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秋秋
来源|深度育儿(ID: baomabaobao )
早上七点半开始喊孩子起床,终于叫醒,又要再躺一会儿。终于开始洗漱,从看向牙刷到拿起牙刷,好像隔了一个世纪那么长。穿鞋、穿衣服、拿书包,每个步骤都像经历了种种波折、费尽全身力气才终于成功。碰上时间来不及,这边已经火烧眉毛,那边还悠哉游哉,一顿吼是少不了了。莫非你说的是“快点快点”“抓紧时间”“要迟到了”……这时孩子只是慢悠悠向你投来一个“你催你的,我干我的”的目光,然后继续我行我素,生气的还是咱们……在气死自己和吼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之间,家长选择了保命,也情有可原吧?行动迟缓与否、做事拖拉与否的参照物是大人,那小孩的节奏就被定义为“磨蹭”。可是有没有想过,小孩的节奏本身就是这样的。大人所说的小孩磨蹭,无非是想让孩子和大人保持同样的节奏。有次带孩子出去,需要赶高铁,我其实已经有意识在等孩子,孩子还是扯着我的手说:“妈妈,你等等我,我跟不上。”是,即便慢下来,可我的一步比孩子还是大不少啊!大人所认为的正常速度,在孩子眼里可能是2倍速、3倍速。谁不磨蹭啊?谁不拖拉啊?否则也不会催生出网络名言: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之前公司搞活动的时候,涉及到时间的通知都会把截止时间提前半小时。比如活动9:00正式开始,那通知上一定写:请在8:30前有序入场。这种让人捧腹大笑的问题,其实大人仔细一想就知道,孩子对时间是没有概念的。不光是对时间的长短没概念,甚至对我们说的“分钟”都不理解。“5分钟是300秒。这段时间的长短基本等于你数数,从1数到300。”1—2岁的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且很擅长转移注意力和视线。3岁,孩子对时间稍稍有了一点概念,了解“早上晚上”等可感知性时间概念。4-5岁,具备一定时间观念,中午吃了什么,晚上吃了什么的这种哪个时间段做了什么的问题能逐步回答出来。
6岁的孩子开始理解每周都有周六、周日,理解时间的循环性。对半小时、20分钟依然没有概念。
7岁的孩子,因为钟表日历等辅助工具能知道时间是有抽象概念的。可在潜意识里,并没有形成特定时间做特定事情的节奏。到青少年期,有了时间概念,自控能力也能够达到:计划自己的目标和行为、坚持完成困难的任务。只有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感受“时间”、感受按时做事情的规律,才能真正使自控力和时间概念联系起来,实现成长。一是他本身能力不足,5岁小孩确实没办法在十分钟内洗漱好出门,催也没用。二是他认为自己能力不足,磨蹭的深层次原因,是焦虑,是内耗。孩子很多时候磨蹭,不愿开始做一件事,是因为事情太难而恐惧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一件事。甚至越磨蹭心理压力越大,越拖延越恐慌。更无法专注于要做的事情本身。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说:“目标和回报太过遥远、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是导致拖延的3个最重要原因。”相比于小时候所有事的不紧不慢,越长大越会有一些快慢的概念。比如楼下有小朋友在等着玩,这时的小朋友什么磨蹭啊拖延症啊都不复存在了,可以立即放下手里的一切,马不停蹄穿鞋穿衣服,急吼吼跑下楼。喜欢做的事、感兴趣的事情上,往往不容易出现拖延磨蹭的情况。回想一下,我经常说的“八点了,要迟到了”根本没有用啊!在这个学龄前小孩的眼里:“八点”是什么意思?迟到又是什么?妈妈在说什么咒语吗?反倒是,我每次语气不好,他都会用一副看怪物的眼神看着我,然后问:“妈妈,你生气了吗?”所以,我们接下来的时间里,不仅要完成出门前的流程,更夹杂着要对自己情绪的解释。不管是坦诚“是的,我生气了”还是遮掩“没有,我就是着急了”,都把事情的注意力又转移到了跟目的无关的事情上,等于“节外生枝”了。越大的孩子,越会使家长有“我的催促有用”的错觉。其实,这只是因为他把你当成他的闹钟——家长按捺不住的时候,就是我要开始发力的时候。那就七点开始喊,“给出磨蹭的时间”。在这我都不能称之为磨蹭了,应该是“给出能让我的耐心持续发挥作用的时间”。我妈当年对付我的秘诀是:客厅的挂钟永远调快10分钟。B.有意识让孩子感知大块的时间,明白在一定时间里,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回家我先陪玩,那做饭时间会推后,吃饭时间也会推后。C.分清事情重要性,哪些必须做,哪些可自主选择做。可以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在纸上写下来,按照重要性排序。“快点,该洗漱啦”的效果,不如“来,进浴室洗澡”;E.帮助孩子拆分困难任务,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拆分。想学骑自行车最好的办法不是去知道很多关于自行车的知识,而是坐上自行车骑一次。
想学却迟迟不见开始,只是怕自己摔跤、怕被别人笑话、怕最终也没学会。
孩子能积极开始去做一件事的前提是,不会因为没做好这件事而受到批评、奚落甚至谩骂。
信任孩子,多鼓励孩子尝试,不断加强孩子内心“我能行”的认知。经常被鼓励、被肯定,接受正面暗示,他会越来越自信、积极,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以上的方法,都不是对付孩子磨蹭的特效药,只是为了让父母和孩子在这类问题上都舒适一点。来源:深度育儿(ID: baomabaobao ),每天为您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