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人生道路上的每个不同阶段
我们都可能是尽磨难、坚意志的
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
终有一天,也会成为化众生的师傅
也许你此刻还在五行山下
也许你已经踏上了取经之路
也许你正在斩妖除魔踏平坎坷
也许你已到过小雷音才发现
所闻所取仍非“真经”……
作为行业研习平台
取经学堂致力于为影视创意制片各类人才
提供创意赋能综合服务
秉持着对影视艺术真理的信仰与坚持
我们希望发掘、培养、帮助和保护
更多的优质内容创作者
唯有借事方能修人,唯有成人方能成事
学艺、精进、共创
欢迎对影视艺术有热忱、有行动的朋友
与我们一同踏上取经路,成为取经人!
导师·梁振华
Q:
请先讲一讲您最初是怎样接触到取经学堂,并且作为一线编剧加入进这次教学活动当中的?
A:
李嘉老师也是业内非常有名的编剧啊,我也看过他的很多作品。在去年我看到取经学堂第一期的这种培训方式,通过业内的成熟编剧来指导年轻编剧,通过不同的流程,让这些编剧能够接触到不一样的选题,然后慢慢的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并且决定我是否选择在这个行业里面深扎下去。
这种培训方式应该是我此前比较少听到。而且今天编剧人才的培养,是全行业都在摸索的一个话题。当李嘉老师向我发起第二届课程邀请的时候,由于我本身就是一个大学老师,所以我觉得这是我的一份责任吧。因为从业这么多年,除了自己创作作品之外,也是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和心得能够跟年轻的编剧去分享,能够把自己的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跟大家来沟通过程当中,彼此激发。我也希望从年轻的编剧身上能够多了解一些今天时代的讯息,丰富我的认知,在这个意义上面就加入了学堂第二期的计划。
Q:
那么这次的学员和他们带来的项目都给您留下怎样的印象?
A:
我觉得今天我们是到了第三个阶段,我来指导的这三篇大纲都给我印象比较深刻。它们有几个特点,第一是这些编剧都能够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在和世界对话过程中的某种不平衡,他们在寻求精神和世界的某种平衡,这是一个颇有深度的话题。我觉得编剧能够涉及到这样的话题,可见他们是在编剧这个行业里面有一定的追求。
第二点是大家给到的很多的信息,比方说这个《赛博补心术》。里面谈到情绪、赛博、补心这些知识都是我此前没有接触到的,对我来说也很新鲜。还有一位学员写的是《麻雀剧社》,讲的是几个编剧组成了一个工作室,然后用情景喜剧的方式来表达编剧在今天这个不景气的环境当中,去坚持自己创作的艰难,以及他们的理想。
我觉得这些作品都是有一定情怀的,而且这些作者本人经过这段时间的训练,他们在构思故事的能力和主动意识上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留给我的印象还是比较深的。我认为这当中有一些编剧未来是有成为职业编剧的素质和潜力的。
Q:
那么今天在提案的过程当中,你也是让所有学员也畅所欲言的去进行讨论,无论是批评还是建议,那么您是怎么去把控这种激烈的课堂氛围的呢?
A:
本身我在大学里面从教嘛,因为教学是和教学相长的,也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在课堂上面充分的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同时,编剧他不是一个封闭的工种,他是一个需要不断的交流,不断的倾吐,也需要耐心倾听的一个过程。在这个意义上面,一个学员把自己的作品把提供出来,那么别的学员对他的反馈,对他的感知和印象,其实同样能够丰富彼此的认知。
就是说你提什么观点出来,在某种意义上面其实也是你对这个故事的表达。大家在交锋碰撞过程当中,也能够激发我的一些思维,有很多观点是比较惊喜的,能够听得出大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并不是即兴提出来的。这帮助我们更好的来认识了这些选题,它们在构建故事,构筑情节和主题的过程当中应该有哪些注意事项?所以这个过程很愉悦。
Q:
您跟其他的老师或者创作教练之间有过交流吗?
A:
我们昨天和今天都在交流,因为我们都是职业编剧嘛,而且大家从事的创作的方向不完全一致。比如沈嵘老师的《三叉戟》,虢爽老师的《我在他乡挺好的》都是不同类别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中非常成功的。我相信我们对于编剧的理解,包括我们对于编剧培训的这样一份责任,在很大意义上面是相同的,也很荣幸能够跟这两位老师为伍吧。
Q:
那您能不能最后给我们所有在编剧道路上还在坚持的同学们,一些鼓励和建议?
