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朝天 | 说“杠杆”

文摘   2024-08-24 07:39   江苏  

前文  大路朝天 | 说“钱”


说“杠杆”

文/大路朝天

还记得在多年前的初中物理课上,学习杠杆的基本原理,以及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作为一种“省力”工具,大到千斤顶,小到啤酒起子,都是杠杆的应用实例。

今天想说的杠杆,是一个财务的概念,指借钱举债投资于高风险的活动。例如在期货、外汇市场,使用保证金购买期货或外汇;在股市里,通过融资或配资进行炒股。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在著作《论平面图形的平衡》里,用几何方法推导出杠杆原理,并且宣称:“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在产生放大效应这一点上,金融的杠杆和物理的杠杆,原理以及实际效果是一样的。借助物理的杠杆,可以用小力气干重活;而借助金融的杠杆,可以以小博大,让经济效益实现“乘数效应”。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期货市场兴起,一个做煤炭石油生意的亲戚被吸引进去。一开始是赚钱的,但最终大亏收场。具体亏了多少,怎么亏的,他不愿多透露。毕竟,赚钱的经历,人人津津乐道;亏钱的原委,没人愿意细说。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期货的杠杆放大了他的亏损。

期货买卖实行保证金制度,只需要缴纳占期货合约价值一定比例的资金,就可以进行期货合约的买卖。譬如,大宗商品期货保证金率在5%-10%,股指期货保证金率在10%-13%,而外汇期货保证金率最低只有1%。

在期货市场,当看好某个期货品种,认为它的价格要上涨时,可以做多(买进期货合约,也叫建立多仓);当看淡某个期货品种,认为它的价格要下跌时,可以做空(卖出期货合约,也叫建立空仓)。后期,当期货合约(多仓或空仓)到达自己的理想价位时,执行相反交易进行“平仓”(多仓卖出、空仓买入),完成一个完整的交易。

以5%保证金率为例,买进或卖出价值100元的期货合约,只需要付出5元的保证金即可,也就是加了20倍杠杆。假设买进期货合约(建立多仓)后不久,期货合约价值涨到了110元,平仓后即可获利10元。考虑到只付出了5元的保证金,也就是用5元成本赚到了10元,投资回报率是200%。

假设卖出(建立空仓)期货合约后不久,期货合约价值跌到了95元,平仓后即可获利5元。考虑到只付出了5元的保证金,也就是用5元成本赚到了5元,投资回报率是100%。

在杠杆的放大效应作用下,期货合约价值的一个小幅波动,都会导致期货账户价值的大幅涨跌。上面计算的,是做对了市场方向的情况。如果做错了方向,损失同样惊人。以20倍杠杆计算,期货合约价值只要损失5%,就会损失全部保证金,即发生“爆仓”。

2014年至2015年的那一场股票大牛市,一个好友躬逢其盛,期间重仓券商股。在2014年下半年,股市已经涨了一波,他的股票账户里颇有收获。结合当时的政策宣传导向和市场大氛围,在反复认真思考之后,他判断股市行情远未结束,决定加大投入。

实际操作中,用账户里的股票作为抵押品,以70%的抵押率向证券公司借钱,用借来的钱再买进股票。这里说的70%的抵押率,是指把100元市值的股票,抵押给证券公司,可以获得70元现金。整个过程,就是媒体上和股民口中常常说到的融资炒股。

2015年6月股灾发生后,好友及时卖掉手头全部股票,果断离场,算下来总收益颇为可观。总收益中,一部分是自有资金的投资回报,还有一部分是融资资金的投资回报,也就是来源于“杠杆”。

期货市场的保证金、证券市场的融资融券,本质都是杠杆。杠杆是一把双刃剑,用对了方向,可以放大你的盈利,是财富倍增器。用错了方向,就会放大你的亏损,甚至让你的资产清零。上面亲戚和朋友的故事,恰好就是正反两个例子,实实在在地展示了杠杆的放大效应,让笔者近距离接触到杠杆并感受它的巨大威力。

所幸,90年代的中国经济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期,收入、物价都随着经济增长而大幅度提高。在90年代初期,那位炒期货的亲戚亏掉的钱,到了90年代后期回首望去,应该不是一个太大的数字了。

