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艺术’意味着改变人们的生活,哪怕是很小尺度的,是把艺术当作一种行动,和行动作为一种艺术。”
—— Tania Bruguera
“艺术不是反映社会的镜子,而是塑造社会的锤子。”
—— 布莱希特
前言 / 2024
同学社Academy
超越艺术展览
展览成为都市时尚的今天,一项调查显示,人们的目光平均一件作品上只停留 9 秒。美术馆成了文化的快消行业。尴尬的不只是艺术作品,还有艺术教育、行业和艺术家。最近,艺术家方政用 AI 生成了一整个大学的毕业作品,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夹山改梁公众号文章:《地方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
超越艺术的图像和文字
随着 AI 的前沿技术突破和当代艺术的前沿实践突破,艺术领域的老话题——比如个人风格和语言、创作脉络、作品化、作品质量——似乎越来越没意义了。本来也不是大多数人关心的事。 AI 加速了作品的终结,生成性 AI 唯一擅长的就是生成结果——许多技巧娴熟而没有灵魂的专业创作者也是如此。AI 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达成结果改变不了我们生活的行动力和社会的想象力。就像外卖方便了城里人高效获得塞满肠胃的结果,但是我们失去了那个结果之外所有其它的一切——出门散步、健康的节奏、做饭的乐趣、社区空间的活力、个人数据和隐私的自主权以及附近真实的人的真实联系。
生成性 AI 可以生成音乐、图像、文字、各种传统媒介的作品和方案,原本八万美元一年的插画师被成本不到千分之一的 AI 取代了,图像廉价,文字廉价、作品廉价,可以全球每秒钟数以亿计地生成,但是 AI 没有为城市多生成出一平方米的公共空间,或者为挤在城中村小单间的外卖骑手多生成出一小时的空闲时间(大数据和 AI 更智能地让他们“困在系统中”了,促使他们工作更久),或者为跌倒摔伤的农村老太太多生成出一点点医疗补偿,或哪怕仅仅是一个拥抱。
往期学员作品:就读高中的学员河同学为学校清洁阿姨策划的植物展览海报
超越现状的艺术
社会实践所能做的,无论是否是艺术,无论是个体还是社区还是社会层面的一点点改变,也许更显珍贵了,也更需要更多的真实的人去做。《纽约时报》在「“人民的艺术”在中国」一文曾介绍,通过社会实践艺术,一个女工终于可以把自己的流水线工作台搬到户外冬日的暖阳中;另一个女工在重复性手工劳动之外,创作了一部名为《指尖的性爱》的前卫影像作品;那家工厂本身也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专门成立了一个叫做社会敏感性的部门。
混乱的时代如果没办法依靠僵死的体制和传统,人们必需随时随地开辟参与建构社会生活的途径。当代艺术史家毕晓普说:“当社会机构失败时,艺术有责任介入”。
社会实践艺术是什么
社会实践艺术(Social Practice)又或称社会参与艺术(Socially Engaged Art),和“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精神联系紧密。在这种艺术形式中,艺术家不再限于工作室里和技艺里,而常常出现于街头、广场、公园、社区等画廊壁外的社会空间,扮演发起活动、组织对话、推进议题、激发行动等角色,与非艺术家,社会上的普通人共同完成艺术过程的发生。
这种自在西方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被冠以参与、对话、协商、合作等特征,具有“社会转向”和社会变革潜力的艺术实践逐渐在世界各地获得关注,近年来各大双年展、艺术奖项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类似的艺术项目和计划,比如最近一届的卡塞尔文献展。一些项目备受争议,但它们都在试图将艺术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带出展览,使美学方法在社会不同领域中发生真实作用。
社会实践艺术谁能做
艺术的创作实践不是天赋和才华,不是有闲和有钱人的特权,甚至不是要苦练多年的专业技能,它可能是识字一样的基本社会生活工具(art literacy)。 “艺术家”不应是由教育背景、身份、圈子、职业、名头所定义的,它是一种人的状态,或是一种动作,是进行时态的动词,而不是一劳永逸。 进入这种状态或动作,所需的是实践的欲求,与他人发生连接的愿望。不管你是谁,做出好的实践与艺术教育背景,经验能力并无直接关系。我们珍视兴致、念头、奇想——以及由此而发的行动。行动是最好的思考和求知方式。
往期学员作品 / 2024
同学社Academy
