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宜昌这样做!

政务   2024-12-13 20:42   湖北  





12月13日,宜昌市202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农产品“三品一标”工作新闻通气会在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大楼召开,现场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农产品质量安全
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和社会稳定大局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重要标志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宜昌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指示批示和论述,用最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始终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不断强化产地环境、投入品监管、农产品生产、产品质量追溯等关键环节管控,坚决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不断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未出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和小布来看具体情况

👇


强化监测监督,确保合格安全


➤ 例行监测持续加固


实现监测范围全覆盖、监测品种全覆盖,纠正过去抽样仅面向企业、合作社的现象,向所有建档立卡主体、农户延伸。2024年全市共完成定量检测7073批次,常规药物快速检测99116批次,市级例行监测合格率99.9%。


➤ 专项监测持续加力


旗帜鲜明地树立“检出问题是成绩、消除隐患是政绩”的理念,紧盯主导产业、风险隐患和重点区域,加大专项监测频次,今年对“三棵菜”(豇豆、芹菜、韭菜)、“六条鱼”(鲫鱼、鳊鱼、大口黑鲈、乌鳢、黄鳝、牛蛙)开展专项监测167批次,对发现的风险隐患持续追踪监测、排查问题、督促整改。


➤ 监督抽查持续加强


坚持检打联动,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力度,今年共开展监督抽查1415批次,依法依规查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5起,营造自觉守法、按标生产的良好氛围。

聚焦专项整治,深化源头治理


➤ 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


制定《2024年宜昌市春季农资打假交叉检查行动方案》,成立5个检查组,检查覆盖9个县市区+城区,检查农资企业和门店212家,发现问题线索83条,现场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46份。


➤ 开展直供学校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监管


建立直供学校农产品主体名录8家,通过定量监测、巡查检查、用药宣传、信用监管等措施加大监管力度。


➤ 开展豇豆农药残留攻坚治理行动


组建工作专班,制定落实措施,加强宣传引导,开展巡查检查,构建网格化监管,推进攻坚治理行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攻坚治理期间市级出动执法人员160余人次,检查农药经营门店及生产主体211家,发现问题线索42条,下达整改通知12份,抽检农药96批次,办理农药案件10件。今年,豇豆例行监测合格率全省市州第一。


➤ 开展水产养殖重点品种药物残留治理


采取建档立卡、定期巡查、抽检把关等措施严格监管,加强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和科学用药指导,合理控制适宜养殖密度,加快推广绿色现代养殖。目前全市6大重点品种养殖场(户)数量809家,垂钓养殖主体137家已完成建档立卡,市级水产品风险监测99批次、监督抽检25批次。



加强部门协作,凝聚监管合力


坚持把协同监管作为抓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行“三联三双促双管”(三联:联合行文、联席会议、联合执法;三双:“双随机、一公开”、产品质量双抽检、准出准入双衔接;双管:农业农村部门、市场监管部门)。


➤ 坚持部门协作会商


与市场监管部门构建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合作机制,联合印发《深入实施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开具和查验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的通告》等系列文件,推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定期组织市场监管、农业、公安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研判监管形势,制定落实措施。


➤ 开展联合检查执法


围绕食品安全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单位、重点品种,强化食安、农安、公安“三安”联动,依法严惩食用农产品生产销售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 及时通报信息共享


与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通报合格证“亮证”行动开展情况、食用农产品监管及监测进展情况,共同推动准出准入在高水平上运行。

健全监管机制,实现共治共享


➤ 健全网格化监管机制


通过制定方案、宣传发动、培训指导和巡查督导等措施,持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着力解决基层监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全市83个乡镇(街道)共有农安监管站85个,乡镇监管员237人、村级协管员1182人,全年开展巡查4524次。


➤ 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


印发《关于达标合格农产品“亮证”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合格证开具系统培训。2024年,全市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41295张,带证销售农产品7.53万吨。


