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道
不仅仅是味蕾的记忆
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记忆与情感
像一条无形的纽带
把我们和家乡紧紧相连
蒸鸡馍
梁宏宇
蒸鸡馍是后刘当地的名吃,做得最好的,应该是刘寨村的农家。
2002年春,我调往后刘乡政府工作。刚到那儿,首个工作任务就是征收超生子女费。任务已经布置下去,需要下乡督促,工作进度的快慢牵涉着县乡两级的评比,领导十分重视。为了督促工作,顺便让新来的同志与所包村的负责人认识,领导带领我们到后刘西部的几个村,逐一督促落实。我所分包的是新集村,新集东边是张庄,北邻是刘寨村;刘寨的北边是仁白村,仁白的西边是马李坡。把这几个村转一遍,已是上午12点。本打算回乡大伙吃饭,无奈刘寨村支书生拉硬拽,非留住吃饭不行。看看天到晌午,饥肠咕咕,恭敬不如从命,吃饭不是更能拉近感情嘛,一行人便留下来。农村人本来就热情好客,虽然事先没准备,等了不到一个小时,几个盘子便端上来,无非是卤猪头肉、卤鸡、清蒸鱼、狗肉和花生米、芹菜等素菜。一张大方桌,围坐十几人。大家举箸夹菜,推杯换盏,谈笑风生,吃饭交谈中便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主家端上来两大盘像是锅饼子的东西,一层一层的,中间夹有肉。问之,说是蒸鸡馍,并介绍说是本地的特色名吃。一番谦让之后,叨起一块品尝,饼筋道,肉酥烂,唇齿留香,至今想来仍回味无穷。
听主人讲,这蒸鸡馍,说简单也简单,土法制作,农家风味;说复杂也复杂,需要一系列步骤方能达到要求和效果。先是和面。面是死面,不需发面或烫面,也不用添加任何味道作料,只需用清凉水把面和成团,放那饧着备用即可。接着是杀鸡。农村养的鸡,无论是三黄鸡,还是麻鸡,只要是土养的,均可。杀鸡、烧水、褪毛、开膛破肚、清洗内脏,反复洗净后,备用。市场上卖的白条鸡,也可使用,但味道与土养的,差远了。第三步,剁鸡。剁鸡是有讲究的,块不能过大,像五分钱硬币大小,可以;块小,更好,因为鸡块小,便于炒透,容易蒸烂。第四步,炒鸡。炒鸡要用农家大地锅炒,油用豆油或菜籽油或花生油均可,火要适度,最好是劈柴火,便于控制火候。炒前要用红薯粉面和成糊调成芡,把鸡块拌一下,芡糊不能太稀,要使每块鸡肉都要均匀沾满粉芡,这样炒时容易吸收鸡油、防止鸡肉变柴。在炒的过程中,要用锅铲不断翻动,且适时加油,防止鸡块炒呕。待鸡块炒成金黄色时,就可停火,铲在盆内待用。第五步,擀面。把饧面做成剂子,需要几层饼,就做几个剂子,确保把鸡肉既分层又包裹住。把剂子擀成薄饼子、厚度在5毫米为宜,过薄蒸出来不筋道,过厚油进不去、蒸不出鸡馍的味道。饼子的大小以铁锅内箅子的大小为参照。第六步,蒸鸡馍。饼子擀好,就可往锅内添水、放箅子,把洗好的馏布铺在箅子上,然后可摊放饼子。一层饼子一层炒鸡肉,如此铺摊,直至把鸡肉平均分摊到每层,最上面用一层饼子覆盖严实,既使整个鸡馍连成一体,又确保鸡馍原汁原味不失本色。第七步,切馍装盘。大火烧上20-30分钟即可,稍停,掀锅,整箅子端起,翻放到案板上。揭掉馏布,用刀切成火柴盒大小的方块,然后码放在盘内,既可待客,又可自用。这一步整个动作要一气哈成,需要胆大心细、眼明手快。由于经常制作,主妇们也锻炼得动作娴熟、手脚麻利。这一点,坐在餐桌上的客人们是看不到的,只是在一饱口福时赞叹不已。
后刘的蒸鸡馍,做法不拘一格,吃法也有几种。有平铺蒸的,也有卷着蒸的;有饼夹肉吃的,也有饼肉分开吃的。既是待客的佳肴,又是馈赠亲友的礼品,只需上笼馏馏即可食用,真的十分方便。有巧妇善做者,能很快把鸡肉鸡架拆分开来,做到一鸡两吃甚至三吃,鸡杂碎可炒个盘,鸡血可炒韭菜或韭黄,鸡头、鸡爪、鸡架可熬汤。蒸鸡馍时,把鸡头、鸡爪、鸡架放在锅内,放一些大茴、花椒,等上面鸡馍蒸好时,鸡汤也熬成了。就着炒菜 ,吃着鸡馍,再喝着味道鲜美的鸡汤,神仙似的生活,岂不乐哉悠哉!