在往期课程的实践中,我们见到许多有能量的人,催化出了一个又一个有生命力的实践:戏剧工作者爱丽丝儿占领一个废弃的公共空间来发起一场社区活动;在高中的河同学为学校清洁阿姨策划一场展览;开始上班的 Jayce 和妹妹扮演人口普查员改变了和亲人的关系;准备留学的巧克派与外婆共同创作编织物;居住贵州小镇的周来劲在街头展开了“让____富起来”的公共书写;人类学学生李明晏和母亲在家门口重演做核酸的流程,通过角色互换展开单靠语言无法发生的交流…
这些朋友背景迥异,美术学院背景的学生很少。 按照传统艺术界的标准,他们隶属于“行外人”,也就是素人艺术家。可以说,开课是用“作业”的名义推了大家一把,但我总对“作业“的说法很不适,因为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实践是超越老师布置作业关系的。 他们做成这些事的内动力也不是为了追求视觉层面的美学目标,或者追求作品和结果,而是基于想要去与这个社会、他人建立更独特关系的欲求。
社会练习的艺术是大胆犯错的艺术
(反)理论家 Jack Halberstam 说,很多人想被别人严肃对待,所以走上了老套而“正确”的学习之路。但我们希望你无畏地思考、不恭地阅读、放荡地行动。
我想把课中产生的实践,以及社会实践艺术(Social Practice)中的“Practice”翻译成练习。想祛魅这个逐渐在国内外艺术界流行的术语,也想重新思考艺术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练习” 意味着对于不熟悉的事进行习作、主动犯错、为了更好而努力尝试。 如果说社会实践艺术是属于人人的艺术形式,那么人人都该去做的 Social Practice 就该翻译为社会练习, 所指的是去练习如何在当下社会用另一种方式生活的艺术。 为的不是结果,而是为了自己在处处看似不可能的环境中,利用当代艺术方法切入生活和社会,一次次尝试寻找替代出路和他人建立联结的可能。
课程板块 / 2024
同学社Academy
本课程可能是中文世界中关于「社会实践艺术」的唯一一个公共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板块。
板块一、案例单元: 聚焦介绍在中国本土不一定为人所知,但极具生命力的社会性项目,并将其与国际学术前沿,相对重要的艺术实践和人文知识进行比较学习,通俗易懂。每集案例内容会附一份相关阅读链接。
板块二、实践单元: 通过一系列习作工作坊,分享会,讨论评析和辅导环节,共同孵化学员的社会性创作和中国的素人社会实践艺术。往期学员的实践中,参与社会创作的形式包括:独立策展、即兴表演、公共空间介入、社会调研、短片创作…
板块三、后续: 两位讲师也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后续有很多机会共学和参与到其他活动/项目里,包括线上的维基共创项目、公共教育项目、线下山寨实验艺术学校、社会参与艺术驻地计划,以及未来可能的社群。
你可以在导师的辅导下进行社会性艺术创作,加入成员社群,并有机会参与到讲师以后的项目和相关活动中;
案例
案例课是由两位讲师从各自研究领域,收集整理的一百多个社会实践艺术案例组成。我们将结合自身实践和参与的一手经验,透过七个不同主题讲座,以导游的形式与学员共同探索相关概念。 案例也涵盖一些实验性的社会创新、社区活动、民间传统、人类学记载和生活实践等等,这些内容也可能以社会实践艺术的视角来理解。
相关概念:
社会实践艺术(Social Practice)、社会参与式艺术(Socially Engaged Art)、社会雕塑(Social Sculpure)、关系美学(Relational Aesthetics)、新公共艺术( New-Genre Public Art)、基于社区的当代艺术(Community-based Art)、有用艺术(Arte Util)…
相关案例:
李巨川和数十名市民素人艺术家回应城市公共空间私有化的「每个人的东湖」、对社会事件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调研团体「法证建筑 Forensics Architecture」、与社区外来移民妇女组建的服装生产合作社「Blue Tin」、通过精神分析和实地调查展开的「一个人的社会」项目、通过美食来打开宏观地缘政治的另一面的「冲突厨房 Conflict Kitchen」…
推荐课前阅读:
「人物」:《织吧,妈妈》一文
「一席」: 《很多人问我这算艺术吗?我告诉他们,你没有听到人们在唱歌吗》 和《艺术是和生活的贴身肉搏,是刺破现实的那根针 | 焦兴涛》
实践