➤ 强化追溯和信用体系建设


推广应用国家、省级、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共注册农业企业(合作社)3671家,纳入监管的农户883家。开展追溯平台使用培训8次。印发《宜昌市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等级分类监管办法(试行)》,对全市2903家生产经营主体进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


➤ 提升宣传实效


深化“你选我检”服务品牌创建,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零距离体验检验检测过程,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常态化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安全用药、标准化种植等宣传,营造大众知晓、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目前五峰、宜都、夷陵已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称号,枝江、当阳、夷陵、远安、秭归5地获得“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称号。


坚持标准先行,注重品牌引领


➤ 强化投入品管控,推进绿色化生产


深入实施“种药肥革命”行动。在“新种”上,大力示范展示、推广新品种,全市主导产业优良品种覆盖率逐年提高。在“老肥”上,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在果园、茶园全面推行种植绿肥,化肥使用量每年均保持降低态势。在“绿药”上,大力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工程,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覆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 落实生产者责任,推进标准化生产


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进农村、进企业、进主体,发挥主体引领作用,率先在合作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推行生产记录台账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


➤ 加大培育力度,推进品牌化生产


优化认证主体和产品结构,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稳步扩大宜昌市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截至目前,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368个,其中绿色食品315个、有机农产品1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40个;收录农耕农品、名特优新农产品1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位居全省市州第一。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面积61.58万亩。

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既是产出来的
也是管出来的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继续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发展,以实际行动推动宜昌质量强市建设,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


➤ 一是抓科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域科技创新工作,将产品带证上市与生产主体管理、种养过程管控、农兽药残留检测、问题产品溯源等有机融合,建立健全农产品企业及产品的监管平台,实现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机衔接,有效保障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抓品牌,强化品牌培育,将品牌打造作为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任务,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有力夯实农业品牌基础。


三是抓监管,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违法严惩,督促种植养殖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从单纯的政府管理,走向更加坚实牢固的社会共治。


➤ 四是抓质量,以提升农产品品质为目标,推动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按标生产,推动农产品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让消费者吃到安全放心、营养健康的农产品。




大家关心的问题还有哪些

看看现场解答


中国网记者提问


围绕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宜昌市级农业检测部门是如何履职的,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答: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其中,检验检测就是“管出来”的一项重要手段。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主要发挥风险预警作用,通过抽样、检测、分析等技术手段,及时发现“不合格”农产品,将其挡在上市之前,把牢入口的第一道关口。


1.科学谋划,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针对农产品季节性特点和监管实际,确定季度、月度抽检重点,确保抽检时间安排合理、抽检地点覆盖均匀、抽检样品品种全面,风险监测实现了“四个全覆盖”。


●一是地域全覆盖,我们的监测范围覆盖了全市所有县市区(含城区和高新区);


二是主要品种全覆盖,柑橘、茶叶、蔬菜、水产品等都在监测范围之内;


三是生产经营主体类别全覆盖,抽检对象包含中大型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


四是重要节假日全覆盖,在五一、中秋、国庆、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前开展抽检,确保节假日消费安全。


近年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年均监测数量达到1300批次以上。今年已抽检农产品1351批次。


2.聚焦重点,深入实施重点品种专项监测。今年以来,持续开展豇豆、水产品攻坚治理专项整治行动。抽检“三棵菜”(豇豆、韭菜、芹菜)、“六条鱼”(鲫鱼、鳊鱼、大口黑鲈、乌鳢、黄鳝、牛蛙)样品102批次。开展道地食材基地农产品专项抽检,抽检道地食材基地样品43批次,助力打造宜昌美食“国际范”。开展直供学校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监测,保障校园餐农产品质量安全。


3.检打联动,及时处置不合格农产品。对检测出的不合格农产品,第一时间上报,进行溯源查处。近年来,共检出不合格农产品11批次,通过检打联动机制,有效阻止了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


