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这一天,正是阴阳交接,分割寒暑的日子。秋分的“分”是“半”的意思,秋天刚好过了一半。秋分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由赤道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
秋分三候
古有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
秋分以后,下雨不会再打雷,再也不用担心夜晚会被惊雷吓醒。
秋分过后,昼短夜长,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洞穴之中,以防寒气入侵。
秋天完全占据天地之间的舞台,早已听不到秋蝉的嘶鸣,田野里的虫鸣声也变得稀疏喑哑。
《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
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降雨量也开始减少,湖泊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便是诗人爱说的“秋水消瘦”、“秋水清瘦”。
秋季养生
在这个季节转换的关键时期,中医养生显得尤为重要。中医认为,秋分时节需顺应自然规律,平衡阴阳,润燥养肺,以维持身体的健康与和谐,为冬季的到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秋分时节,天气逐渐转凉,空气湿度降低,气候变得干燥。燥邪最易损伤人体津液,人体易出现如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咽喉不适等“秋燥”症状。同时,由于气温下降,人体易受寒凉之气侵袭,导致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多发。
秋分之后,白昼渐短,黑夜加长。此时,人们应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调整作息时间,做到早睡早起,以顺应阳气收敛的趋势。经常熬夜容易损伤人体阳气,早睡能补偿“苦夏”的少眠,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则能顺应阳气的舒达,使肺气得以舒展。
针对秋季的气候特点,燥为秋季的主气,预防秋燥是秋季饮食不变的主题,因此,在饮食摄养上应掌握“燥者润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则,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秋分以“养收”为主,运动要顺应动静适宜的原则,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避免出汗较多,损耗阳气,可以选择瑜伽、慢跑、太极拳等轻柔的户外活动,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放松心情,达到身心俱佳的状态。
古人常说“悲秋之情”,秋天容易让人产生忧郁的情绪,因此,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是秋季养生不可忽视的一环。中医有“常笑宣肺”之说,人在笑的同时会进行深呼吸,有助于协调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器官,使呼吸通畅。经常微笑,对秋季养生大有裨益。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天的天气偏向于“凉而不寒”,过早穿厚衣服,可能会使身体与“凉气”接触太少,不利于适应寒冷的冬季。随着秋天气温的下降,早晚温差加大,“秋冻”也要适度,以人体觉微凉而不寒为宜,人们应当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特别是老人和小孩,防止受凉引发感冒或其他呼吸道疾病。
周一至周五
8:00~12:00;14:00~17:30
周六
8:0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