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 | 佛教的理想是要求人人都出家么

旅行   2024-11-12 16:30   河北  

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第三、出家有许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许,要年满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不是肢体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不是逃避刑法、债累的等等。第四、出家受戒要得戒龄满十年的僧侣十人以上介绍、证明和会议通过,舍戒还俗则很容易,只须告知一个人便行。佛教徒本有四众,有出家男女二众,有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二众负住持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负护持佛法的责任,合成为双重的教团。所以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很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都是称赞在家学佛的。

佛教中为求得解脱而出家修行的人被称为僧侣,僧侣除了要严格遵守佛制定的戒律外,还要时时注重教理的研究和禅定的修习。与此同时,佛教僧侣对于在家佛教徒也有一定的义务。一般说来,即在德行上要为在家佛教徒树立模范;教导他们,劝善止恶;为他们讲说佛法;安慰病苦,必要时得参加社会灾难的救济;慈悲柔和,促进众生的福利。

对于在家佛教徒来说,归依三宝、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归依佛教以外的其它宗教与神庙,这是必要的条件其次是奉行五戒和持斋。持斋是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己的生活,即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和歌舞观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晦日)。遵守三归、五戒和持斋,对人努力行善,对自己清净身心,这就是佛教在家信徒修持的标准。

实际上有不及这个标准的,也有超过这个标准的。佛陀对在家信徒有许多世间法的教导,如对善生童子详细讲了父母子女之间、师弟之间、夫妇之间、朋友之间、主从之间、僧人与居士之间的关系如何善处的问题;对青年跋阇迦谈到方便具足(职业修养的完备),守护具足(节约,不浪费财物),善知识具足(交结善友),正命具足(正当的生活)四种安乐法;对当时的国王们讲到如何处理国内政治与睦邻问题。大乘经典则广说在家菩萨应当怎样修六度、四摄等等。


内容来源: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

道安故里 释姓祖源

衡水湖畔道安寺


冀州道安寺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冀(2022)0000024】 弥天大智越千年,岂忍丰碑逐逝川。 数亩荒原栽祗树,人间种福有良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