后刘的蒸鸡馍,在农家吃的是地地道道,在餐馆吃的是货真价实。特别是农家蒸鸡馍,给我的感觉是,饼子筋道有味,有咬劲有嚼头;鸡肉酥烂清香,香而不腻,烂而不柴。离开后刘十年了,总想着后刘蒸鸡馍的味道。也曾在县内其他地方吃过,不是鸡馍不筋道,就是鸡肉柴而干面,寡淡无味,味道不如后刘的。美食难忘,不知是后刘的蒸鸡馍迷惑了我,还是我依然迷恋着那种独有的味道。
2015年4月20日
蒸鲫鱼
梁宏宇
蒸鱼是一件极平常的事。
现在人进馆子,点清蒸鱼的较多。红白喜事待客,炸好蒸过的大盘鱼总少不了。但在过去,普通人家想做个糖醋鱼、红烧鱼比较难,就是清蒸鱼,也只是放点盐腌腌罢了。记得大集体时,由于粮食不够吃,除了吃些榆钱、构卜揪子、槐花和扫帚苗、麦石榴、马齿菜、鹅儿食、狗狗秧等,大多数人家会捕鱼来补贴生活。由于河港沟塘全是水,随处都可捕到鱼。天冷时,人们往往用撒网、搬灯、粘网。夏秋之际,人们往往会下水捕鱼,撒网、抬网、鸡罩都上,善摸者常用手摸,凡能捕鱼之器,无所不用。捕鱼如此,人们对鱼的吃法亦多种多样,土法制作,风味有趣。有油的人家,用油煎着吃或炸着吃。大多数人家采用蒸和炖,蒸的往往是较大的鱼,用盐腌一下,放在箅子上一蒸,全家人可吃个饱;小鱼常用来煎一下炖汤,喝着小鱼汤,虽然没有什么作料,却奇鲜无比,也能喝个饱。没油的人家为了省劲或者图个鲜,改个样,把鱼用泥巴一裹,放在灶膛内一烤,品尝的是另外一种鲜美。
无论哪种做法,对于不会吃鱼的人,鱼刺扎人是常有的事,总是让人心有余悸。记得自己小时候因为不会吃鱼,鱼刺扎入咽喉,疼痛难忍,经医生细心找寻拔出鱼刺才结束痛苦。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与吃鱼绝缘。爱好捕鱼,却很少吃鱼,即便吃,也是小心翼翼、点到为止。总是幻想着什么时候吃鱼不用担心鱼刺。曾听大人们讲,某某做的鱼,成嚼啦,鱼骨酥焦,刺不扎嘴,但那是油炸的焦鱼,即使熬成汤,也有那种效果。对于乱刺很多的鲫鱼片子,能蒸得刺不扎人、软如面叶,却是很少听说,更别说品尝啦。
我在后刘工作的时候,不但见到,而且多次品尝了这种鱼,这就是后刘名吃之一的蒸鲫鱼。
蒸鲫鱼,是后刘集上一个名叫“胡家餐馆”的小饭馆的当家菜。餐馆位于后刘一中左手临街处,店面不大,只有两间,上下两层,客人爆满。老板姓胡名发户,后刘路庄人,夫妻俩在后刘街上开店已有二十年。两口子干起活来,麻利干净。男主内,负责蒸煮烹炒,女主外,负责采购、择菜、洗涮和招待。言语不多、待客实在,价格公道、不欺生客。由于诚实守信、公道经营,在后刘集上长达二十年而不衰。小店顾客盈门,菜品主食都不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蒸鲫鱼。胡家餐馆的蒸鲫鱼,香而不腻,鲜而不腥,刺如面叶,吃着放心。能把鱼蒸得刺不扎人、软如面叶,可是个技术活。
我曾问过老板,如何做到软如面叶?先是笑而不语,后说炸透蒸酥。做法与家庭做法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他注重蒸罢了。
