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人生》:一场电影院里的大型小品

体娱   电视剧   2024-08-10 18:01   北京  





文|李蛋



据传耗资2亿,预测票房却只有4.47亿。


徐峥新片《逆行人生》一度被寄予救市的厚望,都在期待他能和“沈马”CP、陈思成一起扛起暑期档大盘。但是依据票房表现,《逆行人生》大概率会差《抓娃娃》一大截,而且口碑表现也惨遭滑铁卢,上映前就深陷“富人扮穷人,穷人花钱看”的负面舆论之中。


在骨朵看来,《逆行人生》既不叫好,看来也不叫座的最大问题并不在于激怒了“穷人”,恰恰因为这是一部不合格的小品电影。电影里的冲突与煽情都非常突兀,徐峥想要在小人物叙事的外壳下探讨一些深刻的人生话题,却连最基础的“包饺子”都没包出香味。



当明星试图理解外卖行业


韩雪曾在《导演请指教》里执导过一部讲述外卖员生活的短片《超时未送达》。



在韩雪的想象里,外卖员不仅能住得起市中心的精装、独卫大开间,而且床头必须放着书和吉他,送外卖的过程中看看书、逗逗猫,好像永远体会不到时间的紧迫感。在接到爷爷离世的消息后,短片里年轻帅气的外卖员也只是坐在地上痛哭流涕,抱着没有送出去的外卖,来了一段不着边际的尴尬独白。


表面上,韩雪是在讲述外卖员的生活境况,实际上,却尽显上位者对底层人民的一知半解,根本摸不透外卖员最根本的痛苦来源。


《逆行人生》的本质问题同样在于此。虽然比起不知人间疾苦的《超时未送达》,徐峥的导演风格要更接地气一些。开拍前便张罗着贾冰、王骁等一众主演亲自跑了一段时间外卖,几个大明星把自己晒得黑黢黢的,穿上冲锋衣以后真有点外卖员的意思。


可惜形似容易,神似很难。《逆行人生》依旧是在透过上位者视角,过度艺术加工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电影里的每个角色都是刻板印象下的标准产物。



徐峥饰演的高志垒送几个月外卖就能治好困扰自己多年的糖尿病、王骁饰演的“老抠”凭借抠门就攒下了给女儿治疗白血病的医药费,刘美含饰演的仇晓敏白天送外卖、晚上带着女儿一起送外卖,就这样的工作状态都能争当站点的单王......


除了角色设定悬浮,《逆行人生》为了制造情节反差感,完全强化了外卖员和顾客之间的矛盾。有的顾客自己填错了收货地址,强行逼着高志垒道歉;有的顾客点了外卖又不接电话,害得高志垒超时送单被扣钱;还有的顾客点了鲜花代买,高志垒付了代买的钱又被顾客取消了订单。


不得不承认奇葩的顾客确实存在,但现实生活里的大部分顾客其实也不强势,常常需要应付外卖员的要求。例如,“我提前点送达行不行?”“送不上去,给你放电梯里了。”“你自己来门口拿一下。”既然是在刻画外卖行业,《逆行人生》竟然丝毫没有提到这些生活场景。


可以说,韩雪和徐峥正好展现了明星对外卖行业的两种误解,前者过度美化、后者过度苦化。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不是观众眼里普通的、真正的外卖员。



莫名杂糅的故事桥段


为了便于塑造高志垒的“典”,徐峥还在这个人物身上叠加了许多能抓住当代观众情绪的苦难素材,包括但不限于中年裁员、房贷滞纳、P2P爆雷。


所以高志垒的苦不只是外卖员的苦,更是集合了近些年经济下行大环境下,所有普通人的无可奈何。这么做的好处自然是能够无限放大《逆行人生》的“哭片”底蕴,就像专门捧了一把切碎的洋葱在你面前,逼着你哭出来。



经历过裁员的观众在看到高志垒与资本家据理力争时会悲痛,还在还房贷的观众看到高志垒跟银行职员哭诉时会心酸。可是悲痛和心酸之余,观众共情的不是高志垒这个角色,而是相似的经历和情感。


