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非要吃酱油?

文摘   文化   2022-10-07 12:45   吉林  
我们为什么非要吃酱油?这似乎是一个不值得一提的问题,甚至在某些国人看来是个愚蠢的问题。但即便是一个愚蠢的问题,它也是一个问题。并且,如果你好信儿,可以问问那些说你愚蠢的人的几个问题:酱油的来源是什么?酱油的制作原料为什么是大豆?酱油对某些疾病是否有害?等等,他们就回答不出来了,他们是极力倡导传统饮食文化的,他们可能就是那些满口国学的人。
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就有制作酱的记载了,酱油是由酱的制作发明后偶然产生的,就像酒的偶然产生一样。我们不禁要感慨,为什么偶然产生的事物,能流传得这么深远这么深得人心这么令人不离不弃呢?最早的酱油不是豆制品,而是肉制品,原料是肉,与现今的鱼露制作过程相近。由肉制作的酱油只有帝王才配享用,太贵了,而且制作过程保密,只有专业制作的师傅才配做酱油,而且是子子孙孙代代单传。由豆制作的酱油成本便宜,酱油才花落民间,进而由佛家传播到日,韩,东南亚等地。
柏杨先生曾经把国人的文化,比喻成“酱缸文化”,这个比喻如果剔除了那些更深层的含义,是绝对恰当和合理的,酱以及酱油确实是华夏产生的。发酵饮食文化,确实是中国人得心应手引以为傲的文化,比如由豆腐发明出臭豆腐,比如被老北京人引以为傲的豆汁。我问过几个北京年轻人爱吃豆汁吗?他们都大摇其头,嗤之以鼻。可无论如何,“臭文化”深得人心代代相传甚至都写到基因里,哪怕出生了才几年的婴儿,也能迅速地适应这种“臭文化”甘之如饴,就不证自明了。
中国人适应了“臭文化”变成了中国胃,不吃酱油不吃大酱怎么办啊,尤其是做那些臭鱼烂虾的时候,不放点酱或者酱油,怎么能吃的下去啊,怎么能掩盖那些臭味腥味啊。中国人从来不思考为什么非要吃酱油。我们的肠胃已经无法离开独特的酱文化了。肠胃里的菌群也不允许新鲜的食物存在,比如新鲜的牛奶。多少国人吃了新鲜的牛奶之后泻肚,就是这么个道理吧。
时代迈进了科技时代,衡量酱油鲜味和营养价值取决于氨基酸态氮含量的高低(我们是否要感谢科技呢?吃了几千年的酱油,我们仅仅知道它的鲜味而不知道它为什么鲜),一般来说,氨基酸态氮越高,酱油的等级就越高,每一百毫升酱油里含大于等于0.80克氨基酸态氮就是特级酱油,大于等于0.04克的就可能是最低等的酱油了,朋友们,你们能在酱油瓶的配料表里看到相关资料吗?
根据资料显示,国内没有有效手段来区别酿造酱油还是配制酱油,资料又说,市场上基本没有配制酱油的身影。资料还说,“只要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不管是酿造酱油还是配制酱油,都是完全可以放心食用的。”以上三句话告诉我们,古法酿制的酱油基本不存在了。也就是说,一款公开售卖的酱油即便配料表里标准了八样甚至更多的添加剂都是合法合规的。因为它公开销售了,就意味着合理合法合规了。所以消费者必须认可,所以某天就可以强硬地回应任何质疑的声音。
根据搜到的资料显示,某天是“酱油协会”的主角,甚至是国标的的主要参与制定者。但很可惜的,他们制定不了日本的酱油标准,也强制不了人们必须购买他们的产品。
科普告诉我们,酱油容易霉变,霉变了的酱油不能吃。为了应对霉变厂家必定要添加防腐剂,这我们可以理解,我们不可理解的是,为什么要添加那么多增味剂和增色剂以及各种工业添加剂?难道酱油的本味还不够鲜美吗?难道酱油的本色还不够艳丽吗?增色增味的目的只能是为了抢占市场而“不得不为之”手段了。抢占了我们消费者的味蕾,不考虑哪怕微小的身体危害,其依据就是合法。厂家但凡多长一点心,应该是从比如少放添加剂,缩小酱油瓶的尺寸入手(大桶的酱油瓶比比皆是,小瓶的酱油食用周期短,不也是一种防止霉变的手段吗?)