先是买鱼。选鱼很重要,鱼不要大的,也不要过小的,过大的卖相不好,过小的易炸呕。二到三两的较为合适,而且要新鲜的,不要死的,即便是冷冻的也不行,口感差多啦。其次是宰鱼。鱼买到店,立即宰杀清洗。刮去鱼鳞,抠去鱼鳃,扒出内脏,反复清洗后,用盐腌上待用。腌制时,鱼体内外都要均匀撒盐,盐要适度,不可过咸或过淡。过咸,顾客没法下口;过淡,不出味。接着炸鱼。待鱼腌制半小时,即可油炸。炸鱼时油温不能太高,过高时鱼炸不透且外熟里生。油温上升前下锅,从外到里,慢慢滋润,里外都可炸透。炸焦后捞出晾干,待用。如果是吃焦鱼,等冷却后可再过一次油锅,此时凉油下锅,油温一上升,就要捞出,否则变呕。如果是蒸鱼,不用再炸。最后蒸鱼。蒸鱼时,先用葱花、姜丝、蒜片在炒锅里煸炒,加醋成汁。然后把汤汁均匀地浇在码放在蒸碗内的炸好的鲫鱼身上,端放笼屉之内,置锅于火上,开始蒸鱼。需用30分钟左右,才能停火。火停不掀锅,利用水蒸汽继续焖蒸,蒸汽里的水分子会慢慢滴落到鲫鱼身上,加上醋分子的作用,鱼刺鱼骨会变得软如面叶,鱼肉也变得鲜香酥嫩。
这一套工序,往往从早集开始,到上午十一点之前一定要全部完成。蒸的过早,等客人要菜时有点凉;蒸的过晚,客人要菜时端不上来,错过机会。所以适时适量恰到好处,全靠老板的把握和对平时上座率的预测。长期的计划、制作和销售,老板对时间、销量都拿捏的很准,既培养了一个消费群体,也创作出一道名菜,成为后刘不可或缺的一个名吃。
2015年4月23日
蒸猪肉饼子
梁宏宇
后刘寺埠口的猪肉饼子,也是一大美味。吃货们只想着寺埠口的狗肉和卤猪肉,岂不知寺埠口的猪肉饼子,更受美食家的青睐。
大部分人家,都会用动物的皮、肉做纵。纵分很多种,按动物分,有猪肉纵、牛肉纵、羊肉纵等;按动物身体的部位分,有头纵、皮纵、蹄纵等。用牛羊作原料做纵的较多,比如牛头纵、牛蹄纵、羊头纵、羊蹄纵等,因为做纵较为麻烦,平时做的少,只有在年关集市上才能见到。有条件会摆治者,会买个牛头、羊头或牛蹄、羊蹄来做纵。大部分汉民还是做猪头纵、猪蹄纵,不会做纵的,直接到街上买,省去了很多麻烦。
汉民通常用猪头、猪皮、猪蹄做纵。无论用哪个部位,剔毛去油是细活麻烦活,像猪头有时还得用斧子才能劈开,至于猪耳朵、猪口条的处理,更需技巧和耐心,一般人是摆治不了的,宁肯不吃也不受那个麻烦。但善吃者以此为乐、乐此不疲,每年一进入腊八,就计划盘算,一过二十三小年,就买回家来,找个宽裕的时间一步一步地做功课。先是开水烫煮,剔毛刮毛,用剃头刀子或刮脸刀片,把角角落落粗粗细细的猪毛剃光刮净;其次是清洗猪口条和鼻子,不但要用滚开水,还要用碱面,反复清洗反复搓刮;再用斧子或劈刀劈开猪头,等一切清洗干净,放在一个大红盆或洋瓷盆里,用水泡着;最后在腊月二十九或三十下锅煮肉。猪耳朵、猪口条、猪头肉都是很好的盘子菜,一般人家不会煮烂煮轰专门来做纵,都会煮到火候时,捞出晾放,以备待客之用。至于猪骨头,则会让孩子们啃。在过去贫困时,对于很少吃肉的孩子们,过年啃骨头是一大期盼一大美事,现在却很少有孩子再眼巴巴地等着啃骨头了。想做纵的也有办法,把剩余的猪头肉、猪皮、锅内残存的肉丝放在一起,用细纱布兜着,或放在盆内,或置于案板上,大冬天一过夜,就变成纵,像凉粉似的,一拍还颤巍巍的,来客时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盘子菜。
寺埠口的猪肉饼子可与此不同。所谓猪肉饼子,不像有的用少许猪皮切成条或碎块放水煮熬、冷冻成猪皮冻,而是用一整张猪皮作为上下包层、中间放入猪头肉、猪腿弧、猪蹄肉、猪蹄筋和大量瘦肉压缩而成的肉饼子。
单是用整张猪皮就足以说明寺埠口人做猪肉饼子的慷慨和不易。杀猪时,剥皮是一项耐心的技术活。屠夫一要有力量,二要会操作。把猪逮住撂倒,杀猪放血,吹气捶打,开水烫猪,快刀刮毛,剥皮成形,这个过程下来,没有力气是不行的。在操作过程中,先从哪下刀,再从哪剥起,刀的力度大小和刀数的多少关系着猪皮的厚薄均匀,决定着猪皮的质量。做猪肉饼子就如此讲究,若用猪皮做皮革物件,剥皮标准会更严,对屠夫的技术要求也更高。况且现在杀猪,无论手工还是机器,都是褪毛猪,剥皮的极少,可见做猪肉饼子,的确少见而难得,能吃到嘴里,真是幸运者。
