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地区常习惯地称出家的男子为“僧”,出家女子为“尼”。僧是“僧伽”的简称,它的意义就是“大众”。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团体,至少要有四个人以上才能组成僧伽。所以一个人不能称僧伽,只能称僧人,正如一个兵士不能称军,只能称军人一样。出家男女二众都在僧伽之内,都能称僧人。把“僧”和“尼”作为男女的区别,是错误的。至于“尼”字是从沙弥尼、比丘尼的字尾而来的,是汉族对出家女众的简称。
此外,汉族地区对出家人还有“和尚”与“法师”的称呼。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翻译出来的,意为“亲教师”。这个字到了西域被读成“乌阇”“鹘社”,到了汉地又读成“和尚”。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戒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词被用作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词义不合的。
“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称的。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更高的是“三藏法师”,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
在藏传佛教地区,对于僧人的称呼通常为“喇嘛”“活佛”。
喇嘛是藏语的音译,元代译为“尚师”,近代称为“上师”。它和“和尚”是一样的意思,也是一种尊称。但是这个词在习惯上也被滥用了,本来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为喇嘛的。正确的称呼,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或“呼毕勒罕”。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转世者”或“化身”。“活佛”乃是汉族地区的人对他们习俗的称呼,这可能与明朝皇帝封当时西藏地方掌政的噶举派法王为“西天大善自在佛”和清朝皇帝沿封达赖这一头衔多少有些关系。这种封号和称号在佛教教义上都是说不通的,其实蒙藏佛教中并没有“活佛”这个名词。又傣族佛教比丘被称为“佛爷”,这也是汉人习俗上错叫出来的,他们自己并没有这种称呼。
道安故里 释姓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