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4年测绘地理信息行业

时事   2025-01-03 16:12   北京  

编者按

站在岁末年初的门槛上回望,2024年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在挑战和机遇并存中破浪前行。这一年,我们见证了技术的飞速发展、事业的深刻变革以及产业的坚持与创新。我们聚焦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实景三维、智能化测绘、智能网联汽车4个关键词,邀请业界专家共同回顾我们走过的2024年,展望2025年。


转型升级 
创新是测绘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近来,时常能听到“测绘技术到头了”的观点,作为技术研究人员以及创业者,我却认为恰恰相反,测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测绘的能力离充分释放,还有很大空间。

社会的发展变化让测绘出现了一定程度供给不平衡。测绘技术本质上是空间信息获取和计算处理的技术,测绘技术及测绘行业的出现,实际上是由社会对空间信息获取和应用的需求催生的。而空间信息的需求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形式,包含了技术手段、成果形态、生产组织模式和监管政策等各方面。

当前,随着基建速度的放缓、测绘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导致传统测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过剩,供需之间出现了矛盾。然而,低端需求必定会随着生产能力的提升而过剩,因此我们遇到的困难是传统测绘升级必须经历的阵痛,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如今,社会发展对测绘行业的需求上了一个台阶,测绘技术、产品和服务能力需要更新,需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所以,以创新为矛,满足新需求,这是测绘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唯一出路。

新时代,社会对测绘技术的需求更强烈。未来有两个非常明显的趋势:一是智能化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技术将直接嵌入到各种智能硬件和终端中,未来社会将存在大量的无人系统、智能系统,对空间信息的需求是必然的。二是社会的精细化管理需要建设各种感知、通信、服务设备和系统,空间信息不可或缺。在一个真三维、高复杂和高动态的城市空间中,空间信息的可视表达与可计算能力是融合感知和应用的基础。因此,未来社会对空间信息的需求只会更多、更深,对空间信息的更新频率会更快,同时对数据分析、展示、计算、可视化的能力需求也会更加深入,新一代的体系化测绘能力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如何应对?一方面,我们要从既有赛道出发,深化实景三维应用技术。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是一次测绘行业技术和产品体系化的深刻变革,能够服务更为广泛的应用,也是测绘行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机遇。其中,实景三维应用既是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释放实景三维潜力的必要手段。目前,实景三维应用应该更加深入地与行业融合,将时空计算方法与实景三维数据相结合。例如在水利行业中,通过将高精度的实景三维数字底座数据与水动力模型进行融合,结合气象信息、地表参数,利用实景三维精确的地表数据和丰富的内容,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洪水预测与模拟。

另一方面,要积极进入低空经济赛道。低空经济与实景三维数据与测绘基础能力息息相关。因为无人机在低空飞行尤其近地面飞行时,需要三维底座为其提供导航服务。低空航路需要的三维数据底座的更新频率要求更高,同时也会关注例如低空的电力线等一些容易造成低空安全事故的目标,这些需求给测绘技术带来了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空间。

同时,低空经济的无人系统具有一定的数据采集能力,这些数据可以与先进的算法相融合,形成城市应用所需的测绘成果。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和无人机机巢的建设,整个测绘生产体系有可能会被重构。因此,我认为各地测绘部门应该主动积极地融入低空经济的发展,既要为低空经济中数字航图的建设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成为低空经济运行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又要利用自己在空间数据使用、管理、分析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尽量补齐短板,成为本地低空经济建设的主导者之一。

新赛道一定在交叉领域,需要更大的跨界大交叉。当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主赛道上必然会非常拥挤,很难找到新的增长点。然而,一棵大树很难从车水马龙的公路上长出来,往往是在某一个角落里发芽,然后慢慢长大被人发现。因此,我们要从交叉领域以及过去未曾注意的地方去寻找新的机会。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大量的创新都是交叉领域融合出来的成果。纵观测绘行业历史上的技术发展和学科跨越,也都是不断进行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例如:融合 POS和相机的摄影测量,也是将两个 GPS方向的研究和摄影测量学科融合才出现的成果。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智能农机,就是把测绘能力和农机控制进行结合,也是一个很大的交叉领域,市场空间大,增长也非常快。