4.培训宣传,营造社会共治的氛围。在开展风险监测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今年在枝江、五峰、夷陵区等地开展重点品种常检出易超标农药快速检测技术培训,共培训200多人次,帮助基层农安监管部门和企业质量控制部门提高农产品检测能力。同时,加强《禁限用农药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提高生产经营者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组建的新农人“你选我检”服务队,荣获宜昌市“工人先锋号”称号。


下一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将持续发挥检验检测技术优势,坚持“守底线”“拉高线”同步推,“保安全”“提品质”一起抓,聚焦风险隐患,不断提高检验检测工作的科学性、靶向性,以实际行动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峡日报记者提问


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能吃吗?怎么清除蔬菜瓜果上的农药残留?


答: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农药的残留量、毒性和食用的量。我国制定了农药残留标准,《GB 2763-20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了564种农药在376种食品中10092项最大残留限量,残留量低于标准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而超标农产品则存在安全风险,不应食用。


对于清除蔬菜瓜果上残留农药,便于家庭操作的简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流水冲洗加浸泡法:水洗是清除蔬菜、水果上其他污染物和去除残留农药的基础方法,主要用于叶类蔬菜,如菠菜、韭菜、生菜、小白菜等。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15分钟后再用流水冲洗两三遍。果蔬清洗剂可增加农药的溶出,冲洗时可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剂。


二是碱水浸泡法:首先用流水清洗除去表面污物。在水里加入一些食用碱(一般500毫升水中加入5克到10克食用碱),然后将蔬菜放进去,浸泡五到十分钟,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这样可有效去除残留在表面的有机磷类杀虫剂。此方法可运用于各种蔬菜瓜果。


三是加热法:芹菜、圆白菜、青椒、豆角等一般使用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此类杀虫剂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分解速度,因此,可以将清洗后的蔬菜放在沸水中焯2~5分钟后立即捞出,然后用清水洗1~2遍后,即可置于锅中烹饪。


四是去皮法:蔬菜瓜果表皮农药量相对较多,所以去皮是一种较好的去除残留农药的方法。可用于黄瓜、胡萝卜、冬瓜、南瓜、西葫芦、茄子、萝卜等。



湖北日报记者提问


“三品一标”农产品是农业农村部门推动、有一定社会认可度的安全优质农产品。请问宜昌市“三品一标”农产品现状如何?与普通农产品相比,“三品一标”农产品安全优质体现在哪些地方呢?作为消费者,应该怎样辨别“三品一标”农产品呢?


答:农产品“三品一标”是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达标合格农产品的统称,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截至目前,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368个,其中绿色食品315个、有机农产品1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40个。宜昌蜜桔、秭归脐橙、清江椪柑是宜昌市柑橘产业的三大地标产品,秭归脐橙升级成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宜昌蜜桔、宜都宜红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产品名录。


与普通农产品相比,“三品一标”农产品有以下特点:


一是认证程序严格。“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一般都要经过“主体申报-县级受理-市级现场检查-产地环境和产品检测-省级初审-部级审查颁证”等流程,层层都会审核把关,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如绿色食品申请到颁证大概是1年时间,有机农产品认证则需要3年的转换期。


二是生产过程规范。“三品一标”农产品都是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生产的,特别是在农药使用方面有着严格的限制,如部分普通农产品允许使用的农药在绿色食品生产上是禁止使用,有机农产品则是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等合成物质的。


三是产品标准严苛。以绿色食品茶叶为例,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残留限值为0.01mg/kg,比普通茶叶国家标准(20mg/kg)严2000倍。


四是证后监管到位。“三品一标”农产品不是认证后就万事大吉、一劳永逸了,各级主管部门会通过企业年检、产品抽检、跟踪检查、风险预警等手段来进行证后监管,一旦发现有不合格的产品,企业将会被取消标志使用权,情节严重的甚至会追究责任。


