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唐朝的社会好,司马光连用了四个词组: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和商旅野宿。其中“路不拾遗”的原义,是指人们看见道路上的失物而不会据为己有。引伸意是形容社会风气好,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高尚。 唐朝虽好,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太过久远。有没有现代路不拾遗的社会?有!半个世纪前,我就亲身经历过和谐安定、风清气正的社会。
新中国建国之初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虽然缺少,但人们的思想境界高,社会风气好。人们不用担心自己的财物会轻易丢失或被他人侵占。这种安全感使得大家在生活中更加放松和自信,没有因担心财物安全而产生的焦虑和压力。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高,能够达到放心托付的程度。
比较常见的是奶婴儿的事:妇女们带着中饭去比较远的地方干农活,如果同时有两三位妇女的家里有婴儿,那么大家就推举奶水比较足的那位中午回家为婴儿喂奶,她不仅要喂饱自己的婴儿,还要喂饱别人的婴儿。
有一回,村里有一对夫妇嫁到远方的大女儿生了大病,传信来想请父母去照料,可这对夫妇还有三个十岁以下正在上小学的孩子。为了让这对夫妇放心去照料大女儿,我的母亲就把这三个孩子接到了我们家跟我们一起生活。众邻居都来帮忙,有的帮着喂养他们家的猪,有的帮着打理他们家的菜地,有的帮着修理他们家漏雨的瓦片……一干就是两个多月,直到这对夫妇从大女儿家回来。
柿子摘下来后,需要露天摊放,经历夜晚的霜打,才能彻底去掉涩味。立冬后,家家户户都把柿子摊在外面,从来没有发生柿子丢失的事情。丢帽子、手帕、斗笠、柴刀鞘之类的物品,发生概率较大,谁也不会捡为己有。为了让失主能够尽快找到自己丢失的物品,生产队在大枫树下设置了一个拾物箱,只要有人捡到,都会放进拾物箱里。有一回,一名下乡来我们队检查工作的干部丢了钱包,队长告诉他看看枫树下的拾物箱里有没有。干部到那里一看,还真找到了,他打开钱包,四十多块钱分文不少!要知道,那可是他一个月的工资啊!他想感谢为他捡到钱包的人,可那时不像现在到处都有监控器,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是谁把钱包放进了拾物箱,干部心中感激又感慨。路不拾遗,大唐盛世也不过如此吧?有散文诗《路不拾遗,道德之光》为证:
在岁月的长河中徘徊,我遇见一种美丽,叫路不拾遗。那是一条宁静的街道,阳光洒下,温暖着每一寸土地。风儿轻轻吹过,却未曾吹动那遗落的钱包。行人匆匆,目光清澈而坚定,心中有一把道德的标尺。路不拾遗,是一种坚守,在繁华与喧嚣中,守护心灵的净土。不为私利所动,不被欲望俘虏,只为那一份纯粹的善良。它如同一朵盛开的花朵,绽放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散发着芬芳,传递着希望,让人们相信人性的美好。路不拾遗,是一首无声的歌,奏响在人们的心中。音符里跳动着诚信与正直,旋律中流淌着关爱与尊重。让我们携手前行,在这漫长的人生路上,播下路不拾遗的种子。让道德之花永远绽放,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赵秀富词曲 刘朵朵/赵秀富唱
捡起那遗落物品,等待失主认领。善良的道德之花,开遍城市乡村。无论大人小孩,都重诚实品行。路不拾遗的故事,是最美的风景。行进在爱照亮的路上,我们携手同行,携手同行。
捡起那遗落物品,等待失主认领。善良的道德之花,开遍城市乡村。无论大人小孩,都重诚实品行。路不拾遗的故事,是最美的风景。行进在爱照亮的路上,我们携手同行,携手同行。
捡起那遗落物品,等待失主认领。善良的道德之花,开遍城市乡村。无论大人小孩,都重诚实品行。路不拾遗的故事,是最美的风景。行进在爱照亮的路上,我们携手同行,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