A:
我的建议有几点,第一点就是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不要轻易地因为别人的意见还有外界的变换,改动自己的初心。
第二个建议呢,就是好好磨砺自己的技艺,这个技艺不光是自己孤芳自赏的自我认同,而是把你的市场意识、文化修养和编剧技巧融合成一起所形成的这样一种自信。
第三个呢,就是还得有坚韧的精神吧。在某种意义说,编剧不纯粹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更需要一种精神和心态上的活力。那些走得比较远的编剧同行们,恰恰是对自己从事这个行业的信念的一种坚持,所以他才能够跨越很多的障碍看到更远的风景。
Q:
最后我想提一个我自己在创作上的困惑跟您请教,就是当你听到很多意见相左的反馈,崩溃混乱的时候,我该如何分辨自己的坚持是对的,还是一种执念?
A:
我觉得任何编剧都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因为它不是一个个体的封闭性的创作。你的作品不像写了一首诗,你的写作完成之时就是作品完成之时。你的作品出来之后你要面对无数的人在不同环节和工种上面与它的对话,制片方、出品方、导演、演员……各个环节的主创,甚至连编剧团队内部都会有不同的声音。
怎么去面对消化和甄别听到的意见,是一个编剧最基础的技能。当然,随着我们经验的增长,随着我们辨别能力的提升,我们在对不同意见的接纳上会慢慢地成熟起来,但是特别有一点,当我们培养起对自己能力的信心的时候,我们反而能够虚怀若谷的去听。可能冒犯了你,但是它实际上对你的作品真的是有巨大的帮助的。
但与此同时,当我们碰到那些非专业的,甚至对创作不太负责任的意见的时候,他不妄言之,我们就不妄听之。所以听和不听,其实都取决于我们内心的一种坚定和对自己编剧技巧、编剧信念是否成熟的一种考验嘛。
导师·黄星
Q:
您今年已经是第二次来了吧?
A:
对,我这次参加取经学堂之前呢,也参加了咱们的蟠桃计划。我觉得这里跟蟠桃计划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就是蟠桃计划主要是选项目啊,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再去挖掘学生们的各种优势,甚至是帮他们互相组队。但取经学堂完全不一样,它更多的是注重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一个题选好以后,从最开始的一个idea往下发展,从人物到故事,而且这个过程是比较充分的。
从目前的角度看,我觉得,完成的项目或者大纲还是不错的。如果说要需要加强的部分,那就是我觉得大家对人物的理解、塑造和挖掘稍有欠缺,但这可能就是新人都会出的问题吧。其实我们以前写戏的时候。包括做策划的时候也会出现这个问题。第一,概念先行。第二,就是故事大于人物。第三是写这个大纲的过程,中间可能更多的注重的是事件,而不是从人物和事件的这个结合去往前推进整个剧情。另外一个就是,有一些项目我觉得听起来很模糊,因为我不知道它跟当下的观众有什么联系。很多的学生,尤其是新手,更多的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挖掘东西,但很少从整个产品形态,从跟市场和观众的关系去思考到底哪些点是不应该抓的,哪些点是应该放手的,哪些点是可能会成为他们的障碍的。
我觉得这种从整体的考量,可能在往后的推进过程中,他们自己往下写的时候会越来越意识到的。这也是取经计划的一个意义,就是有的弯路和有的坑,他们还必须自己踩过去啊,完了以后再通过老师的经验和大家这个建议,他才能够更加体会到这个编剧创作是怎么回事,自主地去选择一些东西啊。
Q:
那么您觉得取经学堂这种教学形式,和传统的学院课堂教育比起来,主要的优缺点有哪些呢?