测绘技术作为一项工具,能够适应很多场景。而交叉领域实际是公共区域,当我们进入一个交叉领域时,不要给自己设置边界,而是要以测绘技术去切入,思考如何发展出一个新的赛道。相反,如果一直局限于配角的思维,我们很难主动在场景中最大化地完善技术和解决方案。此外,其他行业对测绘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水平还有很大空间,需要我们结合不同行业去优化测绘技术,如交通、公共安全等。因此,测绘行业进入交叉领域时,面对的不是简单的测绘技术应用,而是要深入具体行业,真正地解决行业问题。

在我看来,当前并不是测绘行业遇到了瓶颈,而是传统测绘遇到了瓶颈。测绘行业还有巨大潜力没有释放,我们在服务各行各业中的创新做得还不够。测绘行业一定要抛弃传统测绘的逻辑去思考测绘技术的发展,站在更高的维度,以更为广泛的服务能力,去寻找新的应用场景。换言之,敢于改变,才能有新机会。我们需要变革,探索新型测绘技术所带来的潜力,厘清新时代各行业对测绘技术的需求,去交叉领域找需求,从数据生产型测绘转向创新研发型测绘发展路线,研发跨领域的具有真正应用价值的解决方案,全面服务国家经济发展对空间信息技术的需求。

(作者系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武汉大势智慧科技公司创始人 黄先锋

实景三维 
实景三维中国赋能作用初显

为培育实景三维中国多类型应用场景,加快构建实景三维中国应用生态,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数据局联合举办了2024年实景三维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从全国范围遴选出首批60个典型案例。这些典型创新应用在支撑自然资源管理、赋能政府决策、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服务百姓美好生活、服务数字文化建设、支撑数字生态文明等方面均发挥了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初步展现了实景三维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巨大潜力与价值。

在自然资源管理方面,基于立体化、实体化、真实化及时序化的实景三维数据建立空间定位框架,并与自然资源要素进行时空关联,在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地籍管理、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建设等方面实现了实景三维数据与自然资源管理业务融合应用,支撑了自然资源“两统一”职责履行。例如重庆、天津、广西等地基于实景三维数据,支撑城市规划建设立体审批、城区容积率计算、建筑光照阴影分析、规划高度调整、可视域分析、方案对比、天际线分析等,全流程辅助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和监督实施,显著提升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治理能力。

在政府决策方面,实景三维正逐步融入政府信息化建设大局,通过标准化服务接口与城市大数据中心或运营中心无缝对接,为政府各行业部门提供了多样化、实时在线的泛在服务。这为城市精细化治理、智慧社区建设、空间智治、应急指挥、防灾减灾等应用场景提供了统一的时空基底和数据融合平台,有效推动了治理精细化、服务高效化,显著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例如,上海、浙江、江苏、重庆等地通过将城市治理工作与实景三维数据深度融合,实现了“人、房、地、企业”及物联感知数据在数字孪生空间中的精准重建与关联,为城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厦门、青岛等地通过实景三维数据与港口、电力等其他生产要素的耦合协同,成功支撑了业务流程再造和场景综合集成,为行业的提质增效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百姓生活方面,湖南、宁夏等地积极探索实景三维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基于实景三维数据构建了元宇宙虚实互动空间,为民众带来了沉浸式的独特体验、新颖的呈现方式及消费模式。这一创新不仅丰富了文旅体验,还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数字文化建设方面,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充分发挥实景三维数据在弘扬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精细刻画、数字重建及三维可视化等手段,全面展现了文化遗产的全貌,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与活化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创新性发展。

