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老毛病,天不亮就醒,习惯了出去兜一圈。8月最后一天,静风、闷热,今夏连续高温,不知不觉中,难熬的2024年已过去了三分之二。天色阴沉像要下雨,这种光线不适合拍摄南门。实施备用方案,去探吴市香缘面馆或董浜虞陈记面馆,顺便走一下新开通的青墩塘快速路,再跑一段高速。上月崴脚后天天开车通勤,终于把2.5升自吸的10.5年老车干到了10个油,最好踩几脚油门清清积碳。
关注抖音、知晓常熟市井百态,董浜有两个网红,佳三羊庄顾老板和虞陈记面馆陈老板,调侃一句,这俩面馆老板加起来,热度也不及福山酿米酒老板娘唔心滴粒粒。相比之下,陈老板看上去比顾老板更英俊、厨艺更出色,以至于两次在他的视频中留言,有空要赶过来狠狠地吃一碗面。
从支福路(346国道)左拐董徐大道,过盐铁塘大桥、一个红绿灯,再向前就看见虞陈记面馆在左前方。停车在右侧人行道边,走过马路、踏进面馆,时间尚早,不甚宽敞的店堂内顾客不多,最引人注目的是取面窗口外贴满红红绿绿的手写牌价,还摆出十几盆现成浇头,比较诱人。定睛细看,他家的浇头貌似和城区面馆不太一样,指着一叠金黄的玉米粒圆饼,问“这是啥”,答“煎蛋”。又指向牌价纸划了一圈,问:“这些面都有?”肯定地回答:“都有!”网上说法,饭店(面馆)菜品越多、经营风险越大,备菜如果卖不掉就亏损了。
点了一碗黄焖甲鱼面,再加一盆猪肚鸡,按常规算法,“30元+25元-2元(面)=53元”,但是老板娘说“52元”,难道他家的面底是3元(常熟普遍是2元)?觉得浇头可能太多了,又关照“轻面”。
站定了等面,端详健壮的小陈老板潇洒地挥舞炒锅、炒勺,厨房内噪音大,就大声对他说:“抖音上留言要来吃面,今天终于来了。”他扭过头问:“市里赶下来的?”答:“是的,还跑了段高速。”他说:“辛庄、莫城人过来也跑高速的,还有上海人。”我说:“这么多浇头,(你家)生意一定很好!”他举起炒勺、向我右边墙上一指:“还有了。”我扭过头一看,果然还有一张正式价目表,问:“两边(墙上和窗口)的面不重复?”他自信地回答:“不重复,七十几种。”凭我浅薄见识,这么多浇头是常熟面馆之最了。
小陈老板炒好一锅浇头,倒入一只不锈钢锅仔中,捞面阿姨端过来、笑着递给我。刚才看见她转身去拿这只锅仔的,没想到竟然就是给我的,真有意思!锅中还插着一只小勺,不用问,那是让我用来喝汤的。汤是面的灵魂,只有真材实料熬制的面汤,才有底气让顾客喝汤,苏州面馆基本可以做到,因此有卖阳春面、面底普遍售价5元,而常熟炒浇面馆就……一炒百味全包。
撒点大蒜花,端到桌上,先拍照、再喝汤,味道果然很赞。至于这碗面的卖相,这三种浇头混在一起炒,没法好看,尤其是面汤,比较浑。不过对我来说,好吃才是第一,今天这一趟值得。
一大清早生意还不忙,小陈老板走出来,问我“味道哪能”?回答是肯定的,简单说明赶来吃面的原因,和他加了微信,并推荐了“常熟记忆”公众号。然后,边吃边听他介绍自家面馆:面汤是真材实料熬制(给我看熬汤视频),折算每碗成本约为苏州面馆的一半;面馆不大,每天却能做五六百碗面;(年纪不大)已经收了二十几个徒弟;邀我下次来吃白汤面,汤刷清……
老老实实吃了一大碗面(浇头),捞得一根面头也不剩,吐了一堆鸡、甲鱼骨头,一篇腹稿也已初步酿成,参照淼泉聚福来的《 超级鱼头大排面 》。店内顾客已多,和忙得飞起来的小陈老板道别。
走出虞陈记面馆先向南走,在董徐大道740号外拍了一张,三十年前这是常熟市(董浜)冷轧带钢总厂的一处厂门,进去左边是35千伏变电站,我每年都要来一两次,做预防性试验或处理故障。我有两个姑妈家分别在董浜和吴市,有两次我把自行车放在工程车上带到董浜,等到收工后,同事们乘车回城,我骑车去姑妈家住一晚,第二天再骑到冷轧厂,继续工作。
我天生有有很强的方位感,小姑妈家在董浜、徐市、支塘交界处,很偏僻,我能凭借一张嘴、问了几次路,从乡间小道径直骑到她家院场上,喊了几声“好叔”,她从屋里走出来,定睛看了好久,才喊出我的名字。记不得上一次来她家,好像是我蹒跚学步时……那时候的吴淼线徐市到吴市段还是砂石路,骑过陆家市路口车胎被扎破,咬牙切齿一路推到吴市镇上补胎。
再回头向北,走过农业银行看见涵芬面馆,他家曾在城区闽江东路上短暂经营过,我写过一篇《 涵芬面馆、涵芬阁茶馆 》。时间尚早,董浜街上行人和往来车辆不多,回想自己当年,骑着金狮26吋自行车向北飞奔,恍若隔世一般。
继续向北,走过镇政府,站定了望院内948岁高寿的《 常熟董浜江南枸杞王 》。董浜并镇已过去21年,但镇容镇貌明显不及常熟其他中心镇,有一些徐市老人还常常愤愤不平,“毛病出嘞董浜”。窃以为发展和滞后是相对的,董浜镇发展了,却把老街都拆光了,包括《沙家浜》剧中春来茶馆的原型涵芬阁茶馆。徐市镇貌似滞后了,不过勉强保存下来大半条老街,还有《大众报》创刊发行地和程飞白故居等革命遗址。
走过邮局向路(斜)对面望,一堵高大的老山墙内就是董浜镇上唯一的古旧建筑——邵宅。走到老屋前,看见大门紧闭,虽然门上贴着“请按门铃”,但是我预感里面没有人。退回来,问正在采白蒲枣的老翁,原来邵宅老主人摔断了骨头,被女儿接去苏州治疗了。继续搭讪:“今年枣子啊甜?”答:“甜个,今年天气热、雨水少。不过蔬菜完结,长不好,价钿大来。”
取车,原路返回,一个大意,在分道口靠右上了常嘉高速,只能从白茆出口下,也好,从204国道绕到常熟东收费站,认路。今早一大圈,行车53公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