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
国家管网集团召开2025年科技工作会议
研究总院被授予“科技创新先进单位”
并作交流发言
这是研究总院连续第四年获得此项殊荣
研究总院院长张对红作交流发言
荣获“科技创新先进单位”
同时研究总院获得
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2个团队荣获“优秀创新团队”
5名科技人员荣获
“优秀科技创新工作者”
“科技管理工作先进个人”
“青年创新能手”
“标准化工作先进个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张伟董事长明确要求“抓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2024年
研究总院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
和集团公司的部署要求
科技实力持续增强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科技产出量质齐升
研究总院积极践行“工厂化、流水线、高水平”新型研发体系,制订实施方案,牵头科研项目110项,5项自主研发技术(装备)被鉴定为国际先进(领先)水平,离线仿真软件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JPSE》成功被SCI收录。20余项技术广泛应用为集团公司降本增效近1.4亿元,利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节省税费5000余万元。受理发明专利145项(含国际专利3项),授权发明专利22项,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84项,制修订标准49项,获得首届制造业智能化解决方案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等各类奖项20余项。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为A档。
优深化核心领域技术攻关
行业引领能力显著提升
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一次性通过中期检查,成功研制国内首台Φ1422mm磁电融合内检测器,形成类裂纹检测等12类传感装备工程样机,成功完成国际首次大口径高钢级油气管道环焊缝残余应力测试,管道检测专用三轴一体化超密阵列磁成像芯片实现国产化。开发形成天然气管网离线仿真软件3.0,计算精度与国外商业软件相当,在油气调控中心、浙江管网等开展全面应用,国产离线仿真软件替代完成率超过50%。开发在线仿真软件1.0,完成2.3万公里管道部署并稳定运行,基本摆脱对国外商业软件的依赖。首批研制的IN-PIPE1219UHD、1016UHD、1422EM等工业机型成功应用于近1000公里管道及长江盾构重点区段的自主检测,具备Φ159mm~1422mm全系列化检测装备规模研制能力。
Φ1422mm磁电复合内检测装备
传统优势技术不断升级。研发智慧管网解决方案,成果纳入《国家管网在役管道智能运维变革提升工程建设方案》。开发基于超声阵列管道补口粘接质量无损检测技术与装备,解决了行业内补口非破坏式检测难题。完成集团公司首座腐蚀监测站建设,形成管道雷电灾害监测和评估算法。建立新型原油关键物性预测模型,形成了新型降凝剂和功能型磁响应纳米改性剂配方。开发成品油管道油品关键指标在线监测一体化撬装装置,不断提升管输效益。
管道补口粘接质量无损检测装备
战略新兴技术不断壮大。研究建立掺氢比例3-30%、压力范围4-12MPa中高钢级天然气管道适应性评价技术,开发输氢站场泄漏监测系统,性能指标国内领先。成功试制X52直焊缝输氢专用钢管,研究构建二氧化碳输送核心技术体系并形成成套标准,具备为二氧化碳管道输送工程建设与运营技术提供全方位支撑能力。构建管输行业首个空地一体化甲烷精准测量成套技术体系,研发管网甲烷逸散排放定量管控技术,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
甲烷逸散检测现场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服务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科研成果转化不断加速。动态发布《研究总院科技成果手册》,与储运公司、徐州金桥、北京陕京汇园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加快成果推广应用与转化。铁锦线松山-葫芦岛段降低2℃进站,提出东临复线冬季降温5℃运行,铁锦线总降温10℃运行方案,确保管网所辖原油管道保持安全、高效、经济运行。承接508mm、323mm综合漏磁内检测器开发,销售盗油支管专项检测器8套,创收1100余万元。完成华中分控中心和中缅原油管道泄漏监测系统建设,实现1380余公里管道的实时泄漏监测。完成山东公司济宁作业区16处手动监测点智能化升级改造、曲阜作业区等23处应力应变监测点修复维护和西部管道公司等多家管网内外部企业管道杂散电流干扰评估工作。承担管输介质质量检测任务350项,管道防腐材料检测900余项,设备节能监测与评价350余台(套),服务范围和监测总量再创新高。
赴中俄东线站场开展检测技术服务
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揭榜集团公司“北斗规模化应用(一期)”项目,超额完成国资委、能源局考核指标,形成“内外检测产品”“短报文款智能阴保桩”等独有创新应用。开发形成“管道千问”大模型,内容涵盖企业情况、标准专利等关键知识10万余条,准确率达85%,有效提升知识共享能力。管道大数据技术在西三线等数千公里管道、霍尔果斯等数十座站场油库工业化示范应用,相关成果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
“北斗能源信使”正式发布
战略支撑效能不断强化。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管网公司对标评价体系,开展集团公司世界一流企业实现度评估,形成研究总院32项技术对标研究成果。成功构建国际标准影响力和中国智慧贡献度评估方法,有序推进油气能源战略通道安全运行国际标准5项,建立形成标准全生命周期评价管理机制并成功应用。《JPSE》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读者遍布全球92个国家,迈入所在学科全球范围优秀期刊行列。《油气储运》行业地位持续巩固,连续三年入选“BIBF精品期刊展”推荐期刊,连续四年入选《WJCI报告》,连续十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J. Pipeline Sci. Eng.参展第七届中国国际管道会议(CIPC),走向国际舞台
深化科技创新资源保障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科技人才资源不断汇聚。通过全球公开招聘、柔性引进等方式引进各类人才58人,1人入选国家级顶尖科技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天津市滨海新区杰出科技人才,4人被选聘为集团公司资深技术专家,36人被选聘为研究总院技术专家、技术带头人,“金字塔”式人才梯队加速形成。深入实施“科技新星培育项目”,联合培养硕博士8人。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集团公司资深专家工作室,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
校招新员工
创新平台资源不断完善。牵头完成集团公司天津综合试验基地建设需求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总院“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平台”+“10个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4个试验基地”的基础研发平台体系,管道流动保障、管网节能与低碳重点实验室成功获得集团公司第一批认定授牌。
“管道流动保障”和“管网节能与低碳” 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
协同创新资源不断丰富。为解决“天然气减阻增输技术”这一世界难题,组织开展集团公司首次科技“赛马”。借力天津市地方政府职能和天津大学等科研院校,与储运技术公司成立内检测技术研发和检测器制造工作组,与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举办新能源储运技术高端论坛3期,成功加入气相氢环境断裂韧性测试全球联合研究项目,联合DNV、SNAM等国际氢能管输研究机构,持续推进工业联合体JIP项目,协同创新“朋友圈”不断扩大。
研究总院新能源储运技术高端论坛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
研究总院
将始终牢记集团党组的殷殷嘱托
扛稳管网创新使命,把握立业初心
围绕集团公司科技发展战略和布局
进一步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把科技创新做精做专做深
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在集团公司
冲刺基本建成世界一流企业征程中
贡献总院智慧和力量
来源:国家管网研究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