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乡
有味道
家乡的味道
不仅仅是味蕾的记忆
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记忆与情感
像一条无形的纽带
把我们和家乡紧紧相连
射桥白菜
射桥白菜
张贤锋
射桥的白菜很有名气,在北京、武汉、广州等大城市饭庄里都有“射白”这道菜。为什么射桥的白菜那么出名呢?
据说在南朝齐时,平舆人周顒是国子博士,当官当烦了,于是跑到金陵的钟山隐居。没了俸禄,只吃素菜。卫将军王俭问他:“你在山中都吃什么?”周顒回答说:“赤米、白盐、绿葵、紫蓼。”文惠太子也问周顒:“你吃什么菜味道最好?”这让周顒想起了他小时候在平舆乡下吃到的韭菜和白菜,就随口答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这个晚菘就是专指射桥的白菜。于是朝廷就专门派人来平舆买射桥白菜供皇家食用。
射桥白菜
到了隋朝末年,十八家反王在雾城(今射桥)聚会,喝酒庆贺。从中午一直喝到日落西山,喝着喝着菜却没有了。程咬金抹了一下嘴巴说:“奶奶的,倒霉,俺老程路过这里竟没有一碟好菜。听说当年养由基射杀斗樾椒的时候,吃过什么白菜,你们这几个懒家伙等着,我去寻些回来做下酒菜,今天咱们一定要喝个够。”
程咬金懵头懵脑地走出来,正巧见一老农担一担白菜路过这里,心中大喜,可一摸口袋,分文皆无。他懊丧地沿着河走去,忽然发现河边到处都是白菜,也没有人看管,就趁着酒意,薅了好几棵,高兴地咧着大嘴抱了回来。众兄弟一见,个个竖起了大拇指。菜做好了,这些人一尝,都说好吃,不一会几碟白菜,连汤带水都被抢着吃喝光了。老程一伸脖子,一连打了好几个开门炮似的响嗝,咂巴着嘴巴,依依不舍地望着空空如也的盘子,惹得十八家兄弟哈哈大笑起来。这笑声实在太大了,栓在一旁的战马受惊了,吓得脱缰而去,十八反王只管高兴,也没有人管它。从此留下一句顺口溜:“任由骡马脱了缰,不舍射桥白菜汤。”
射桥白菜
程咬金后来在瓦岗寨做了皇帝,一天吃八顿,顿顿都得有射桥白菜。
北宋年间,苏东坡听说射桥白菜有名,就千里迢迢赶过来品尝,吃得高兴,不由写诗赞道:“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认为射桥的大白菜可以比作羊羔、猪肉甚至熊掌一样美味可口。
南宋时,范成大在一个大冬天到了射桥,专门来品尝射桥白菜,吃后,感叹顿生,吟哦良久,得了一首绝句:“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虽然写得夸张了些,但实乃诗人本色,大白菜一向被视为民间美味,则是绝对不会错的。
射桥白菜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去江南巡察路过射桥,发现地里长着白而圆的东西,象是大白鹅,便问当地人这是何物,有人就告诉她:这是白菜。这里的白菜和别处的白菜不一样,素炒荤汤,口感特好。你要不尝尝,那可是要后悔的。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慈禧就让县令为她找来几稞射桥白菜,仔细欣赏之后,让御厨清炒了一碟尝一尝。结果,一吃就觉得很好,不觉食欲大动,吃了一碟,又叫再来一碟,一边吃,一边称赞道:“这儿的白菜稞大无丝,质脆荤汤,味美可口,天下无双。”遂封它为贡菜。从此,射桥的白菜,越发驰名国内了。
(选自《平舆山海经(1)》)
莫负人间好光景 且歌且吟且徐行
来源:平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