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打好地灾防治组合拳 筑牢公路沿线安全防线”宜昌市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闻通气会在宜昌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召开,现场通报宜昌市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介绍宜昌市在应对地质灾害、保护公路安全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全市公路沿线
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成效显著
宜昌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从2023年起,高位启动了全市公路沿线地灾防治三年行动,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细化了年度行动计划目标任务。
➤2023年底
全面完成全市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排查工作,制定防治计划,完成低风险隐患整治,全面启动重大风险隐患整治;
➤2024年底
全面完成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全面推进重大风险隐患、国道和10类重点路段风险隐患整治;
➤2025年底
全面消除全市公路沿线低风险地质灾害隐患,积极推进一般风险和较大风险隐患整治,全面有效防治重大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形成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公路沿线地灾防治组合拳”。
➤截至目前
完成全市普通公路地灾隐患排查3.8万公里,明确地灾风险隐患点4699处。
按技术等级划分:一级隐患点4处、二级隐患点271处、三级隐患点2294处、四级隐患点2130处;
按公路行政等级分:国省干线2021处、农村公路2678处。
根据各个隐患点情况,宜昌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按安全管控(监测预警)、清危除险、工程治理三类进行处置,其中安全管控监测预警1834处、清危除险1668处、工程治理1197处。
全市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具体措施
01
高位推动,强化责任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政府专门印发《宜昌市公路沿线地灾防治三年行动方案》,成立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的宜昌市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交通运输局,自规、水利、农业等15家成员单位通力协作,把任务与责任逐一细化分解,定期研究、会商、部署、督办,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合力,夯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和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全面排查整治全市普通公路沿线地灾害风险隐患,健全完善全市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市交通公路部门作为具体牵头责任部门,一是加强调度通报。坚持定期研判、调度通报、督查督导等机制,自23年启动三年行动以来,召开推进会议6次,开展分析研判22次,推进各项工作部署有力、有序开展。二是加强督导检查。成立工作督导小组,对11个县市区开展全覆盖督导检查。共开展实地督导检查30次,全力推动各项制度措施落地落实。三是强化提醒督办督促。建立督办单、交办单、提示函“两单一函”工作制度,共下发工作提示函33件,督促区县、部门落实属地责任、行业领域牵头部门职责,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02
专业排查,会商研判
市交通公路部门积极争取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通过公开招标,遴选专业机构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对全市普通公路进行统一专业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投入工作调查组33个、地质专家102余名,专业调查检测设备66台套,覆盖全市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3.8万公里,根据调查情况,分县市区每周组织会商研判,形成初步调查结论。
在一年的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市、县两级常态化与气象、自规、水利、应急等多部门进行沟通研判,建立了“周研判、月总结、季通报”的工作机制。对排查出的地灾风险隐患点类别,风险等级、防治措施等进行初判,并组织开展先期处置。市公路中心组织对调查成果专家评审,最终确认调查结果,摸清了底数。
03
多方筹资,强力整治
宜昌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积极筹措资金,用于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是积极争取部、省交通行业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投资。经积极争取,全市6条国道共1296公里全部纳入交通部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计划补助范畴,目前已下达计划10个,共698公里,争取部补助资金3.6亿元,已完成541公里,另有3个项目已完成设计并报省审核,预计还可争取部补助资金3000万元;二是地方自筹,截至目前各县市区政府共自筹4000万元用于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三是积极探索EPC等多种建设模式,多渠道筹资解决资金瓶颈制约,有效缓解地方资金不足的压力,更好的保障公路沿线防治工作目标的完成,加快推动公路地灾工程治理;四是发挥行业部门优势。水利、自规等部门争取补助资金1亿元,用于公路地灾整治。
04
科技防治,提升质效
为了增强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宜昌市公路建设养护中心依托大数据和智能化手段,建成《宜昌市交通防灾抗灾信息化平台系统》,力争为每处隐患点设置专属的信息数据库,实现基础信息的线上实时查阅,争取先进科技技术,开展地灾风险隐患点的24小时实时监测。在公路沿线4699处,共布设了198个导航卫星系统监测站点、301个裂缝针、500个雨量计。利用传感器等高科技设备实时监控地质灾害点险情发展变化,做到提前预警、精准处置。G348武大线K385+925(天柱山隧道洞口处)、G348武大线K449+210(茶园坡隧道洞口处)主要采用雷视一体机监测基岩位移、裂缝计、地下水位监测点、降雨量计、InSA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等设备监测边坡区域及整体变形情况,该项目设计方案已完成,已纳入交通部边坡试点监测示范项目。
05
抓好培训,强化宣传
一是为了提升各级公路养护人员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开展公路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培训5次、应急演练3次、技能比武(无人机地质灾害勘探)2次,培训参加人员共达千余人次,通过组织活动更好地提高了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二是制作宣传小视频,共72期,通过公众号、视频宣传号、发送宣传单等形式发布地灾防治知识,广泛普及宣传地灾知识,提高社会群众防灾抗灾意识;三是通过发放防灾宣传挂图、影像资料,设置公示警示牌、手机短信、导航播报等形式,让社会群众及过往车辆及时了解掌握公路沿线存在的安全隐患位置和规模,提醒行车安全。
下一步,宜昌交通公路部门将持续压实责任、强化措施、加大投入、彻底清危。
(一)进一步强化责任
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根治地灾,筑牢夯实出行安全防护墙,市县两级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好工作落实。进一步强化部门协作分工,联合防治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切实推进防治项目实施。
(二)加快推动公路地灾工程治理
依托“一点一策”台账制定详细防治工作作战图,科学调度,加强需工程治理隐患点设计及工程实施。市级组织专家服务团队进行技术帮扶,制作地灾防治常用技术手册开展宣教,对地灾防治施工过程将工作任务分解,督促各地,倒排工期、控制节点,实行“挂图作战”确保2025年前全面完成三年行动工程治理目标任务。
(三)强化日常巡查及监测管控
持续加强监测管控,进一步完善日常地质巡查制度,强化巡查及预警管控措施,督办落实,加强地灾点风险隐患定期研判,做好预警、预判和防控。
(四)积极推动地灾新技术应用
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方法,如 InSAR、无人机巡查、激光雷达、导航卫星系统监测站点 及土体深部的应力应变监测等监测技术,通过先进科技手段集成,形成空、天、地结合的一体化监测分析技术体系,实现对公路地质灾害的实时、动态监测和预警,并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如构建数字勘察平台、边坡治理三维设计工具、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等,提高治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五)加强长效机制建设
在地灾整治全面完成后,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由“应急状态转入常态管理”,形成政府主抓和多部门分工协作的联合防治体系,形成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长效机制。
大家关心的问题还有哪些
看看现场解答
☟
中新社记者提问
为什么要重视公路沿线地灾治理?
中国网记者提问
汛期强降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那么在汛期,对公路沿线地质灾害是否有针对性的措施,具体会做哪些工作?
国际商报记者提问
公路地灾治理完成后如何进行后续维护?
湖北日报记者提问
从地质专业的角度讲,宜昌市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的难点有哪些?
三峡日报记者提问
从地质专业的角度讲,未来几年宜昌市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什么好的建议?
来源丨宜昌发布
记者丨张帆 通讯员丨龚垠铭、赵青松
编辑丨郑郑 编审丨龙怡洲
转载须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