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 | 世界第一张传真照片诞生

科技   2024-11-08 19:06   北京  
每一年我们都会经历相同的一天
但就在这简单的一天里
却曾经发生过许多不同寻常的事
甚至是改变人类命运的事

1907年11月8日

世界第一张传真照片诞生

这张55×75厘米的照片

为人类通信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07年11月8日,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照片,经海底电缆,从巴黎传真到伦敦,耗时约12分钟



传真出乎意料地“诞生”了

传真机技术最早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可以说比电话诞生的时间还早一些。1841年,英格兰人亚历山大·贝恩(1810-1877,英国钟表匠、发明家)研究制作用电控制的钟摆结构。

在研制过程中,他阴差阳错地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个时钟系统中每一个钟的钟摆在任何瞬间都在同一个相对的位置上。于是他利用电刷作振动子,把要发送的图像转换成电信号,然后再将得到的电信号经通信线路传送给对方;在接收端,用电刷做成的振动子在一张放在铜板上的电化学纸上作记录,使发送过来的图形得到恢复。

19世纪40年代照片远程线传真技术原理演示

1843年,他取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当时人们把贝恩发明的这种技术称为“传真技术”。但此时的传真技术的工作方式与摩尔斯电码相同,因此发明家塞缪尔·摩尔斯对贝恩提起了诉讼,其结果就是贝恩的传真机方案在市场上最终流产。

1907年11月8日,“照片传真之父”爱德华·贝兰(1886-1963,法国发明家,传真机的发明者)历经三年成功研制了相片传真机,宣告了传真电报的诞生。

1925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贝尔研究所研制出高质量的相片传真机。1926年,正式开放了横贯美国大陆的有线相片传真业务,同年还与英国开放了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相片传真业务。此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国相继都开放了相片传真业务,从此相片传真被广泛用于新闻通讯社传送新闻照片,随后扩展到军事、公安、医疗等部门,用来传送军事照片、地图、罪犯照片、指纹、X光照片等。



传真机在中国

“传真”这一概念早在清末就被介绍到中国。清同治五年(1866)斌椿、张德彝第一次介绍其基本概念。到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月十一日,《知新报》上就刊有《显字新机》通讯一篇,讲述奥地利人发明“电气传字”的机器,这是目前所见国内报刊上最早出现的介绍传真技术的文字。

早期中国人对其命名可谓五花八门:“电传笔迹”“印字电报”“电传照相”“电传像”“电传形象”“电传图像”“电气传影”“电送照相”“电传邮片”“锐电像术”等表象表述性词汇,后来随着人们对传真技术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发现其收报操作流程类似摄影,以正片收录,经冲洗显影、定影、烘干后投送,于是逐渐用“传真电报”“摄影电报”“真迹电报”等能体现其工作原理和使用功能属性的词汇。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上述名称是混用的,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才逐步淘汰早期的各种称谓,固定为“传真电报”“真迹电报”等称谓。“真迹电报”一词更是使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后来统一固定为“传真”。

“真迹电报”在国内正式商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晚期的上海。1926年4月,夏炎(字沧一,湖南长沙人,生卒年不可考,是民国时期的电信专家,也是传真技术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利用北洋政府交通部电报专员身份,从法国引进柏兰式传真机。1927年7月,夏炎的传真电报公司营业,标志传真技术在中国正式商用。

1929年,上海开办至南京的真迹传真电报业务的传真机(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

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真业务走进一个新时代。1957年10月,真迹传真电报在上海兴办,业务发展较快。1958年9月,上海电报局自制成功我国最早的国产360转传真电报机。

1960年,天津国营第754厂的技术专家还组建了中文传真机研制小组,十多名科研人员铆足了劲,仅仅用了8个月时间,就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中文传真机。当时打印出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共产党万岁!”

1976年至1979年,我国先后开办了北京至广州、南宁、昆明、兰州、乌鲁木齐、武汉、南昌、重庆、福州等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参考消息》3种报纸的传真业务。1980年后,又陆续开办北京至南京、杭州、长沙、贵阳、西安的报纸传真业务,并增加了《工人日报》等5种报纸。从此祖国各地可与北京同步看到当天的主要报纸。

1974年8月,在北京至成都之间利用60路报纸传真机进行远程传送《人民日报》成功(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



传真机的工作原理

传真通信能够完全按照原样,把文件、图纸、表格,通过电信号发送到远方去,在对方那儿再还原成一模一样的复制件,分毫不差。

要实现传真通信,必须有一种具备“眼睛”和“手”的机器。传真发送机具备“眼睛”的作用,它依靠一种叫“光电倍增管”的光电器件,能够识别图画上各部分颜色的深浅,并把它们转换成不同强度的电信号,即用电信号来“描述”图画里的黑色、白色,或灰色。

这些信号经过传真机内的一些电子电路进行整形、放大、调制、编码以后,就可以通过市内电话或长途电话的线路,传送到远方去了。

传真接收机具有复制图画的“巧手”,它接收到由线路送来的电信号,立刻进行放大、解调、限幅、鉴频等处理,把电信号转换成传真图画信号,然后控制记录器件,在纸上一行一行地涂出不同的颜色,复制出原来的图画文字。

在传真的发送和接收过程中,发送机和接收机必须“步调一致”。

发送机对图像自左至右、自上而下,一行一行地扫描“分解”,与接收机在记录纸上的记录顺序同步,扫描速度相同。否则,接收端复制出来的图片就会出现歪斜,甚至乱七八糟,难以辨认。

现代的传真技术已经发展到“智能化”的阶段,传真不仅具有静止的图像通信功能,而且具有图像处理、数据处理、自动接收、办公自动化等新的功能,适应各种自动化领域,满足迅速处理庞大信息的需要。

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真机这样的“老前辈”或许会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就目前来说,它离退休显然还有一段距离。

参考资料:

1.科普中国.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

2.“中国电信博物馆”公众号.趣说通信发展史:传真机的诞生比你想象的早得多
3.“中国电信博物馆”公众号.趣说通信发展史:上世纪中国记者的“神器”
4.“陕西科普”公众号.传真机这种“老古董”为啥还没有被淘汰?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记者:陈丽君

北京科协
——根植首都地区的创新文化价值观察和科学叙事。致力于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