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第三届汉语史研究的材料、方法与学术史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成功举行

文摘   2023-11-01 19:56   江苏  


第三届

汉语史研究的材料、方法

与学术史观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时间:2023年10月27-30日

会议地点:南京大学文学院

主办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汉语史研究所

由南京大学文学院与汉语史研究所主办的届汉语史研究的材料、方法与学术史观国际学术研讨会20231028日至29日在南京大学成功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仁荷大学等七十多所高校或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共一百五十出席此次盛会,宣读论文一百三十七大会围绕四大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汉语史研究的材料的性质、甄别与使用问题;2)汉语史研究的方法问题;3)汉语史研究的学术观念问题;4)与汉语史、汉藏语研究有关的其他问题。

28日8时30分,大会开幕。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童岭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斌教授、文学院李开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图 |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斌教授致辞

图 |文学院李开教授致辞

图 |文学院副院长童岭教授主持开幕式

图 |大会会场

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分段分组有序进行。参加本次会议并进行论文报告的代表共计137人,其中,大会报告共4场,19人;分组讨论共20组,118人。潘悟云、李开、施向东、叶宝魁、李葆嘉、麦耘、徐时仪、冯胜利、曾晓渝、Randy-LaPolla(罗仁地)、朱庆之、程邦雄、杨亦鸣、汪维辉、洪波、杨永龙、黄树先、张美兰、彭睿等教授作了大会报告,其余学者在分组学术报告作了小组发言。刘祥柏、黄仁瑄、周及徐、蔡梦麒、张渭毅、李小军、萧红、张小艳等主持了大会报告。

图 |潘悟云教授作线上大会报告(图片源于网络)

潘悟云教授《语言演化和演化语素》强调演化词是语言演化的基本单位,并将演化语言学的最小单位定义为演化语素。同源词和借词作为演化词的两个外延,可通过音变链对二者作出划分。演化语素可根据音变链上的语音对应关系,利用数字技术加以确定。

图 |李开教授作大会报告

李开教授《鲍明炜先生唐诗用韵研究例说:体式和学理》选择鲍明炜先生著《唐代说文韵部研究》中的通摄、江摄、止摄作专题研究。列出三摄所采的诗人、诗文、韵字、类目、《广韵》无统计表。由相关数据对《广韵》进行补充,并着重探讨了脂微分部问题。

图 |施向东教授作大会报告

施向东教授《〈大唐西域记〉在佛教音义书中的地位与影响》从多方面对《大唐西域记》的情况进行了阐释,它虽然不是一本音义书,但在佛教音义书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指出该书的许多夹注就是对梵语音义翻译的典范,具有“新译”特征。这些音义内容,对于梵汉对音研究、音义书沿革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图 |叶宝魁教授作大会报告

叶宝魁教授《也谈闽方言韵书的保护与研究》从闽方言韵书的保护与研究两方面出发,指出闽方言韵书保护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进行保护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明清民国珍稀闽方言韵书韵图集成与研究”重大项目简述了闽方言韵书相关的研究情况和思路目标。


图 |李葆嘉教授作大会报告

李葆嘉教授《莱比锡之谜:汉语古有复辅音假说之由来》依据原典梳理了“汉语古有复辅音说”的由来。指出莱比锡学派的中心地位,以及为人所熟知的高本汉、林语堂等学者的观点与之存在的渊源关系。


图 |麦耘教授作大会报告

麦耘教授《汉语历史音韵学管窥》对汉语历史音韵研究的一些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中值得瞩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关涉上古音、中古音及近代音研究的诸多重要问题,并对历史研究的理念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着重讨论,理念上强调语言是“准逻辑/准平衡”系统,汉语音韵研究要和音法研究相结合。方法上强调活语言、逻辑和统计方法的重要性


图 |徐时仪教授作大会报告

徐时仪教授《汉语词语阐释探略》以五组具有形式结构相似性与深层语义相容性特征的词语为例,阐释了它们逐渐化俗入雅或融雅入俗的历史演变,构成了词汇、语法层中词与语既相互区别又彼此关联的一个连续统。着重指出言语变异导致的语言变异是语言系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交际需要的动力所在,阐释这些词语要紧扣汉语在字与词及词与语等方面的独特性,注重形音义三者的考辨。