有心血管疾病以及胃肠道疾病的人群要注意了,在服用优降宁、闷可乐等药物的时候不要吃酱油了,会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我不知道这种副作用是否因为添加剂的作用?还是纯酿不添加的酱油也会引起副作用。
有港媒报道称,发现有不法商贩研发了一种“化学酱油”出售,只要将砂糖、精盐、味精、酵母抽取物、水解植物蛋白质、肌苷酸及鸟苷酸这七种调味料及化合物混一起,就可制作出“化学豉油”,不仅味道吸引,更有真豉油的“黏口”感觉,只是凑近闻略有刺鼻气味。记者巡城:几乎所有产品均自称“酿造酱油” 报道指,配方中的水解植物蛋白质有可能释放致癌物。过去曾有发现若以盐酸制造水解过程,会释出致癌物,包括三氯丙二醇(3-MCPD)及1,3二氯丙醇(1,3-DCP)。世界卫生组织没有列出1,3二氯丙醇的建议摄取量,因该物质对人有害,不可被人类摄取;而三氯丙二醇是另一种具争议性的物质,可令男士患上睾丸癌。
纯粹由调味料和化合物混合制成的酱油,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对人体是有害的,可惜的是,化学酱油和纯酿酱油是无法测定甄别的。
某技术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问题的关键是仍然没有办法测定配制酱油中是否真的按照规定含有50%以上的酿造酱油。
记者了解到,质监部门对酱油产品的抽检主要是检验食品添加剂(防腐剂、色素等)和细菌类检测,并没有进行基因检测。比如2011年3~4月广州市质监局委托质检机构对本市生产的酱油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对苯甲酸、山梨酸、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罗丹明B、黄曲霉毒素B1、胭脂红、苋菜红、诱惑红等项目进行检验。当时抽检的24个批次全部合格。以往发现的不合格情况主要是质量指标氨基酸态氮(以氮计)项目不达标、安全指标防腐剂、菌落总数超标等问题。
有记者走访几家超市,在一瓶规格410毫升的“XX鲜味生抽”包装上,记者看到,食品添加剂中注明有5-肌苷酸二钠、5-鸟苷酸二钠、苯甲酸钠、三氯蔗糖等。其中,肌苷酸、鸟苷酸一般要和味精(谷氨酸钠)一起使用提鲜。
酿造酱油要半年以上,化学浸出只需要10小时。所以我们可以下个定论,时间是一切商业的秘密所在。为了让你吃得爽,流通更快,就必须提鲜。为了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增产。添加剂就是必须地必了。
我们为什么非要吃酱油?因为中国胃,因为中国味。有历史学家总结了一句话:人类史就是一部饥饿史。为了满足胃,不断去开拓可以吃的食物。很多食物难以下咽,就必须增味,以增加可食度,酱油就是为了增加可食度。帝王用肉糜做酱油的年代,是不必考虑成本的。而做酱油的商家就必须考虑成本和效益了,添加剂算啥嘛,吃就完了,国标,合法合规。很多自我感觉挺科学的人士说,抛开剂量谈危害就是耍流氓,好吧,你赢了。
“早上起来,吃着一锅老油炸的油条,喝着不知道添加了什么的牛奶,吃着扔在地上都会弹起来的咸鸭蛋,就着各种“苯”们、各种“胺”们腌过的咸菜。中午吃着石蜡大米,配着喷过各喷剂的蔬菜,晚上叫几个朋友,喝着勾兑的酒水,吃着满满全是“科技与狠活”的烤肉,说羊肉其实是鸭肉说牛肉其实是鸡肉,反正你也不会知道,陶醉时吸上一口高浓度的空气,回家时走在只要没有大货车通过就不会塌掉的大桥上,到家后盖着也许是用黑心棉做的被子安心入睡吧。梦中,你问砖家,这样的一天又一天过去,剂量够不够?”

防失联

加微信

三点期刊
一点真,一点美,一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