A:
因为我之前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也是客座老师,我觉得取经学堂跟学校的教育比起来,整个创作过程中间和教学的过程中间,取经学堂的这个师生比是一个特别有趣的点。有助教,有教练啊,甚至有嘉宾导师。李嘉老师说是一比四,可从我观察下来可能不止一比四吧,应该是一比一比四。这个结构挺有趣的,就是它其实更多是个排练的过程。尤其对创作而言,我觉得在开始阶段都别说孤独了,可能在很多开始的时候,它会很模糊,甚至是完全不清晰。那在这种时候,如果能有一个排练的机会,我觉得是很有用的,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正因为这个师生比,会让导师更多的去从学生本身的特质出发,不能说case by case吧,一对一做不到,但基本上能做到从了解这个学生本人出发,去了解他的作品,从作业反映出来的问题给他一些比较接近于一对一的建议,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间,从第一次的作业,到后面的每一次作业,不能说进步吧,至少是推进,是很明显的,
当然,项目真正的成色还是得看最后的结果。我觉得创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有些过不去的坎儿,可能一时半会解决不了,没准到了三五个月以后再去看,他们自己可能就会意识到一些问题。这个是跟学院派的教育不一样的一点。
另一个是就是这个师徒制。从我跟几位老师讨论过,其实很多学生的项目,老师们都是有兴趣的。我觉得这样的话,因为老师们跟平台、被市场的接受度等方面都比较有说服力,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直接产出的可能性其实还是有的。所以这个也是跟学院派教育不太一样的地方。还有就是可能因为我们只是编剧班,我觉得可能再往后吧,可能从制片的角度,从项目的角度,对一些非常有潜质的和短平快的项目,我觉得这个产出的周期和几率是可以马上实现的,这也是不一样的地方。
Q:
那么在如今的大环境里,您对新人编剧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A:
现在的这个大环境是不太好啊,但其实也有好处吧,就是大家都安心创作呗。反正我以前的好作品也是十年磨一剑。那么现在不是正好有这个时间吗,我觉得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去自己深挖,不管是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对自我的认知,还是对编剧技巧的探索,我觉得这么一个时间是可以去好好利用的。
其次就是,取经学堂,在李嘉老师当初发起的时候,考虑得很明确,就是“就业前的最后一公里”。那实际上现在的寒冬,我个人的感觉就是,大家都需要有一些信心和鼓励,那这正是取经学堂所拥有的啊。氛围我觉得非常好,而且来自各行各业的同学,把不同的能量,不同的信息,不同的选题带到这里来,大家一起分享,一起共创,这个在寒冬里面至少大家还能够报个团吧。
导师·沈畅
Q:
作为学员们眼中著名的斜杠青年,不知道沈老师会如何介绍自己。
A:
学员们给我了个符号,说我是斜杠青年,我也很荣幸哈。可能因为从小是在北影厂长大的,就等于在影视行业里已经很多年了,然后参与了很多不同的岗位,比如说最开始做演员,从三岁开始演戏,一直演到了30几岁。后来就转幕后做制片人,跟着徐克导演还有李少红导演学制作,做了十年。然后还做了一段经纪人,给张雨绮做了三年。所以我把这个行业里的很多工种都体验了一遍。
Q:
那您最早是因为什么加入取经学堂的,能跟我们讲一讲吗?
A:
因为之前跟李嘉老师有项目上的合作,然后就认识了。李嘉老师是一个非常Nice的人,有很强的包容力。去年他说他在做一个学堂,当时我正在研究做短剧,就说那你们考不考虑做短剧的这个孵化,他那时候还没有考虑。后来短剧一下就特别火了,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就商量是不是也在这个学堂里做短剧项目,越聊越深入,我就觉得这个学堂特别好。然后李嘉老师也说他们正好也在招募合伙人嘛,就是说希望更多的有志青年,想共同在一起做点事情,我就很荣幸地参与了进来。
Q:
那这次您是全程参与了线下活动吗?有哪些内容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
这次真的是全程参与了活动。开始是在乌镇做蟠桃计划,现在又来到莫干山,跟学员们也都深度地接触了。我感觉整个学堂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气氛特别融洽。尤其是我们请来的导师都是一线编剧,大家联盟起来去培养新的年轻编剧,去孵化有想法的这种原创项目,这种形式是我在过去没有看到过的。我过去接触到的创投会,都缺少孵化的过程,都是从成型的项目里面做取舍。
但是我觉得对于年轻编剧而言,让他们进入各种计划里面,他才会短时间内有一个比较大的成长,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而且我们其实都是义务的,我觉得这个出发点也是挺感人的吧,先自我感动一下。就是这么多优秀的老师过来,大家伙真的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我们这个影视梦想吧,因为我觉得来到这儿人都有一个做影视的梦,所以在这个平台上,希望大家都能美梦成真。
Q:
那么您对这次的学员们的综合印象是怎样的?
A:
现在的环境对于新人和刚入行的年轻编剧的确是个考验,但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才更需要这样一个平台,能和平台直接去进行对接碰撞,这等于是给年轻编剧一个渠道。包括我和虢爽老师这次也都希望能从这些年轻编剧中找到未来可能的编剧伙伴,对创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Q:
这是不是意味着这次的项目类型其实是挺多元化的?
A:
对。我们这次是两个计划在一起嘛。第一个计划竞争性比较强,因为我们有筛选和淘汰的,所以大家伙儿真的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了自己的作品上面。完成后每一个项目都会组成专项团队,就是五、六个人一组,有专门的老师给你辅导,帮你孵化。这种氛围我觉得特别好,因为如果你独自去写,你缺少这种激励和督促,而这种筛选机制它的那种激励感特别强。
然后我们还设定了很多奖项,尤其是李嘉老师设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火眼金睛奖”,我隆重介绍一下,就是他这个不是写作的奖,而是识别的奖。因为我们的70多个学员都要互相评分,他不光是自己写东西,他还要去看其他学员的作品。然后我们从70个作品中评比筛选,先筛选出24个,再从24个选到现在的6个。在这个过程中,看谁的眼力好,如果他选中的作品一路走到了最后,就证明他对作品、对题材、对市场具有“火眼金睛”,也算是对学员的一个训练吧。
我觉得这个奖设得特别有意思,就不是说我闭门造车、我觉得怎么样,而是要结合市场,结合大家的这个整体品质做出的一个判断。
Q:
您这几天一直在旁听咱们的课程,那么根据您的观察,您对目前的课程形式有哪些看法?
