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富
在那个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年代,农家的日子虽然艰苦,但大家的心中却燃烧着希望的火焰。都说靠山吃山,我们的山里出产无穷无尽的财富,但凡生活中有需要,家里又没有现成的,那就进山里去。比如家里种的菜吃腻了,想换换口味,就上山,或采蘑菇,或摘蕨菜,或扯竹笋。如果房子漏雨了,一时又找不到瓦,那就上山去剥木皮——当然,木皮不是想剥就剥的,必须在队里的计划之内,而且要经队委会批准。这时,队长就会来查看,如果确实需要补漏,队长就会安排一次砍树行动,木皮自然就有了。
剥木皮是一项很有趣的技术活。最适合盖房的树皮是杉木树皮,首先,每一棵杉树都是笔挺笔挺的,剥下来的木皮也是最直、最规整的。其次,杉树的木皮是最容易分离的,剥皮既方便省力。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杉树皮厚度最均匀,皮质又密实,挡雨的效果最好。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刚砍倒的树才能剥皮,干树的皮是剥不下来的,只能用剥皮刀进行破坏性的刮削,木皮也就成不了皮,只能做引火材料了。
第一次剥木皮,是跟队长一起上的山。队长细心地教给了我剥木皮的要领,还亲自做了示范。学着队长的样,我用刀背在倒在地上的杉树绕木横向用力敲了一个圆周,又在一米处的地方敲了第二个圆周,然后用剥皮刀纵向划了一刀,再把楔子插进去,木皮就裂开了,露出里面黄色的树干,绕着树干用力撬动楔子,一张一米长的木皮就掉到了地上,非常圆满!如此这般反复进行,一棵杉树的皮就剥完了,平均能剥出七八张好木皮来。令我惊异的是,只是用刀背敲击了一圈,那木皮就像是被锯子锯了一样,听话地从敲击处自动地断开,原来智慧真的在民间!队长告诉我,刚剥下来的木皮,必须迅速放在平地上摊平,再压上分量足够大的石头,否则木皮就会弯曲。码成堆的木皮,要等上半个月,待木皮完全定型后才能用。
对于农家来说,木皮确实是宝物。它既可以用来盖房屋,遮挡风雨,可以用来做隔板,或者做成猪圈、狗舍、鸡鸭圈、兔子圈和储物间。当一片片木皮整齐地铺在屋顶上时,房子不再漏雨,小动物的屋变得温馨而坚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是最简便又实用的方法。而且,木皮还可以卖钱,贴补家用。每当有收购木皮的人来到村里,大家都会拿出自己精心剥好的木皮,换取那来之不易的收入。
剥木皮其实不是危险活,大人们往往会带孩子参观。孩子们在一旁也不闲着,他们会帮忙收集剥下来的木皮,或者在山林中玩耍。有时候,他们会发现一些新奇的小虫子或者美丽的野花,兴奋地跑来跑去,给劳动的现场增添了许多欢乐。大人们则一边剥木皮,一边聊天,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故事和笑声,仿佛也被刻在了木皮上,成为了那段岁月的珍贵回忆。
如今,时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上山砍杉树和剥木皮的回忆,却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是一个美好的年代,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生活的美好。
当天的日记——《快乐剥木皮》:
在时光的角落,开启一场与木皮的奇妙邂逅。
双手轻轻抚过木材的纹理,那是大自然书写的岁月诗篇。拿起工具,开始快乐地剥木皮,仿佛在揭开一个个神秘的封印。木皮缓缓剥离,发出细微的声响,似在诉说着森林的故事。每一片剥下的木皮,都带着树木曾经的记忆,有阳光的温暖抚摸,有雨露的轻柔滋润。快乐在指尖流淌,那是劳作带来的纯粹喜悦。看着木皮如画卷般展开,心中满是成就感。这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与自然对话的方式。剥木皮的过程,是发现美的旅程。在平凡的木材中,找到隐藏的艺术之美。让心灵在这个小小的举动中得到慰藉,忘却生活的喧嚣与纷扰。沉浸在快乐剥木皮的世界里,感受着自然的馈赠和生命的奇迹。用双手创造美好,让这份快乐如同木皮的纹理,永远留在心间。
剥木皮小唱
赵秀富词曲 林衣衣/赵秀富演唱
阳光洒在木头上,温暖了劳作时光。拿起我的木皮刀,为杉树木头脱外装。横着砸两圈,竖着划一行。楔子插进去,木皮咧嘴忙。木皮用处大,可当瓦盖房。剥木皮哟虽辛苦,苦中有乐心欢畅。不断地剥离过往,不断有故事生长。
阳光洒在木头上,温暖了劳作时光。拿起我的木皮刀,为杉树木头脱外装。横着砸两圈,竖着划一行。楔子插进去,木皮咧嘴忙。木皮用处大,可当瓦盖房。剥木皮哟虽辛苦,苦中有乐心欢畅。不断地剥离过往,不断有故事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