关于如何辨别“三品一标”农产品方面:一般而言,“三品一标”都有官方统一的认证标志。因此消费者在市场选购“三品一标”农产品时,应注意产品包装上有无相应认证标志,并且可以根据包装上的防伪标签或者产品编码,登录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政务服务平台网站等进行真伪查询。



荆楚网记者提问


常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有哪些?农业执法监管部门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近年来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违法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在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等有毒有害物质,销售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合物的农产品,以及销售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及其产品;

二是销售农药、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销售含有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农产品;

三是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者个人未按照规定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

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近年来,通过持续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全方位宣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大农产品监督抽检力度、检打联动强化执法办案等系列措施全方位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今年先后开展农安法宣贯5场次,出动执法人员2100余人次,检查农资门店1532家次,对农、畜、水产品开展监督抽样482批次,查办农资案件20余起。

农产品方面,以柑橘、茶叶、蔬菜等名优特农产品为重点对象,组织开展了春季农资打假、秋季“绿剑护粮安”等专项执法行动,抽检农产品270批次,合格率达100%。

在畜禽产品方面,紧盯畜禽起运、运输、到达等关键环节,压实畜禽运输、饲养屠宰和执法监管主体责任,形成从养殖到餐桌全链条管理,今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双报告”检疫机制试点,“双报告”生猪运输车辆242台次,上传生猪数据2.52万头,报告完成率达100%。

在水产品方面,重点关注水产养殖用药是否合法合规,开展了水产养殖重点品种药物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和“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今年抽样水产品70余批次,合格率达100%。

下一步,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将持续强化农安法宣贯,进一步加大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楚天都市报记者提问


农药在防治病虫害、确保作物稳定高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当使用或滥用农药导致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威胁人体健康。能否介绍一下,宜昌市是如何平衡农作物产量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的?


答:在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中,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是化学防治,但是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带来了有害生物抗药性增强、病虫害爆发概率增加等问题,而且过度、过量使用等不合理用药行为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在这种情况下,多年来宜昌市扎实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通过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综合技术,实现控害减药增效降残,获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以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蔬菜豇豆为例,这种作物花果同期,采摘间隔短,易受病虫危害,农药残留问题较为突出,宜昌采取源头控制、健身栽培、治前控后、科学用药的防控策略。

一是源头控制。抓住播种前关键时期,采取高温闷棚消毒、药剂拌种、生物菌剂土壤处理、覆盖银灰地膜等措施,重点控制蓟马、土传病害等,从源头上压低病虫源基数。

二是健体栽培。优选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与非豆科作物轮作,及时清理残株、败叶、杂草。深沟高垄、合理密植、施足基肥、多使用腐熟有机肥、清沟排水,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

三是治前控后。以豇豆蓟马、豇豆荚螟、豇豆锈病、根腐病等病虫害为重点,在病虫发生初期,采取杀虫灯诱杀、粘虫板诱杀、昆虫信息素诱杀或迷向、防虫网阻隔害虫等理化诱控技术,适时投放大草蛉、七星瓢虫等天敌昆虫,减少田间害虫基数,使用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金龟子绿僵菌、苦参碱等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防控,减轻中后期防治压力和化学农药使用强度。

四是科学用药。抓住害虫低龄幼虫期或病害初发期,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做到对症适时适量施药。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品种交替使用,加入氨基寡糖素、超敏蛋白等免疫诱抗剂以及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提高保花保果、抗病性作用。禁止使用克百威、三唑磷等禁限用农药,严格控制采收期用药,采收期优先使用微生物农药,不可使用安全间隔期超过3天的农药。

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以来,全市豇豆种植水平显著提升,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2023年以来全市豇豆农残抽检综合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来源丨宜昌发布

记者丨李好             通讯员丨李传雯

编辑丨帆儿             编审丨龙怡洲

转载须注明来源 

宜昌发布
宜昌市人民政府官方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