A:
我觉得现在课程也有很多种,但是取经计划的特别之处在于,我们真的有一线的编剧老师。因为年轻的编剧很难有机会去跟真正的一线编剧去沟通,而我们不仅能沟通,我们还有指导,会给你的作品给与很多指导性的意见,帮你出谋划策,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
还有就是我们学员之间的碰撞,这其实也算一门课,比如说刚才那个火眼金睛。可能你的项目就缺这种头脑风暴一样的碰撞。毕竟大家来自全国各地,可能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都是有局限的,那么在我们这么平台里,可以把各种经历、知识、喜好和观念融入到一起,真的就是非常包容。另一点就是我们现在虽然主要聚焦中长剧领域,但后续也会发展短剧领域,甚至制片人领域、导演领域。我们希望它变成真正的一个大融合,把这个行业里优秀的,尤其是有潜质的年轻创作者都融合到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来。
Q:
那您能不能对一些还不在行业内的学员们讲一讲,您认为目前行业真正的困境是什么?以及要如何去面对这些困境?
A:
其实这个问题有点儿老生常谈吧,就是我们一说影视行业都是“冬天到了”,其实这个冬天从疫情以后就一直没缓过来。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疫情之前大家的生存环境太好了。那时候影视行业其实达到了一个泡沫的水平,很多热钱会进来。现在一下子到了寒冬,其实也是给了大家一个冷静思考的时间吧。同时也是一个拐点,大家会真正的沉静下来,去想怎么真正地做出好作品。
像我们那会儿都至少投几千万呀,上亿呀,才能出来一个很好的作品,但现在没有那么多资金了,大家就开始想小而美的东西,不会乱花钱。我觉得这也是好事吧,在有限低成本里去完成更好的东西。而且大家可能更会去开发一些新的技术,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变革时期,后续还是会有很大发展的,所以我觉得现在入局或许是最好的。
Q:
其实影视行业的项目开发周期都挺长的,那您对新入行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比方说要怎么保持耐心?
A:
其实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是有过程的,而且每个人的命运也不一样,有的人可能一炮而红,但有的可能要磨练个十几年才有所成就。比如说我身边最好的例子就是葛优老师,他其实当群众演员就当了十几年,他的演技大家现在都“哦,影帝!”,觉得太好了,但那时候他其实也磨练了很久。而且他父亲是那么优秀的演员。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行业里其实是没有大小的,不是说你现在是一个小角色,或者你现在是一个初级阶段,就没有你的立足之地了。你要是热爱它的话,你就会自己慢慢地去沉淀,当沉淀得足够了,可能你就真的酒香不怕巷子深了。
所以影视行业确实是需要热爱来支撑的,如果没有这个热情,或者你只想赚钱的话,那你去做别的行业可能会更好。
Q:
那这次的所有的项目里,有没有特别让您感到惊艳的?
A:
取经计划的项目我还没有好好看,不过蟠桃计划里有一些通过淘汰制筛选出来的项目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几位年轻的编剧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成长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我们看了好几轮,就是70多个项目一轮一轮地看,最后找出那个最好的、最有这种落地空间的,比如《那山中》啊,还有《港漂师姐》…
Q:
您对咱们莫干山文化区的感受如何?您认为把取经学堂办在这里的意义是什么?
A:
我昨天好好地参观了一下,然后跟沈书记也好好聊了一下,我觉得这个村的建设理念特别好。虽然是个民宿村,但是跟文化去结合,而且给我们编剧创作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也给了很多支持。就比如说我们上课的这个图书馆,它虽然是个村图书馆,但它的那个气质和北京的书店已经很像了,特别超前。而且它整个环境也特别好,有很多竹林,有蓝天白云,有负氧离子,所以我觉得如果编剧来这里创作,可能还是也有利于获取灵感。
遇见·取经
《剧集编剧入行实训营》
每月滚动招生,4人小班人满开班
详细课程大纲、作业清单
可戳如下推文了解👇🏻
咨询·答疑
如有疑问可添加
“取经学堂二师兄”微信咨询
二师兄每日9:00—23:00在线
随时开饭,随时化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