图 |冯胜利教授作大会报告

冯胜利教授《从Ringe的21世纪历史语言学的“再整合”看语体语法的语变原理》从Ringe“Historical Linguistics”滞后与更新切入,着重探讨了“整合论”中的社会语言学致变原因的原理问题。并针对Ringe引述有关Labov社团语言变异与Kroch二言语法变异的理论,提出人类交际的“语距调适”乃语言致变根源之所由。

图 |曾晓渝教授作大会报告

曾晓渝教授《官话方言古入声历史演变问题思考》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吴语入声音节的实验分析来探测中古入声音节的语音特点。从音征角度,阐释了中古汉语通用语入声音节的南北差异。对北方汉语入声调三分,中原官话入声二分等进行了解释。

图 |罗仁地教授作线上大会报告(图片源于网络)

罗仁地教授《了解人口迁徙如何影响我们对语言亲属关系和语言历史的理解:闽方言的案例》以闽语为例,探讨了三次入闽的人口迁徙与闽语的系属和历史层次的关系,认为闽方言于四世纪初形成,现代闽语的来源并不单一,由至少两种以上不同的原始语言合并而成。

图 |朱庆之教授作大会报告

朱庆之教授《当代历史语言学与新的汉语史写作》基于对史观和当代历史语言学的认识,回顾了我国汉语史写作的过程,认为已有著作不论是内容还是体例,大都没有超出《汉语史稿》和《简明汉语史》太多,没能反映当代最新的语言学理论成果。并介绍了国外的英语史著作鲍和凯布林的《英语语言史》,作为“他山之石”。


程邦雄教授作大会报告

程邦雄教授《郭店简〈唐虞之道〉里的“孝之”》指出郭店简《唐虞之道》里的“孝之”,“”就字形言,隶定为“杀”(《说文》“杀”之古文),可成定论,但释读为“减杀”则需要再讨论。“孝之杀”的“杀(殺)”应通“”,即“散殺”,也就是“扩散”“推演(开去)”的意思。

图 |杨亦鸣作大会报告

杨亦鸣教授《〈玉音法事〉小字标记与12世纪汴京音系的新构拟》在《声音唱合图》等传统材料之外,以北宋流传下来的道教经韵词曲集《玉音法事》为材料,在对其谱式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透视分离法”对宋代汴京语音进行了探讨,对韵母系统进行了新构拟,也兼及声母、声调特点的讨论。

图 |汪维辉作大会报告

汪维辉教授《汉字与汉语关系二题》针对汉字和汉语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着重阐述了两个基本问题,指出(一)汉字不是汉族人的“第二语言”,汉字只有通过语音才能表意;(二)汉字对汉语大致存在三方面的影响:一是汉字对汉语有补充作用,二是汉字改变口语读音,三是汉字对日源词的借入具有助推作用。

图 |洪波教授作大会报告

洪波教授《晋语沁源话“是”的虚化功能探析》研究晋语沁源话“是”的两种虚化功能。沁源话的“是”除了系词功能,还有两种常见的虚化功能,其一是充当句末语气词,其二是充当话题标记。该研究运用描写、对比方法,对沁源话“是”的上述两种虚化功能进行描写和刻画,并勾勒其语法化路径。


图 杨永龙教授作大会报告

杨永龙教授《青海甘沟话的任指表达》指出甘沟话具有北方汉语的语音系统和词汇系统,语法结构具有一系列阿尔泰语系的语言或安多藏语的特征。甘沟话的任指表达形式与普通话相似,也主要是以疑问代词为基础进行的形态句法操作,但是相对于普通话而言丰富得多。如问人的“阿个”,问事物的“啥”,问处所的“阿里/阿”,问时间的“阿会儿”,问方式的“阿么”等。

图 |黄树先作大会报告

黄树先教授《同源词在比较词义研究中的意义》强调寻找亲属语言之间的同源词是历史比较最重要的基础工作。着重推介了郑张尚芳先生的研究,并以他的《华澳语系同源词根研究》中的词表为例,讨论汉藏语系早期同源词研究在比较词义研究中的意义。

