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观影乐
“好歌不断”公众号
一事一歌栏目
乡村观影乐
上世纪的乡村,男女老少最喜爱的文化活动是什么?你问十个人,至少会有九个人告诉你是看电影。
那个时候的乡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活动少,看电影就成了人们最看重的文化活动,平均起来一个月能看一次电影。每当大队部的高音喇叭传出“今晚有电影”的消息时,整个村子就好像被水煮到了100度,立刻沸腾起来。人们欢天喜地奔走相告,就像过年一样。
最先忙起来的是孩子们,他们从家里搬出小凳子,早早就去晒谷场抢占位置。大人们则忙着炒瓜子、黄豆、花生,供家人在看电影时享用。最忙的要数那几位爆米花师傅了,看电影时爆米花的需求特别大,端着玉米来做爆米花的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爆米花每一次出锅,都是一次高压气体的释放,会发出震耳的响声。听到爆米花的连续爆响,原本并不知情的人马上意识到:今晚有电影!
晒谷场位于村子的中心位置,也是大队部所在地,晒谷子、放电影、开社员大会都在这里举行。放映机还没支起来,银幕尚未挂起来,晒谷场上就早已是人山人海了。当放映机搬进场地时,人们欢呼雀跃——巴望已久的电影,马上就要放映了。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放电影是靠汽油发电机供电的。说来也怪,我原本是闻不惯汽油味的,但因汽油味与电影总是相伴相随,后来我竟然爱上了汽油味,还要特地跑到汽油发电机跟前去闻那味道,这大概算是一种“爱屋及乌”了吧。汽油发电机离电影放映机相距三十米左右,只要发电机一响,人们就会立刻安静下来,整个晒谷场瞬间鸦雀无声。
电影故事片放映之前,往往要先放新闻纪录片,比如《祖国新貌》之类的。那时没有其他的新闻信息传播途径,看新闻纪录片是村民们获取外界信息、增进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大家也很爱看。那时的电影放映设备很落后,一部故事片要分成好几个片子,前一个片子放完不能直接放映后一个片子,中间需要换片,而且需要好几分钟才能换好。人们就把换片当成中场休息,大家平静地坐在坐位上,一边等待,一边悠闲地吃着瓜子黄豆爆米花。有时一天会有几个大队同时放映,先A大队、后B大队、再后是C大队,这时换片的时间就没谱了,B大队一定要等到A大队放完,且把片子送来后才能接着看。有时等换片要等半个多小时,但等待的人们也没有丝毫的怨言。如果放映时下起雨来了,带了伞的人不是为自己撑开雨伞,而是把伞撑到放映机上方,宁愿自己被雨淋湿也要让电影放映得到保证。有的人因为知道放电影的信息比较晚,来到场地时,正面已没有了位置,那么他们就会走到银幕的背面去看,反着看虽然认银幕上的文字有些难,但他们依然是乐呵呵地坚持看到底。人们对电影是如此地热爱,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感动。
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每当电影放完,孩子们就会模仿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来做游戏。比如看完《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孩子们会分成两拔人,一拔扮演八路军,一拔扮演日本鬼子,表演鬼子进村遭到八路军痛击的段子。只是往往会遇到一个难题——都不愿意扮演鬼子和坏蛋。推来推去,最后只能通过“锤子、剪刀、布”或抽签的方式来解决。
乡村露天看电影,曾经就是如此的美好!
推荐歌曲:《乡村观影乐》。
乡村观影乐(精简版)
赵秀富词曲 伊武演唱
早早地吃晚饭,就往晒谷场涌。银幕刚刚挂上,围坐就密不透风。占不到正面反面看,只是字有点不好认。一听汽油机声响,全场顿时鸦雀无声。看完电影后,模仿电影中人。都不愿意当坏蛋,只好抽签来决定。男女老少都像过节,睡觉也做同样的梦。
早早地吃晚饭,就往晒谷场涌。银幕刚刚挂上,围坐就密不透风。占不到正面反面看,只是字有点不好认。一听汽油机声响,全场顿时鸦雀无声。看完电影后,模仿电影中人。都不愿意当坏蛋,只好抽签来决定。男女老少都像过节,睡觉也做同样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