关于实践,前言已经说了很多。在课程中,我们会布置2-3个小社会练习,随后会有1-2周的时间让大家做最后自由主题的社会实践。 在这期间,两位讲师会通过每周的直播和私下一对一支持孵化大家的实践想法。 想知道更多大家的实践,可以在微信搜索这几篇整理成文的实践,每个都很棒: 往期学员Jayce的《DIY一次家庭人口普查》;往期学员J周来劲的《让部分艺术家继续穷着》;往期学员J爱丽丝儿的《出发!占领这里!占领!》
往期学员李明晏和母亲在家重演做核酸的流程
课程具体内容及排期 / 2024
同学社Academy
整课程内容包括:
一、案例课
8 节录制讲座;
5 次直播课(含一节公开课);
二、创作课
4 次创作孵化与讲评的工作坊;
1 节导师一对一作品孵化课(提前跟讲师约时间即可)以及多次一对多(讲师提前设计时间,可自选参加);
案例课 内容1、九节录制讲座/赏析课
(可以随时回放和自由调速)
第一讲 城市公共空间:从只能看的公共雕塑到社会雕塑
第二讲 附近的艺术: 社群、社区与草根乡村建设
第三讲 教育的艺术:实验学校、另类教育与教育自组织
第四讲 社会调查的艺术:对环境、事件和历史的调研
第五讲 家的艺术:家庭空间、家庭关系、跨代际活动
第六讲 劳动的艺术:工作、生产、小商业
第七讲 Critique: 往期学员实践分享会
第八讲 嘉宾分享:扉美术馆策展人分享自己的实践 (去你的美术馆、菜市场美术馆、城市漫游等行动)
还有更多非正式涵盖的相关录制内容,比如之前参与者个人以往实践分享、与导演李一凡的连线录制等。
案例课 内容2、直播课时间安排
7月19号正式开课,8月31号为结课作品分享会,以下课程具有录制并预留录播课和直播课答疑时间。
第一节、公开课:社会调查与草根影像的联合
7月12号 周五 20:00-21:30
第二节、艺术作为方法:社会参与艺术的概念与实践
7月19号 周五 20:00-22:00
第三节、山寨作为方法:从社会参与艺术到社会发起艺术
7月21号 周日 20:00-21:30
第四节、仪式作为艺术:原住民、少数民族和广义的社会实践
7月26号 周五 20:00-21:30
第五节、Critique 创作课结课分享会
8月31号 周六 19:00-21:30
创作课 内容1、四次创作孵化与讲评的工作坊
共四节,主要内容为实践的孵化和讲评,也包括讲座内容答疑,分享社会观察,实践思路头脑风暴,创作发展讨论推进等内容。
7月28号(周日)、8月4号(周日)、18号(周日)、25号 (周日)
晚上19:30-21:00
创作课 内容2、一对一/多的作品孵化课
1 节导师一对一作品孵化课(提前跟讲师约时间即可)以及多次一对多(讲师提前设计时间,可自选参加);
嘉宾介绍:
黄译(Amos),兴趣在社会行动、观念和跨媒介艺术的边缘艺术实践者,把做实验活动看作一种艺术创作和自我教育,也有一些不同国家空间和大学展演分享的经历。长期关注大陆语境的社会参与式艺术,在牛津自组织团体(disenchanting politics)策划主讲过有关社会性艺术的系列研讨,参与过东京贫民区的驻地计划,也是跨领域的素人艺术实验学校山寨MFA的主要组织者之一。
章煜(Jojo),从五年前开始在全国一线城市组织社会实践艺术,记录和介入社会文化现场,与开源社区、青年空间、公益和社会创新、社区营造组织、公众媒体合作,带领非艺术教育背景的公众进行共同创作,包括老社区居民、大学生、工厂青年、白领青年等,形式包括装置、影像、实验写作、行为等。在深圳、广州、杭州、上海、北京等地的青年和艺术空间组织过上百场次社会实践相关工作坊、沙龙、展览、公共教育、共同创作等活动。
往期学员评价 / 2024
同学社Academy
很幸运参加了社会实践艺术的课,课程内容让我开始认知并理解一种全新的艺术类型。相比于以往我们对于艺术“典雅”“高深”“神秘”“疯狂”的认识不同,社会实践艺术真诚,生动,温暖。艺术家试图介入社会进程,改变现实世界。正是这门课程让我开始思考自身境遇和他人命运的联结,思考我们作为社会一份子的存在与责任。
—— 暑期参与学员 孟同学
我在报名社会实践课程的时候,一直在联想于自己所了解的与社会相关的剧场概念。然而真正上课的时候,黄译和Jojo清晰的讲解,以及不断的鼓励我们去“做实践”的方式,帮我打开了新的艺术创作思路。透过案例分析,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基础概念,也让原本抽象广泛的含义,变得更容易接受了。留课程作业的方式催促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里进行实践,通过“做”来理解到底什么是“社会实践艺术”,究竟社会实践艺术能有什么影响。这样的触感经验,远比只是“听课”来的真实的多。也正因如此,他们的课程本身就像是一个社会实践艺术的作品,两位老师在其中激励我们“行动”,让事情,或者说是,让一切可能,“发生”。
—— 2022年暑期参与学员 爱同学
以前在社会中参与过公共艺术的完成过程,一直对社会实践艺术这门学科很感兴趣,在课上的感觉就是领悟到创造力发生在生活的每时每刻。
—— 2022年暑期参与学员 胡同学