再说回股市。2015年春节过后,股市行情火爆,投资者热情高涨。在“4000点才是A股牛市的开端”口号的感召下,在加杠杆可以获取超额利润的诱惑下,相当一部分投资者,通过融资、配资加大投资额度。而此时,股指已经到达相对比较高点的位置,多数股票积累了相当的涨幅。

到了5月,在包括保安、保洁和买菜大妈们等所有潜在投资者的资金都入场后,股市开启末日疯狂,连续拉升,并于2015年6月见顶。随即,股市转变为千股跌停式的暴跌模式。暴跌、熔断、再暴跌,市场上血流成河、哀鸿遍野。通过融资、配资加了杠杆的投资者,发生爆仓的事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作为融资获利的幸运儿,那位好友在此刻暗自惊心,庆幸自己逃过一劫。据“江湖传言”,这场股灾消灭掉50万中产,这当中绝大多数是通过融资、配资加了杠杆的投资者。

不同于给期货、股票投资者贴上诸如“不务正业”、“赌博”之类的标签,对于买房这种行为,无论是用来自住还是为了投资获利,多数人是相当认同的。

二十多年来,中国房地产价格一路上涨,造成绝大多数人形成了“房地产永远涨”的思维定式。在这个思维定式影响下,多数人的观点是,什么时候买房都是正确的,早买早赚,多买多赚。

1997年,笔者在常熟城区购买了一套新建商品房,当时单价1600元/平米。到了2020年附近,在学区概念加持下,这套房的市场价格已经涨到了2万多元/平米。如果把这套商品房作为投资品计算,年化投资回报率达到了21.4%。

房价的持续上涨,产生一股无形的推力,把人往房市里推。人的观念,逐渐从买房自主转变到买房投资。早期完成这个观念转变并付诸行动的人,率先尝到了资产增值的甜头。而他们的成功事例,鼓励更多的人加入买房炒房大军。“房价上涨—>吸引更多的人买房—>更多的人买房推动房价继续上涨”,一个不断正向激励的循环形成了。

今年年初,在做个人所得税申报时,一个女同事提醒我,房贷可以抵扣个人所得税。我说我没有买第二套房,也没有房贷,她听后露出了略显惊讶的表情。话题没有继续往下展开,而她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我可以猜测到个大概。

前面的数据提到,购房可以获得平均超过20%的年化收益。住房公积金贷款、商业贷款的年利率均低于5%。只要拿得出首付,贷款买房就是一个“包赚不赔”的买卖。其次,如果家里娃年龄已经不小,买一套房给娃备着做婚房,避开房价不断上涨的压力,提前锁定购房成本。在绝大多数人眼里,这是一种“理性”行为。

无论从投资的角度,还是从解决娃的刚需角度,买房甚至贷款买房都是合理的。只是,这个判断需要有一个前提:房价不能不涨,更不能下跌。这个前提,在疫情后期慢慢地消失了。刚开始是房价涨不动了,然后开始下跌,到了今年,房子的跌势变得更加猛烈。

世上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股市、房市、几乎所有的资产,都是有涨有跌。只是,有的资产涨跌的周期很短,有的资产涨跌的周期很长。而二十多年的中国房地产发展历史,还不够长,来走过一个完整的涨跌周期。

为多数人所忽略的一点,不付全款、采用贷款来买房,本质上是使用了杠杆。以常见的首付3成、按揭7成购房为例,其本质是用30%的保证金,购入了资产,杠杆率3.33。和期货、股市的加杠杆投资一样,贷款买房导致的盈利和亏损都是被放大的。这个,很多人是没有意识到的。

简单计算一下首付3成买房后,房价上涨或下跌,给购房者带来的盈利或亏损被放大的具体情况。以一套建筑面积120平米、单价2.5万典型的常熟学区房为例。房子总价300万,首付90万,贷款210万。如果在购房两年后,房价上涨到单价3万,房子总价上涨到360万,比起原房价涨了60万。暂不考虑利息的代价,短短两年时间,用首付90万的本金,赚到60万,利润不可谓不丰厚。

再考虑一下相反的情况。如果在购房两年后,房价下跌到单价2万,房子总价下跌到240万,比起原房价跌了60万。首付90万的本金,已经所剩无几。这种情形,是在房价最高点买了房的人,当下面临的实际境况。如果房价继续下跌,首付的本金就会跌光甚至倒赔。

由于杠杆的助涨助跌特点,在股市杠杆破裂后,股市长时间跌跌不休。可以看到,即使国家队进场救市,也只是产生短期影响,改变不了股市的中长期走势。对于和人人切身相关的房市,我们不禁要问:在房市的杠杆破裂后,房价的走势,会不会复制股市?