在数字生态文明方面,重庆、陕西、广西等地以实景三维数据为基础,深度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融合自然资源、水利、林草、气象等数据,支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划定、生态保护修复监管评估、生态审计等,支撑资源与环境保护,服务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

然而,当前实景三维的应用场景潜力尚未完全释放,数据要素的价值与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挖掘。一方面,实景三维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管理和政府决策领域,而在经济发展、百姓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尚需拓展;另一方面,数据安全与应用之间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保密处理技术与政策制度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景三维数据的广泛应用。同时,公众版实景三维数据的缺失也限制了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端的社会化应用场景的开发。

后续,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将按照“应用为本、以用促建、边建边用”的要求,聚焦于激发应用需求与营造应用生态两大核心任务,大力拓展和延伸实景三维数据的应用场景和应用领域,为支撑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系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基础测绘部副主任 张元杰

智能化测绘
智能化测绘技术研发按下“加速键”

2023年8月,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吹响了转型升级的号角。测绘行业经历了从模拟测绘到数字化测绘、再到信息化测绘的发展,以高度智能、所需即所得、泛在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智能化测绘成为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发展新方向,已成为行业共识。

近年来,测绘作为典型的依靠创新技术驱动发展的技术密集型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时空数据资源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底,我国在轨遥感卫星数量超过300颗,居世界第二。这些卫星以高分辨率、多频段的影像能力,为多源数据融合和精确的地理信息服务提供了强大支撑。据《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数据生产总量达32.85ZB,同比增长22.44%。大模型研究井喷式发展。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已通过国家级备案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数量达到188个,广泛应用于图像、视频和多模态数据处理。高性能算力规模持续提升。截至2024年6月,全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83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46EFLOPS,位居世界第二。同时,新领域新业态对时空信息的迫切需求也对传统测绘技术发展提出挑战,太空旅游、低空经济和自动驾驶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不仅推动了测绘内涵外延的拓展,更亟须以科技创新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主体产品升级、技术体系发展和生产组织模式再造,加快形成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

“十四五”以来,在自然资源部的安排下,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展了智能化测绘技术体系研究。具体来说,该项研究设计了由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工具装备和行业生态四个层次组成的体系框架,从数字时空基准技术、全域自主感知技术、智能处理与融合技术、时空建模与表达技术、泛在化服务技术、时空信息安全技术六个方向,搭建了由4级6类43种132项关键技术构成的技术体系,并与相关生产单位和应用单位对接,探索开展基于智能化测绘技术对生产体系的改造和典型行业赋能,通过政策宏观引导、标准规范构建、生产体系落地、举国创新协同、应用体系赋能,推动智能化测绘技术从单一技术领域向多产业、多领域渗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同步发展生态链。

智能化测绘技术体系庞大、复杂,非一家单位、几个团队就能实现,需要行业上下游通力合作,共同厘清理论内涵,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研制自主可控的软件系统和仪器装备。目前,中国测绘科学院在部分环节技术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一是智能定位技术,突破了深海厘米级定位技术,提出了不依赖现场声速测量的深海基准精密导航定位理论,推出首套“水下北斗”原型系统,填补了全球深海测绘领域的技术空白;研制了室内外一体化协同定位技术,通过北斗、UWB(超宽带)、IMU(惯性测量单元)和Wi-Fi等多种信号融合,构建了多源感知、无缝切换和智能定位的一体化框架,实现了优于0.5米的精准定位。二是智能数据获取及处理技术,研发了新型水下地形测量装备,解决了难以直接到达的复杂水域水下地形测量难题,牵头编制完成《全国水下地形测量总体技术方案(试行)》及系列技术规程;开展了遥感监测业务模型等多类遥感大模型技术研发,形成了智能后台—智能引擎—交互前台的人机协同智能解译框架,研发了遥感影像高可信智能地类不变检测系统,初步建立了多模态遥感视觉—语言大模型。三是实景三维智能建模技术,研发了多源数据自动建模软件,支持卫星影像、无人机倾斜摄影和激光点云等多种数据的高效处理,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三维模型生成的全流程自动化;建成基础地理实体MA标识的国家级解析平台,为基础地理实体编制全球唯一的身份标识,获得基础地理实体 MA标识全球根节点和国家级节点建设授权;实景三维数据保密处理取得进展,实现了平面位置、地物高度的一体化处理。四是智能服务技术,构建了天空地协同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持续推出2022、2023版高精度全国地表形变速率一张图;建立了网络地理信息智能监管与全类型审图知识模型,深度耦合AI识别、知识引导向导式审查、全过程工作流管理等技术,支撑了近20万幅送审地图在线审查。

