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金罡:景与景之外:“离忧”而生“骚”

文化   2024-06-21 13:59   北京  


景与景之外:“离忧”而生“骚”

——黑匣子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叙事》中说:“昔文章既作,比兴由生,鸟兽以媲贤愚,草木以方男女。诗人骚客,言之备矣。”这里的“言之备矣”,指的就是文人以鸟兽草木的比兴,就足以表达其心中的所怅。而另一句古文谚语:“从来骚客,不在水边,定在林下”,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中国传统的意象图式,并暗示了文人天然的与水和林产生关系。



金罡 清音No.9 2023 布面坦培拉 150×120cm


金罡 寻隐No.12 2024 布面坦培拉 180×140cm



它指向了一种诗人的境界,或者说,是“诗”将人与水和林联系在了一起。它是一种转喻,也是一种“隐”,暗指了在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求,正如艺术家金罡选择在竹林水边作他的安居之地。而“骚客”的内心渴求到底是何?在司马光的《史记》中记载:“离骚者,犹离忧也”,显明了“骚”指的乃是人内心的忧虑与骚乱,正如屈原一样,它显化为一种浪漫主义,同时也显化为一种“离”的渴求与“骚”之间的张力,如同金罡所力求的一种静,因为“静”,就是一种对“忧”的离的渴求,这种张力借助于对现实之物的回转,以它本身的超越性,形成了对心灵的自身与形而上的回返。‍‍‍‍‍‍‍‍‍‍‍‍‍‍‍‍‍‍



金罡 寻隐No.3 2023 布面坦培拉 120×180cm



这种回返的路径,从外在上依赖于文化的经验,因东方,它成为了一种“幽”与“雅”。这种倾向在金罡身上表现尤为明显。作为曾以油画专业出身的金罡而言,对中国水墨的探索和理解上的更新,从来几乎都不曾断过,对营造那种深远、幽静气息的美学氛围是他一直以来的所求。金罡自行钻研并更改了坦培拉的配方及技法,使用了更多的比例的水,来达到他对颜色在其美学立场上的理解,同时将中国传统水墨中的“洗墨”技法融入其中,通过对画面不同层次与程度的“洗”,来营造出他心中所想要的美学氛围,既表现为一种“清音”,也显化为一种“寻隐”。‍‍‍‍‍‍‍‍‍‍‍‍‍‍‍‍‍‍‍‍‍‍‍‍‍‍‍



金罡 寻隐No.11 2023 布面坦培拉 210×110cm×3



而在这当中,金罡对光影的应用及理解,开始走向了一个新的方向。在此次展览的两件大尺幅作品《寻隐No.9》与《寻隐No.11》中,来自于数年之前对中国山石园林的记忆体验。当耀眼的阳光照射在太湖石林之中,随风摇摆的枝桠,将斑驳的光影投射在白石之上时,那些游走在石头之上的影子,倏然之间使得金罡进入一种恍如梦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强烈的刺激着他,并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种在日常之中被浮现的心镜之光,与超越现实之外的太虚梦幻被联系在了一起。



金罡 寻隐No.9 2023 布面坦培拉 210×110cm×6
(横屏观看)



它显化了关于自然的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在日常之中的“景与景之外”。这种“景与景之外”形而上的界限是模糊的,景本身成为了一种通向景之外的媒介。在这里,金罡借用了东方哲思在美学上的探究,以“形神兼备”、“形意共俱“的美学立场,将中国美学中的工笔与形意联合,借由西式坦培拉与东方水墨技法的特性相融契,逐步成熟化为当下的语言模式。在此之中,金罡大量的融入了东方传统图式对形神的理解,通过日常之景,或以小见大,或以大见小,无论远或近,呼唤出深远且细腻的气质。‍‍‍‍‍‍‍‍‍‍‍‍‍‍‍



金罡 寻隐No.1 2023 布面坦培拉 150×120cm


金罡 清音No.11 2023 布面坦培拉 150×120cm



在这里,正如金罡成长于川渝古蜀之地,那在文化根底上的气息与天然地理气候的耳濡目染,将其艺术家个人对心灵及形而上的探求,不断在他的思想中折返与绕回,并形成一种氤氲与朦胧,如巴山迷蒙的夜雨与雾中水露。这种来自于潜意识烙印的美学气质,深深的刻印在金罡的画面肌理之中,它呼唤着一种神秘,正如盘踞在巴蜀地区的延绵不绝的大巴山脉、巫山山脉、七曜山山脉等,那些在山间白云缭绕、似雾非雾、似烟非烟、磅礴郁积,而又气象万千的云山雾罩,一种从大自然中而来的幽远,如《寻隐者不遇》“云深不知处”,时常萦绕在巴蜀文人的心头。



金罡 寻隐No.5 2024 布面坦培拉 150×200cm



金罡 寻隐No.10 2024 布面坦培拉 100×80cm



而这种气韵,借由艺术家金罡的笔触,逐渐绵长而神隐,在其对“光白“的寻隐中,它逐渐共通的形成了诸多相似意象,如峨眉山的雪景,南竹林背后冰翡翠色般的淡白绿,以及花卉上如白露的光晕微芒。在这里,我们便看到了艺术家的偏爱之处,也看到了那些隐藏在众多景别背后的艺术家欲求之所。那是一种如浮游梦境般的恍惚飘然之处,一种现实之上,景别之外的朦胧世界。



金罡 清音No.5 2022 布面坦培拉 70×50cm


金罡 清音No.6 2022 布面坦培拉 70×50cm



这种美学上的朦胧,与诗文在言语中的“出离之外”近乎类似。绘画依托于视觉之形,呼唤形之外的祂,而诗文则依托于可辨之语言,呼唤语言之外的祂。这种人类之行为,显明了在人之心灵深处,有一个不可见的本性上的冲动,或是牵绊,它以本能性的方式,邀请我们走向那个看不见的形而上之世界。这的确暗示或是明证了,人具有属灵的特性。



金罡 寻隐No.16 2023 布面坦培拉 80×150cm


金罡 寻隐No.4 2023 布面坦培拉 180×110cm


在艺术家金罡的作品中,我们亦看到了这一点。它不仅起源于作为人内里的一种本能,同时也是作为“离忧”为动因之一的必然,因“离忧”而生“骚”。可见,“骚”乃是一种表象,而“骚”又生“诗”,故“诗”与“艺术”更是表象中的表象。在作为人类共同体的西方哲人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就已经深刻且单独成篇的揭示出“美”这一世界单元,尽管叔本华尽其全力访问了世间他所见的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但他最终悲观的指出:人无法靠自己的意志走出表象的世界。这显明了人的不可能,而这种不得求就显明了“骚”。



金罡 寻隐No.7 2023 布面坦培拉 80×100cm



正如在金罡的画作中所已呈现的那样,作为主体所见的那一片朦胧且氤氲的神秘之境,它吸引人进入,却有迷雾阻挡,但依稀有光仍然从迷雾背后透过。艺术家沉醉于那背后的白光,在这里,艺术家居于其间,沉溺于静谧的细腻与绵长,因它绕回的白雾,如皑皑而轻盈的丝絮,从艺术家的这一头,牵着山间那看不见,又不知处的另一头: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正在展出


北京

上海

深圳

玉兰堂画廊
分享你的艺术时光!玉兰堂聚焦年轻一代,发现、挖掘并推出作风清新且身藏潜力的个性年轻艺术家,持续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注入更具创作活力的新一代接班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