网传一个南京购房者, 2021年左右在房价最高点附近,首付300万,贷款700万在河西买了一套房。到了2023年,房价下跌了3成,正好把首付跌光。这个购房者并非没有自住房,而是想投资房产获利。但是,最终的结果,是把手头的300万现金亏光。

一个网友说,以前总以为炒股是败家,现在才明白买房更是败家。还有一个网友说:去年把房子卖了,钱用来炒股,一年下来股票赔掉一半钱。今年,觉得炒股风险太大,就把股票卖了。而卖股票得到的钱,正好可以把去年卖掉的房子再买回来。

大约二十年多前,在中国的房地产界和银行界中,广为传播着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位中国老太太,60岁时终于挣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一位美国老太太,60岁时终于还清了购房货款,不过她已经在房子里面住了30年。

美国老太太用贷款买房,借助金融工具实现跨时间的价值交换,提前享受到了美好生活。事实上,在房地产飞速发展的这些年,中国人的观念也在逐步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做“美国老太太”。

中国房地产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相对应的,是货币总量的持续高增长、商品价格上升(货币贬值)。囤货(商品)应对通胀,是普通人最先想到的,也是最容易实现的办法。房子也是一种货(商品),总价高、“保质期”长。房子逐渐成为居民财产保值增值的首选投资品,人们不再满足于只有一套居住用房,而是把手头多余的钱用来购入投资性房产,并且大量使用贷款来买房。

此时的房子,具有了越来越强的金融属性,已经和期货、股票没有什么不同。贷款投资加杠杆炒房的行为,和用保证金炒期货、融资配资炒股,也是别无二样。

小时候看见有人捉鸟,设计一个“局”。在一片空地上撒上米粒,然后用一根竿支起一个竹笼,倒扣在米粒上方。在竿上系一根长长的绳,人抓住绳子的另一端,远远地守着。不一会儿,一只麻雀来吃食了、两只、三只,叽叽喳喳越来越多。瞅准时机,抓鸟人把绳子一拉,连着绳的竿倒了、竹笼快速倒扣下来,麻雀们被罩在了笼里。

做局的人,看局的人,都清清楚楚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而作为局中人的麻雀,到了最后被捉,都不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

相关链接:

笔墨人生系列文章索引5.0

闲情雅趣系列图文索引4.5

南门坛上系列图文索引5.0

改造常熟系列图文索引3.0

常熟城老街巷系列索引

拍记常熟系列图文索引3.5

常熟古镇系列图文索引5.0

常熟古迹系列图文索引3.0

常熟文史转载摘录索引6.0

常熟记忆代发文章索引5.0

山刃  | 何村琐记

同学少年 | 孤独

大路朝天 | 说“钱”

阳光老头 | 小时候的年

根生 | 我眼中的汪瑞章

根生 | 我眼中的李谷二

小野  | 那些年我认识的文青

木笛 | 童年记忆——常熟县人民医院

木笛 | 回望老宅院岁月——南泾堂90号片断(上)

木笛 | 回望老宅院岁月——南泾堂90号片断(下)

木笛 | 她的常熟话真好听——忆友人

木笛 | 记忆深处,家中的春鲜老味

木笛 | 夏日调一碗风味冷拌面

木笛 | 丽嘉酒店三天躲阳记

木笛 | 老式下午点心

木笛 | 二院看眼记

木笛 | 串门杂记

木笛 | 游园引思

木笛 | 青春印记

花语 | 散文四篇

花语 | 代写家书

花语 | 瓷爱、崔魄

花语 | 我的老师们

沈潜 | 先师群谱画像

沈潜 | 寄天堂——致先师唐文权教授

叶黎侬 | “故事”中寻迹宋代古村——常熟何村

李政 | 澹然求大道——记古琴艺术家、书画家翁瘦苍先生

三三拾荒 | 看不到你的原创好多好多年了

三三拾荒 | 人生忽如寄,何以度余生?

三三拾荒 | 只在当下

李渊 | 王阿金·薛阿姨

周峰 | 人不疯魔不成活

赵洪生 |  辛庄堂名



常熟记忆
常熟古城、常熟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