就是机票、酒店、景区票,可这些很大程度上被网络在逐渐挤压。除非热点的像最近流行的博物馆,特别是故宫这类稀缺又刚需,你能垄断算你牛,可是能吗?还不是靠导游、计调趴在电脑前,手持着手机,眼都不敢眨的在刷票。

与其去把控不能控制的资源,不如反过来,从需求出发去培育自己的客群,用共情之心,去理解客群之意,从他们的情绪着手,读懂客户深层需要,用心与客户之间产生链接,正如读苏旅行的孙老师所说,要创造能够抵达游客内心痛点的爆款产品,去产生一个闭环。情绪价值的消费更多是体现在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而绝非是简单的物质需求。最近开封的王婆说媒,天水的麻辣烫,其实都是一种情感的共情。

 一餐素斋,让许多人在阳光下排队其实就是提供了一种情绪价值

易沃克旅游
易沃克旅游人联盟是旅行社朋友成长发展的摇篮,这里有更多的经验教训可以分享,这里有优秀的旅游人以及精彩的产品与您分享,这里是旅游人的加油站,这里是旅游人自己的联盟。易沃克旅游人课堂已经上线,尽请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