智能化测绘发展方兴未艾,正逐步构建起从理论创新到技术突破再到应用实践的完整链条。面向未来,需要全行业广泛协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持续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智能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全面落地,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战略研究室主任 王继周


智能网联汽车 
为自动驾驶地理信息数据系好“安全带”

2024年,汽车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向智能化的新赛道,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已然成为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赋能产业,政策先行,相关部委积极部署高级别自动驾驶发展战略,大力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先行先试,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与战略引领,使其在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加速前行。

然而,汽车产业在高速发展进程中,地理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隐患。地理信息数据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未做任何安全防控的前提下,一旦泄露或被恶意利用,极有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024年8月,国家安全部公布某境外企业通过层层外包,以开展汽车智能驾驶研究为掩护,在我国境内非法开展地理信息测绘活动。此事件再次为行业敲响了警钟,充分表明地理信息安全形势严峻,亟待强化管理与防范。

为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促进数据开发利用,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2024年以来,自然资源部积极主动作为,密集发布了《自然资源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和《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有关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引导行业各方务必高度重视地理信息数据安全,严守安全底线。此外,《智能网联汽车时空数据安全处理基本要求》等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公开征求意见,精准填补了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合规收集地理信息数据的标准空白,为时空数据的入口管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在维护地理信息安全的同时,自动驾驶技术对地理信息数据的需求与产业发展也不容忽视。自然资源部积极推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重庆等6个城市高精度地图应用试点工作,经过2年多的探索和努力,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正在“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研究提出了高级辅助驾驶地图数据要素分类分级审查规则,以产学研合作模式研发了高级辅助驾驶地图快审平台,可实现对数据覆盖范围、地理要素表达与属性信息的自动审查,大幅度缩短审图周期,提升地图管理效能。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为筑牢汽车产业地理信息安全防线,我们亟待采取一系列更为有力、更具针对性的措施:一是加快推进自动驾驶地理信息数据分类分级,通过科学严谨的分类分级,明确各类数据的安全属性,为数据安全管理及风险防控提供依据,确保数据处理活动安全合规;二是组织开展自动驾驶地理信息数据安全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安全风险漏洞,助力数据处理者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将安全风险消除于萌芽状态;三是加强时空数据安全检测能力建设,针对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从检测流程、检测方法、检测设备等多方面构建时空数据安全检测能力,切实保障智能网联汽车收集时空数据的安全合规;四是着力构建时空数据安全监管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主管部门对地理信息数据的实时动态监测,掌握数据流向,及时发现并处置异常情况,确保数据安全可控。

因此,每一位地理信息业务参与者应深刻领会并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地理信息安全视为生命线。地理信息企业应不断强化自律意识和数据安全防控能力,从内部管理入手,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培训宣贯,确保每一个岗位、每一位员工都能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形成自觉维护地理信息安全的良好企业文化。此外,主管部门需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健全监管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与行业秩序。唯有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双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在全力推动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的伟大征程中,牢牢守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为我国智能汽车强国建设保驾护航。

(作者系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业务管理处处长 陈会仙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报》

文字编辑:吕苑鹃
新媒体编辑:刘川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点赞,关注 !👇

i自然全媒体
欢迎关注自然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国自然资源报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