这些惨究竟是如何导致的呢?《逆行人生》反倒对这些本质问题避之不及,以至于丧失了现实主义电影的意义。


或许也是碍于电影拉到了美团和货拉拉等大平台的投资,徐峥压根没有在《逆行人生》里突出外卖员和平台算法之间的矛盾。不怪有些观众强烈不满,“以外卖员为主角的电影,不敢大声问候平台的话,那就纯属是蹭热点。”


反观同样是徐峥主演的《人在囧途》《我不是药神》,这些电影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则深了不止一度,因此观众才会在看完电影后有种意犹未尽的离场感。



当然,《逆行人生》缺乏离场感的原因还与电影的煽情BUG有关,频繁拍摄外卖员收到差评、逆行撞车、家属生病等画面。据骨朵回忆,《逆行人生》至少设计了三场外卖员的车祸,轿车撞完推车撞、推车撞完货车撞,每次外卖员被车撞完以后,都能立马爬起来接着送外卖,堪称“公路奇迹”。


电影彩蛋里,徐峥再次给观众包了一盘“饺子”。高志垒的糖尿病痊愈了,还拿到了站点的单王,虽然卖掉了贷款买的大房子,但自主开发的“路路通APP”又被外卖平台的CEO看上了,平台决定聘请高志垒去公司的算法部门。


似乎外卖员的“翻身”就是不再当外卖员,普通人的“成功”就是继续回写字楼当白领。《逆行人生》在身份立场上的反复横跳,反而成了这部现实主义电影的最大笑点,电影主题最终还是回到了“送外卖不是一份好工作”。



徐峥的小人物叙事不灵了


回顾徐峥的过往战绩,不难发现,他应该十分擅长捕捉时代洪流下的小人物才对。


2010年后,徐峥开始尝试自导自演,贴近生活的“囧”系列电影展现了他作为导演的才华,进一步巩固了他作为喜剧演员的地位,《泰囧》更是一举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票房超过十亿人民币的国产电影。



与此同时,徐峥担当主演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甚至在上映后推动了我国关于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等工作的展开。


从“囧”到“神”再到“逆”,观众对《逆行人生》的期待已经不只局限在票房上,而是想看到这部电影能深入剖析外卖员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乃至呼吁大众更多地关注时代小人物的生存问题,说出一些言之有物的东西。但是,通过目前的票房和口碑成绩来看,对徐峥满怀期待的观众只能对《逆行人生》失望了。



不仅如此,来自行业内的抵制更使得这部电影腹背受敌。《逆行人生》开启点映后,申铂国际影城等影院发难,联合拒绝播映徐峥的新片,并倡导所有的电影从业者自觉遵守电影行业的规则。


一方面,2020年春节档原定上映大银幕的《囧妈》最后改为网络首播,这件事让不少影院记仇到了现在;另一方面,《逆行人生》点映口碑不佳,部分影院即使放弃播映这部电影,也不会产生太大的损失。


再加上之前的“传销风波”,徐峥夫妻的观众缘大幅度缩水。近几年电影圈举办的颁奖典礼上,徐峥多少有点儿不受捧了,主流市场更多地将关注度给了吴京、沈腾这样的中生代,徐峥的待遇尽显人情冷暖。


如今,《逆行人生》前景惨淡,更加说明徐峥的小人物叙事已经不灵了。经济越低迷,娱乐消费越高,观众越愿意用短暂的快乐麻痹自己,而《逆行人生》展现的小人物苦难不符合当代观众的观影需求,反而极其容易被批判成利用穷人圈钱。


就像在电影官抖的评论区,一位外卖员晒出了自己的美团后台截图。截图显示,他送一单外卖只能赚到2.4元,“我要送多少单才能看得起一部你演我的电影?”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比电影来得还要震撼。



徐峥和他的《逆行人生》终究无法在暑期档完成“逆行”。


观众早已厌烦明星在大银幕上消费苦难,当高志垒在电影结尾再次家庭圆满、事业有成,就注定了这部电影只能算是一部浅薄的“小品式表达”之作,毕竟只有五分钟时长的小品才需要强行圆满和上价值。







骨朵网络影视
网络影视业内资讯、专业数据统计分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