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真大成:“古今字变”——词语用字演变视角下的顾野王《玉篇》“某今为某字”考辨

文摘   2023-05-14 12:33   江苏  

主讲人:真大成教授

汉语字词关系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学术话题。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都是重要的资料,要综合运用,不可偏废。只要能用来解决问题的资料,都有价值。


顾野王《玉篇》原书已经亡佚,我们现在常用的《大广益会玉篇》是后人的改编本,与原貌有很大距离。所幸日本保留了部分残卷,大体可以反映原本面貌,其中记载的“今字”可以反映南朝梁这一时期的词语用字情况。






真老师围绕“'古今字变'——词语用字演变视角下的顾野王《玉篇》‘某今为某字’考辨”这一题目分八个部分展开讨论。包括:

一、《玉篇》“某,今为某字”概况

二、《玉篇》“今字”总览

三、《玉篇》“今字”产生与使用的时间层次

四、《玉篇》“今字”创制与词义的适配

五、“优势性今字”与“竞争性今字”

六、常用词之“今字”的历时演变

七、《玉篇》“今字”与相关研究

八、余论


原本《玉篇》残卷共存2081个字头,其中111个字头下记述“今字”,照此比例推算,顾野王《玉篇》有近千个字头记述“今字”,数量相当可观。


“今字”并非共时平面的产物,而是世代累积而成的,具有历时性。《玉篇》大部分“今字”产生得早,一百余“今字”大部分已见于《说文》。


就产生与使用的时间层次而言,大抵有三类情况:

1、字形和职用古已有之,顾野王所处南朝梁继续使用。

2、汉代以前产生,汉代以后逐渐习用开来。

3、字形和职用都是魏晋以后新产生的,属于真正的“今字”。


词语的发展变化导致用字因势而动。词义演变是影响用字变化、导致出现新用字形式的重要因素结合《玉篇》,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种情况:

1、“今字”字形结构与词义更为密合,如“讞”。

2、“今字”专门记录词语的新义,如“晡”、“嶺”。

3、同形字记录两个本不相属的音义,其中一音义改用“今字”记录,如“颂”。


基于这些认识和例证,真老师界定了“优势性今字”与“竞争性今字”,并指出汉语常用词的书写形式和常用词本身一样,有的“从一而终”,有的则经历古今替换的过程。


不同的书写形式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性,有“古”“今”之别之变。《玉篇》记述的“今字”,对于考察中古词语在当时的习用书写形式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在余论部分,真老师针对字词关系的体系性研究做了延展式讨论:

汉语汉字历史形音义应当进行综合性研究,使词汇史与汉字史跨界结合,更好地研究“今字”的历时演变。





与谈人:张福通老师

真教授在本科时已经关注中古文献的研究,并崭露头角,可谓“小成”。经本硕博博后十余年的积累,中古文献(佛经除外)他基本通读一过,此后研究就真正进入“大成”境界。


真老师潜心治学,在南大读博期间,从未去过新街口。这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正是同学们需要认真学习的。


汉语史以字、词、句的演变为核心,“断代”在研究中具有重要性。常用词演变的研究很难,字形演变研究更难,真教授就是在啃这块更加难的“硬骨头”。


此次的讲座在知识体系和背景积累方面要求较高,对于本科同学是有难度的。但是,我们没有选择比较通俗的题目,而是要让同学们有机会去看看真正的学者们都在做些什么,感受学科的前沿知识以及整个体系的进程,这对于学生日后的长期学术生涯会大有帮助。








问答环节

同学们提出以下问题:

1、“异体字和古今字如何区别?”

2、“为什么有些字的变化认定为异体字而不是古今字呢?”

3、“关于今字产生的时间早晚,以及某字的后期使用多,根据占比统计来看,其实也很难准确说出哪个时期更多。”

4、“某今为某字”考辨,根据整个讲座来说,如果改为“今字考”会不会更好?”


真老师一一认真作答。






讲座后,程少轩、于溯、徐烨、汪莹、叶荧光等老师也就相关问题与真老师做了交流沟通。


本次讲座由2022级拔尖班蔡雅青主持、谭宇欣记录、闫憬彤摄影,王博宇、李铭锐组织。经过师生通力合作,讲座得以圆满完成。














联合主办

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

南京大学汉语史研究所

微信排版:谭宇欣

责编:王博宇

审核:张福通

转载自“集思览文”公众号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
发布与南京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有关的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