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名医对话】马迎存、杨顺:三叉神经痛知多少?科学治疗,让生活回归宁静
健康
健康
2025-02-08 18:24
河南
三叉神经痛,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其独特的疼痛性质和复杂的治疗过程,给许多患者带来了深深的困扰。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更在心理层面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怎样的疼痛?如何治疗?对此,我们邀请到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主治医师马迎存、医师杨顺做客演播室,为大家讲解三叉神经痛的相关知识。问题一: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三叉神经痛的基本概念,以及它所带来的独特疼痛感受是怎样的?请马医生为大家讲解一下。 马: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一种发作性突发性剧痛,因其疼痛剧烈,又称痛性痉挛。其疼痛性质,多表现为电击、刀割、针刺样,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时间多为数秒至 数分钟不等,说话、刷牙、喝水、进食等时均可能被触发,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问题二:既然我们已经对三叉神经痛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导致这种疼痛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哪些? 杨: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与神经血管压迫有关。微血管减压术,是通过解除三叉神经周围的血管压迫来减轻或消除症状,具体而言,当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时,可能干扰神经的正常传导,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改变等病理变化,进而导致疼痛信号的异常传递,产生剧烈疼痛。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则病因复杂,与多种疾病引发的神经损伤或病变相关。例如,肿瘤可能压迫或浸润三叉神经,炎症可能导致神经组织的水肿,血管病变可能影响神经的血液灌注,这些都可能干扰三叉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最终引发疼痛症状。问题三:了解了病因之后,我们自然关心的是如何准确诊断三叉神经痛,以及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哪些类似的疾病? 马: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痛及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当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比较常见的。 (2) 疼痛为突然的、强烈、尖锐的、皮肤表面刺痛或灼烧痛 对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该详细的体格检查,必要时行头部 CT、MRI 检查; 诊断过程中我们也要排除类似疾病:比如我们常见的牙痛、鼻窦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等,牙痛常见如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等。但牙痛的疼痛性质多为持续性钝痛或胀痛。 再一个就是鼻窦炎:鼻窦炎引发的疼痛多为鼻窦区域的胀痛或闷痛,常伴有流涕、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疼痛会在晨起时较重,随着鼻窦内分泌物的排出而有所缓解。 最后是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相鉴别:该疾病主要表现为颞下颌关节区域的疼痛,在张口、闭口或咀嚼时疼痛加重,可伴有关节弹响、张口受限等症状。问题四:一旦确诊,治疗便成为患者最关心的问题。那么药物治疗在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基础地位及其作用是怎样的呢? 杨:首先药物治疗是三叉神经痛治疗的基石,在缓解疼痛、控制病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不同类型药物的作用特点及适用情况各异。 其中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线药物,在 90%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它们能有效控制疼痛,取得显著治疗效果。二者在治疗过程中常伴有乏力、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使用后可能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但因其对多数患者的止痛效果显著,所以仍是作为治疗此病的首选药物。 当患者对一线药物过敏或无法耐受其不良反应时,二线口服药物可发挥作用,比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虽然它们的疗效比一线药物弱,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还可与一线药物联合应用。联合用药相对单一用药更安全合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尤其针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因其病因复杂,更需要联合用药,但联合时也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并且要监测生命体征。问题五:当然,药物治疗并非万能。当药物无法有效控制病情时,患者还有哪些其他的治疗选择呢? 马:当药物无法有效控制病情时,可考虑微创介入治疗或者外科手术治疗。如:微血管减压术外科手术,微创介入手术包括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射频热凝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等 再次我需要再次强留一下,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是不明确,有很多种学说,微血管压迫学说、牙齿脱落及慢性感染学说、中枢机制参与学说、三叉神经逆行活动改变了三叉神经核的电生理活动学说。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经典三叉神经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术后疼痛完全缓解率大于 90%。其原理是基于神经血管压迫理论。当然手术创伤大,面临脑脊液漏、脑膜炎、面部感觉减退、听力下降等严重并发症,很多人比较畏惧。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聚焦于三叉神经进入脑桥部位,单次高剂量照射引发局部组织坏死阻断痛觉传导,保留运动功能。术后1 年有效率为 83.0%,3 年为 47.0%。对患者一般情况和心肺要求低,可多次治疗,适合不能承受麻醉的高龄及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患者,但疗效相对不稳定,多次治疗会增加面部麻木等并发症风险 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疗靶点为三叉神经半月节,通过物理性压迫损伤三叉神经有髓粗神经纤维来阻断疼痛传导。降低了手术风险,常见并发症为三叉神经支配区域麻木感和咀嚼肌无力等,个人经验是效果不错,常可维持 5 年。 