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星老师教育感言: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陪伴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
岁月如织,夕阳依旧辉煌灿烂,映照出无限可能。试想,当岁月的风霜悄然降临,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似乎都在诉说着岁月的痕迹,手脚不再轻盈,思维或许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雾霭,那时的你,是否已预见自己的模样?是随波逐流,静待时光的尽头;还是与挚友相聚,笑谈过往云烟;亦或是在广场的舞台上,成为那抹最耀眼的风景?《走近大先生》一书,却如一股清泉,首次让我领悟到,暮年非但不是生命的尾声,而是另一段辉煌旅程的序章。
施一公先生,毅然舍弃普林斯顿的辉煌,归心似箭,只为那片养育他的清华热土。他的归来,是教育理想的播种,是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殿堂的誓约,更是推动科教体制革新的号角。生命或许有涯,但追求知识与贡献社会的热情却永无止境。
周有光先生,八旬之后仍勇攀学术高峰,文化学的探索让他焕发新生,语言学的造诣更让他的名字跨越学科界限,闪耀在国际学术殿堂。他教会我们,即使年华老去,也要保持思想的清醒与独立,用“三不三自”的生活哲学,诠释了何为真正的自在与超然。
暮年为何惧?身虽老,但心不老,思想不老,是生命力的另一种蓬勃。耄耋之年的何兹全先生老而弥坚,有理想,有事业心,有抱负,为中国学术留下了浓墨重彩;80高龄的潘文彦先生记忆力仍然非常好,头脑反应迅速,出身工科并擅长文科,是文理兼通的两栖学者。
暮年有何惧?虽已至暮年,但却正是卸下工作压力和家庭责任的黄金时期。退休后的佟明耀先生在没有经费和团队的情况下,和老伴两人“借来”半亩试验田,寒来暑往的研究了整整8年的冬小麦育种,终于成功选出稳定越冬的优良品系;57岁的姚期智先生因为浓厚的中国情结而回国,励志培养一批有创造力、有想象力、能够做出新贡献的学生。
暮年又何惧?年少的梦,只要勇于追寻,暮年仍可以延续。戴逸先生对历史的痴迷,从少年到白首,始终执着于探寻历史的真相,为了写好《乾隆帝及其时代》,将1500多卷的《清实录高宗》从头至尾读一遍,尽管年事已高,仍坚守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岗位上,成为清史研究的旗帜;一谷超豪先生,更是年少立下“学好数学,当一个科学家,肩负使命,做一个革命者”的豪言壮志,在往后的岁月里,每次都能在新的领域中迅速占领制高点。
暮年,是时间的馈赠,是智慧的宝藏,是将人生经验去积累,将智慧去沉淀的时期。它教会我们珍惜,教会我们坚韧,更教会我们在任何年龄都不放弃对梦想的追求。那么,正值青春或壮年的你,是否已准备好,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去追逐你的梦想,去绽放属于你的光彩?
编辑|代 傲
审核|伍 炎
二审|李 娜
终审|阮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