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

乐活   2022-03-26 23:05  
‍‍‍‍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逻辑谬误,也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如果直接解释这个词的含义,可能大家会觉得比较抽象,无法很好地去理解。那么大家不妨先听一下下面的这个故事,也是曾经出现在某年某省的高考语文作文题中的材料:
二战中,一群科学家在维修战争中返航的飞机,看到飞机的身上布满了弹痕。其中机翼附近地方的弹痕比较多,而机身上的弹痕比较少。
于是许多科学家纷纷觉得,应该对弹痕多的机翼部分进行加固——照常理来说似乎没有什么不妥。可是却有另一位科学家提出了疑问:弹痕比较少的机身部分,会不会是因为……大多数机身中弹的飞机,都已经在战斗中坠毁了,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呢?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的一个典型的故事。换句话说,人们看到的,可能代表的只是人们能够看到的,同样还有更多人们看不到的东西。而人们如果只根据自己看到的现象,去分析其中的原因,而忽略了自己为什么能够看到这些现象的原因,就很可能会因此造成偏差。
这个结论显然是可笑的,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是机腹中弹的灰机大多数都坠毁了,统计结论产生了偏差,这个偏差被命名为“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中的“幸存者”三个字,就是造成偏差的原因——许多不幸者或许已经永远失去了发言的机会,幸存者传递出的信息就是全部的信息,所以才会产生谬误。说的直白一点:二人争论各执一词,其中一个人去世了,再也没办法说话了,那活着的一个,自然说什么就是什么。郭德纲说的“谁活得久谁就是艺术家”,同样也是这个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该偏差比比皆是,举个最简单的栗子,老有人说“读书有什么用,我的小学同学XXX,他从小成绩一塌糊涂,初中都没念完就退学了,现在生意做得可大了,我本科毕业还不是租着房吃着泡面朝九晚五。”
实际情况是一个班会读书的那帮孩子日后也有生意做得不错的、也有租房吃泡面的、也有在家啃老的,平均生活水准高于不读书的,但是不读书的孩子中有一些已经吸毒吸成鬼了、赌博欠一屁股债躲起来了、在家乡加入黑社会被砍死了,这些人你看不到,你只能看到那些幸存者,生意做得可大了。
俗语“si人不会说话”很好地解释了这种偏差的重要成因。当我们分析问题所依赖信息全部或者大部分来自“显著的信息”,较少利用“不显著的信息”甚至彻底忽略“沉默的信息”,得到的结论与事实情况就可能存在巨大偏差。

 比如常言说“老婆都是别人的好”。这话有很多生理和心理层面的解释,读者可以参考渡边淳一的《男人这东西》。笔者认为还有几个跟生存者偏差相关的原因:

一是你看到的别人老婆有很多,但你往往记住那些漂亮优雅贤惠的少数人,自觉不自觉地忽略大部分;

二是你记住的别人老婆的样本信息并不完整,你看到的更多是淡妆华服而不是睡衣素颜,是温柔体贴而不是唠叨抱怨,而后者可能只是她老公下班回家后才能看到。
再比如媒体调查“喝葡萄酒的人长寿”。
一般是调查了些长寿的老人,发现其中很多饮用葡萄酒。但还有更多经常饮用葡萄酒但不长寿的人已经死了,媒体根本不可能调查到他们。
再说一个例子:一名记者来到火车站台上,随机询问:“请问你买到火车票了吗?”
一位大妈微微一愣,回答:“买到了”
记者又转向一位精瘦精瘦的年轻人,问:“请问你买到火车票了吗?”
年轻人回答:“买到了”
随后记者又问了5个人,大家都回答:“买到了”
最后记者对着镜头说:“今年虽然火车票难买,但是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大家都买到了火车票,现在正满怀希望地赶回家乡,过个团圆年!”

设计谜
知行合一 退而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