这么大的一张猪皮,煮熟煮透又不烂保持完整,需要的是功夫。寺埠口街上能做猪肉饼子的有胡家、董家和张家,听说做得最好的是河西魏庄张家。无论秘方和诀窍如何不同,其操作工序大致相当。把一整张猪皮和猪头肉、猪蹄肉、猪蹄筋一块煮。先用开水煮十分钟,捞出猪皮,用刀刮去皮下脂肪,热水倒掉。重新添水,水要淹没煮物,最好是煮物的一倍半。大火猛攻,水滚后一小时,然后文火煮一个半小时,用筷子扎扎猪皮,若轻松扎烂,可以。这时候,拿出秫秆莛子做成的锅盖,上面铺上大馏布子,可把猪皮捞出来,一半摊在馏布子上,然后用漏附从锅内捞出已经煮熟的猪头肉、猪腿肉、猪蹄筋,可用手撕碎,也可用刀切碎,也可不撕不切,直接放在摊好的半拉猪皮上,厚薄均匀地摊好后,然后把另一半猪皮翻过来盖住,周围边角压好,把馏布挣紧盖好,上面用一案板或锅盖压住,案板或锅盖上用一块石或几块砖压牢,不出一天,猪肉饼子就成样定型。
拿掉一切,再看猪肉饼子,薄厚均匀,圆圆的一块,像个巨大的锅盔,富有弹性,晶莹剔透,实实在在,没有水分。因为用了大量的真材实料,猪肉饼子的厚度一般在三至五厘米,有的更厚。如不用刀,但凭手,难以撕烂分开,好在易带易藏,现在有冰箱更易存放。这个时候,可以上架出售,或自家待客,或送人品尝,既显大方又显真情。在后刘时,我曾托朋友买了七、八斤,回家切成块,送给亲友品尝,都说好吃。究竟好吃到哪儿呢?仔细想想,无非以下几点:一是整张猪皮包裹,完整一体,晶莹剔透,赏心悦目;二是货真价实,猪皮是真的,里面内容也是真东西,上不了当受不了骗;三是筋道爽滑、味道醇厚,吃起来外筋内滑,滑溜酥烂,有嚼头有咬劲,吃后唇齿留香。招待来客时,切成薄片,在盘内摆成造型,吃时可蘸蒜汁、醋等。也可夹馍吃,个中美味,只有亲自品尝了,才知道什么是“三月不知肉味”。
2015年4月30日
寺埠口的狗肉
梁宏宇
寺埠口的狗肉,可以说是平舆的一绝。
寺埠口做狗肉生意的不多,但做得大做得好做得风生水起声名远播,不能不说是一种本事。寺埠口集上有以宰狗卖肉为生的胡姓人家,一代一代传下来,有着很好的信誉和口碑。旧社会,主要是家庭作坊式经营,下乡收狗,回店宰杀,生的熟的都卖,狗肉是本地柴狗,狗皮是上好的毛皮,晒干存放,自有皮货商上门收购,不愁销路。58年大跃进,不能单干,全部归公,家庭式的经营方式被迫停止。文化大革命中,大队成立了狗肉组,把会宰狗的胡姓、董姓、张姓几家男人集中在一起,专门从事收狗屠宰工作,同时兼做皮毛生意,收入归公,按工计分,按分分粮。狗肉生意较为兴隆,为大队、小队都挣了钱,虽然狗肉不能上席面,但吃家众多,生意自然就好。改革开放以后,这几家又都重操旧业、独自单干,各自开店,各做各的。后来,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几家也都有人走出家乡,进县入市跨省开店,寺埠口的狗肉,越吃越香,越传越远。由于狗种的变化,本地的柴狗越来越少,只好到东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买人家养殖场喂养的肉狗,大车装运,长途跋涉,增加了成本,狗肉越来越贵,可吃家不减反增,充分说明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寺埠口的狗肉,制作较为复杂。