社会实践艺术这门课让我重新认识了艺术,拓宽了我对它的认知。比如说过去 一想到艺术,可能还是停留在主流的形式上面。虽然对不那么常规的行为艺术有过一点了解,但没有想到像是搭建平台来鼓励他人表达,建立一家公司,创造一条自己署名的路,甚至贴贴纸也可以是一种艺术性的表达。通过老师介绍的案例(比如协助工厂的工人们去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我对社区和艺术的连接有更多的思考。我特别喜欢社会实践艺术的一个点在于,它让艺术不再只是在有privilege的人之间流动,而是让更多普通人也能够接触到艺术。
在学习的过程中,偶尔会觉得自己做的东西有点太简单,也没太想清楚,但两位老师都会很用心地给到反馈和建议,会让我觉得“诶,这个方向有点意思,我还没有想过,好像可以继续做下去”,然后在不停地尝试中慢慢摸索出一个project的样子。
另外,整个课程很有community的氛围。虽然同学们的背景经历很不一样,甚至有年龄差,但都会真诚地参与到同学作品的讨论中。大家会相互鼓励,提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其他人更好地实现他们的项目。总的来说,我最大的感受是在这里可以完全自由地想象,不受限制地创造,行动,而这其实是在学校也很难获得的珍贵体验。
—— 2022年暑期参与学员 水同学
同学社Academy
《艺术课程@线上|威尼斯双年展回来了!这次带来了无处不在的异乡人|同学社 Academy》
《人类学课程@线上|人类学研究方法入门及案例分享:什么人类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什么是人类学家?|同学社 Academy·线上课程》
《哲学课程@线上|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学、算法公平、未来工作、亲密关系|同学社 Academy·线上课程》
《哲学课程@线上小班课|跟耶鲁博士一起研讨哲学中的核心问题:认知论、心灵哲学、形而上学、伦理学|同学社 Academy》
《性别课程@线上|神话与历史中的女性原型——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看女性原型的变迁|同学社 Academy》
报名信息 / 2024
同学社Academy
1、时间:7月12日 -8月31日(详见前文课程内容及具体安排)
2、地点:线上 · 腾讯会议(结束后,有录播回放,有效期半年)
3、课程对象:身份年龄不限,这门课现在是第五次开课,参与的往届学员有海内外大学生,高中生,戏剧表演工作者,社会工作者,艺术机构员工,妈妈,打工人,艺术家,中学教师,建筑师,设计师,心理咨询师……
4、课程产出:完成实践作品,可获得结课证书;
5、报名费用:
550元/人 仅报名案例课(9节讲座/赏析课+3节直播公开课)
550元/人 仅报名创作课
900元/人 案例课程+创作课程
6、课程优惠:
免费公开课:将此文分享到朋友圈保留2天以上,可免费参与第一节公开课(需对小助手开放朋友圈);
课程分享福利:将此文分享到朋友圈保留2天以上,报名课程可再减免50元(需对小助手开放朋友圈)。
早鸟价优惠:原价基础优惠100元/人,早鸟报名截止日期为7月10日。
早鸟多人成行:(此优惠不含创作课单独报名)
- 双人早鸟团购价:原价基础优惠100元/人。
- 三人早鸟团购价:原价基础优惠200元/人。
- 四人早鸟团购价:原价基础优惠400元/人。
创作奖金(不限数量):完成四次社会练习作业并皆获取Pass,可获得450元创作奖金。任一导师评定作品完整地满足了创作练习的要求,即可获得Pass。公共性艺术最好的创作方式就是在公共空间多做,而不是依靠天赋或者才华,所以我们不回给出具体分数和等级,而是采取许多艺术院校采用的 Pass/Fail制。在结课的两周内(9月14日),所有没获得Pass的练习都可以多次重做来获得Pass。
以上减免可以叠加,最多可将费用减免到0元(报名案例课+创作课)-0元(单报创作课)。
老学员福利:往期学员带新学员参与此课程,老学员可以免费再次参与。
贫困助学金:如果你是工人农民劳动妇女低保户等贫困人群,请尽早联系小助手,我们提供奖学金名额。
7、报名方式:请添加同学社小助手微信:tongxueshe12345或扫描下方微信二维码。简单自我介绍后,联系同学社Academy小助手进行微信或支付宝或银行转账。营地成行后,小助手会将导师和学员加到同一微信群进行后续开营交流。
8、退费说明:课程成行后,活动前21天之前取消的,退还90%活动费用;活动前14天之前取消的,退还70%活动费用;活动前14天内及当天取消的,不予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