射频热凝术:通过控制温度使神经干蛋白质凝固变性,破坏传导痛觉的无髓细纤维来缓解疼痛,同时保留触觉功能。常适合某一支的三叉神经痛,不适合多支的三叉神经痛痛,且无法有效处理累及三叉神经眼支的疼痛。术后并发症面部麻木,个人经验是效果不错,常可维持 2年、费用低。问题六:手术治疗作为三叉神经痛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其风险和效果自然是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的风险与效果如何? 杨:刚才说到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包括微血管减压术、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经皮球囊压迫术、经皮射频热凝术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等,这些手术在效果上各有差异,同时也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风险。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典型三叉神经痛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此疗法侵入性最高,有一定的风险。部分患者可能会在术后出现面部感觉减退、听力下降、无菌性脑膜炎,甚至有可能出现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近年来用于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一定疗效。目前临床指南和共识尚未充分涵盖此方法,其潜在风险暂不明确,但相比传统微血管减压术具有手术时间较短、创伤较小的优势。 第二个是经皮球囊压迫术,在治疗第一支三叉神经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已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用方式。术后患者可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三叉神经支配区域的麻木感或感觉减退,大多数患者在接受后期康复治疗后,这些症状通常可以在 3 - 6 个月内得到改善。 还有一个就是经皮射频热凝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典方法,但长期有效率较低。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例如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患侧的感觉缺失,也有患者发展成感觉迟钝、痛性麻木以及其他各种不适。 最后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无需麻醉,对患者一般情况和心肺要求较低,治疗风险相对较小,但疗效不稳定。尽管多次伽玛刀放射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但也会增加患者面部麻木等并发症的风险。问题七:除了专业治疗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自我管理和缓解突如其来的疼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疼痛突然发作时,患者有哪些自我缓解的方法或技巧? 马:三叉神经疼痛突然发作时,患者可以尝试接下来的方法来缓解: 首先保持冷静:避免情绪过度紧张;尽量避免任何可能刺激面部的因素,可使用温水洗脸、软毛牙刷刷牙,避免食用坚果、槟榔等硬食物。 也可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播放音乐等方式,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只是暂时缓解疼痛,不能治愈三叉神经痛。如果疼痛频繁发作或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就医,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问题八:为了更好地控制病情,三叉神经痛患者在日常生活和饮食上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杨:三叉神经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触发疼痛,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由于三叉神经痛可被讲话、刷牙、饮水、进食等日常动作诱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格外留意,尽量减少可能引发疼痛的行为。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和维持神经的稳定状态。同时,要注意情绪的调节,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和激动。饮食上要选择质软、易嚼的食物。此外,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也可能引发疼痛,进食时温度要适宜。问题九:接下来,我们谈谈一个患者可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三叉神经痛是否会遗传给下一代呢? 马:家族性三叉神经痛文献上确实有报道,但非常少见。 遗传因素在三叉神经痛的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通常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其发病更多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包括血管压迫三叉神经、神经损伤、炎症、肿瘤等。如果家族中有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亲属患病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病。有研究显示,家族遗传性三叉神经痛常表现为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率,即便继承了相关基因,也可能不被激活而不发病。 所以三叉神经痛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不是一定会遗传给下一代。问题十:最后,防大于治,三叉神经痛的这种疼痛能否被预防?对于已经患过三叉神经痛的患者来说,又该如何避免复发呢? 杨:对于三叉神经痛的预防: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防止口腔感染,避免刺激三叉神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压力导致神经症状加剧。可定期做面部保养,保持面部肌肉舒适。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控制好血压,降低血管内的压力。外出时要注意避免寒冷、风沙等天气对面部的刺激。 对于已经患过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要严格遵医嘱进行治疗,不要擅自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同时也要避免面部受寒,特别是在寒冷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注意营养均衡。还要定期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遵循医生指导进行适当的面部肌肉锻炼,有助于恢复神经功能。也要注意手眼鼻的卫生,预防感染,避免紧张和压力,学会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放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