选狗是前提,以前收狗主要是农民自养的柴狗,柴狗肉吃起来筋道醇香,现在收狗主要靠狗贩子送,大小不等,数量不能保证,必要时还得从外地采购。宰狗是关键,宰狗时,熟练者只需动几下刀,便可把整张狗皮撕下来,生手却要一刀一刀的剐,效率很低。有经验的宰狗师傅在剥下狗皮、扒出内脏后,往往会把狗筒子挂在阴凉处,不需要洗,为了防干,外面裹一层布,需要卤的时候,可直接下锅。据说,为了去掉狗肉的滞粘味,宰狗师傅会把狗肉沾些土,不知是否有效是否属实。卤狗至关重要,秘制配方不用说,掌握好火候靠的是经验,水滚后,大火强攻四十分钟,然后小火慢炖一个半小时,一锅又烂又香的狗肉就算煮成了。
寺埠口的狗肉,主要以卖卤好的熟食为主,逢年过节,也卖生的,囫囵个走,满足某类消费群体的需求。卤狗肉是一绝,胡家采用几十种中药配制的秘方,卤出的狗肉没有头油的滞粘味,狗肉烂而筋道、香气扑鼻,让人忍不住买点品尝,不限多少,即买即食,是大家的习惯。现在狗肉上了席面,酒桌上人们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存住气细嚼慢咽慢慢品尝。狗肉火性很大,人们不但冬天吃,夏天照吃不误。狗杂碎也是不错的下酒菜,狗肠、狗肝、狗肺等,卖得很快。这几年流行褪毛狗肉,由于有皮,卤好后吃起来更加筋道更有咬劲更有嚼头,比不带皮的狗肉反而更好卖。生狗肉,褪毛和不褪毛的,卖得都很好。进入冬季,城里人要吃狗肉火锅,有的想喝狗肉汤,所以亲朋好友便买来寺埠口的生狗肉,送过去。吃的是心情,喝的是感情,留下的是交情。
寺埠口的狗肉,卖相好看。不知怎么卤的,整只狗肉卤好后呈红色,摆在那,很是诱人。春暖花开之际,农村庙会多,方圆附近几个县,凡有庙会的地方就有寺埠口的狗肉,卤好发红的狗肉整齐地摆在摊位上,引来赶会人争相购买。
吃寺埠口的狗肉是一种美味享受,看寺埠口人宰狗却是一种恐怖。从乡下收来的狗被束缚四肢放在地上,狗们不停的狂吠。宰杀时,当把一条狗倒挂在铁架或树身或木桩时,被宰的那条狗浑身发抖,其他狗更是哀嚎不止。狗也是有灵性的,当它们面临死劫时,那种恐惧和无奈无法形容,谁能够拯救它们呢?去年发生在广西玉林市狗肉节上的吃狗肉风波和河南荥阳护狗大战,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有人爱吃,有人护狗,实用主义与爱心价值的取向发生较量与冲突。这种冲突将会共存共生,没有输赢。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宰狗人的无奈。一名宰狗人,做狗生意几十年,自收自宰自卤自卖,街上有一门面,门口有一卤锅,每天都有一锅卤好的新狗肉,生意格外的好。这个宰狗人走到哪里,都有狗追着咬。下乡收狗时,狗撵着咬。走在街上,街上的野狗撵着咬。去厕所解手,几条狗撵着咬,几乎连手也解不成,搞得宰狗人快发疯。有人说,他身上有股狗的味道,所以走哪就有狗撵着咬。宰狗人有什么错?他要养家糊口,他做的事是在平衡生态,却不被人理解,就连狗也见之咬之、群起而攻之。不知是人类的悲哀,还是狗类的喜悦。任何时候,总要有人去做某种工作,不论那种工作被人喜爱还是讨厌,只有做了,才是正常的。
小吃处处有,名吃大不同。寺埠口的狗肉由小吃到名吃的嬗变过程,进一步证明了它的风味、魅力和受欢迎的程度。
2015年4月28日
莫负人间好光景 且歌且吟且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