图 |张美兰作大会报告

张美兰教授《从比较中看明清南京官话的语法特点》对南京官话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根据同一文献带有南北不同特点改写,通过文本比较来看南京官话的特点。着重说明被动句式、处置句式、使役句式、比拟句式、比较句等句式之间的差异所揭示的南京官话的特点。

图 |彭睿教授作大会报告

彭睿教授《略论语法化“保持原则”的效力》围绕“是不是在任何主要语法化个案中都能发挥效力”“是不是对主要语法化的任何阶段都适用”两个方面,着重讨论了“保持原则”的效力是否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认为对主要语法化来说,语法化阶段越晚,“保持原则”的效力就越有可能弱化甚至消失。“保持原则”的效力具体在什么阶段消失,则可能因语法化个案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分组学术报告于28、29日下午分两个时段共五组举行,各就汉语史研究的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第一组包括蔡梦麒、张渭毅、王进安、汪银峰、于建松、耿军、周芷羽、徐朝东、韩成愚、罗云燕、郭蕊、阮咏梅、陈宁、董建交、叶荧光、张瀚文、庄初升、陈立中、钟蔚苹、陈浩淼、张真海、马德强、张俊翼、侯俊、彭飞、尹瑀;第二组包括周及徐、李焱、王品、高龙奎、陈芳、孙志波、姜复宁、黄仁瑄、张亚蓉、崔金明、施瑞峰、于芝涵、潘晓东、薛茹、刘祥柏、郑伟、宫钦第、刘婕妤、胡雪雪、吴建伟、李春晓、吴振亚、蒋昌鑫、刘宇;第三组包括张小艳、王彤伟、刘金柱、焦毓梅、熊润竹、孙娜、戴佳文、邱冰、曾南逸、王长林、汤传扬、瞿山鑫、闫翠科、黄利、贾燕子、任居易、曾文斌、王德毅、刘昕曜、安丽荣、郭敬燕、马尚、任立、周太空;第四组包括高永奇、韦名应、徐世梁、张梦翰、高天俊、陈鹏、潘家荣、王振、黄阳、格日杰布、许仕波、孙凯、达珍拉姆、韩炅澔、赵清泉、吴玉梅、吴爽、卢晓阳、李锦花、刘东波、徐烨、凌云、魏小燕;第五组包括萧红、梁银峰、董正存、曹亚北、郭懿鸾、高水云、李小军、林华勇、孙道功、苏婧、陈思、戴蕾、张族龙、刘冠才、王玲、苗守艳、王战领、王利、朱斌、刘曼、王砚文、王宇航、张福通等,共计118位学者报告了自己的论文。

图 |分组学术报告会场

29日17时25分,大会闭幕。南京大学文学院陈立中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郑伟教授主持了闭幕式。徐朝东、李焱、贾燕子、高永奇、王玲等学者作了小组总结,浙江大学庄初升教授作了会议总结发言,他首先将19场大会报告分作“历史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学术史观”“音韵与语音史”“文字训诂和词汇学”“句法形态和历史语法”四个方面,进而逐一撷要作了回顾,认为这些报告见微知著、高屋建瓴,既有新材料的个案考察,又有理论方法的自觉追求,更有学术史观的宏观关照,真正体现了这次会议的主旨“汉语史研究的材料、方法与学术史观”。接着,对分会场的情况作了简要总结,20场次的分会场报告了近120篇论文,其中涉及音韵和语音史的论文最多,大约有50篇,训诂与词汇史大约20篇,句法形态与历史语法大约20篇,出土文献与古文字近10篇,汉藏语系语言及亚洲语言10余篇,历史语言学理论方法和学术史观大约10篇。最后,庄教授指出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年轻学者特别多,说明我们的学术事业蓬勃发展,后继有人。并对张玉来教授带领的团队表达了感谢。自由发言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麦耘教授、浙江大学汪维辉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李葆嘉教授发表了自己的感言。


图 |陈立中教授、郑伟教授主持闭幕式

图 |小组总结


图 |庄初升教授作大会总结


图 |自由发言


图 |大会合影


文字:吴振亚

图片:邓怡敏

责编:刘婕妤

声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END



致敬热爱语言学的你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

邮箱 : ndlsyyx@163.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账号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
发布与南京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有关的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