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重庆中小学校园周边交通组织优化的对策和建议

汽车   2025-02-12 06:02   北京  

在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上,重庆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聚焦群众出行需求,积极应对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不断攀升的情况,但受部门职责不清、专项资金短缺和停车供需矛盾等问题影响,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仍存在隐患,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因校车减少导致学校周边及相邻路网车流量陡增,交通安全问题突出。本文结合重庆市学校周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工作实际,分析当前学校周边交通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优化中小学校园周边交通组织提出改善对策和建议。

一、交通总体现状及主要做法

重庆是一座“山城+江城”、组团分布、桥隧相连、弯多路窄的8D超大城市,城市道路里程达6602.5公里,跨长江、嘉陵江桥梁有37座,穿中梁山、铜锣山特长隧道有22条,如图1所示。

截至2024年12月,重庆市中心城区机动车保有量达276.82万辆,占全市机动车总量的28.97%,其中,渝北、沙坪坝、九龙坡、巴南和南岸机动车保有量均超过30万辆,机动化出行总量达到1081万人次,个体机动化出行占比35.5%。目前,重庆全市共有中小幼学校8539所,其中,幼儿园4733所、小学2687所、中学1119所,在校学生约506万人。重庆市建城区校园周边交通运行状况均呈现出工作日早晚高峰时段车辆集中聚散的显著特征。重庆交巡警总队按照“主动靠前、部门联动、示范引领、督导推广”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学校安全提升工作的三年目标,即一年内全面建立治理台账,推动五类必设设施设置率达到100%;两年内全面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示范学校建设率达到60%以上;三年内推动“5+4+2+N”全面落实,所有设施应设必设、可设尽设,并推出重庆学校治理的标准化规范。围绕该目标的主要做法有:

(一)高位部署整体把控。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由三位副市长牵头成立校园周边安全治理领导小组,其中,常务副市长牵头学校安全提升工作,分管城管的副市长牵头校园周边停车治理工作,分管公安的副市长牵头校园周边隐患治理工作,相关政府部门单位全程对校园周边安全管理提升工作深度参与并全面把控,如图2所示。

(二)市级部门联合发文。由市公安局、市教委等联合各部门下发系列重要文件,包括《中心城区学校、医院及周边停车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关于深入推进学生交通安全提升行动有关事宜的通知》《中心城区学校、医院及周边停车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等,对校园周边隐患治理、基础设施完善、秩序维护等工作都进行详细且明确的部署和要求。

(三)相关部门联动配合。除教委和学校等部门负责校园门口安防设施、校园内部交通安全、交通安全教育宣传外,重庆交巡警总队、治安总队、反恐总队等各警种部门也明确责任划分,其中,重庆交巡警总队负责校园周边交通设施、交通组织、校门口交通安全、护学通道;治安总队负责“家校警”护学模式、校园门口安防设施;反恐总队负责校园重点部位安全。市规划、住建、交委、城管、气象和消防等部门也参与其中,按照自身职责紧密配合开展联动工作。

(四)专业警种长效治理。重庆交巡警总队采取拓展问题来源、建立治理清单、推动靶向治理、跟踪问效评价和总结提升推广的“五步治理法”开展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治理。2024年对全市8593所学校开展专项全覆盖排查,完善校园周边交通设施,及时优化调整交通组织,在加强学校周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学校周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道路基础条件、通勤通学矛盾、校园布局规划和交通设施设置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现实问题和管理瓶颈。

(一)城市道路基础条件较差。由于重庆市中心城区两江分隔、四山环绕的特殊城市构型,新老城区功能布局不均衡、不合理,加之道路高差大、间距小、连通性差、疏解能力弱,12条射线高速直插城市腹地,没有其他平原城市具有的多条绕城路、环城路可供绕行,特别是部分校园还位于车流量较大的主干道或通行受限的次支干道,交通拥堵情况突出。

(二)通勤通学叠加矛盾突出。根据2024年第一季度公安部发布的《36个大城市交通运行与治理对比分析报告》显示,重庆市通学高峰时段与社会通勤高峰时段重合度达到83.3%,其中,早高峰时段重合度91.7%、晚高峰时段重合度75.0%,远高于京、津、广、深、沪等同类城市平均值62.5%,在Ⅰ类城市中,重庆市早晚高峰均值排名第一。重庆市通学通勤高峰叠加重合的问题突出,给道路交通运行和校园周边运行环境治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挑战。

(三)校园布局规划前瞻不足。重庆城市结构特点为“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目前,全市8539所中小学幼儿园大量分布在城市道路、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危险或交通繁忙路段,且80%以上的重点中小学校集中于城市核心区域、老旧城区,特别是主城区的通学潮汐现象明显,加之重庆市政治、经济、文化区域也集中在各大名校所在地沙坪坝、渝中区、两江新区等区域,市民职住失衡通勤问题,进一步加剧了高峰时段和学生通学的交通矛盾。

(四)交通设施设置不够及时。一方面,由于重庆市人口负增长问题导致部分幼儿园停办、场地更换变化非常频繁,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校园周边交通设置排查不全面、设置不及时等安全隐患,如交通标志标线缺失、人行道不连续等问题。另一方面,部分中小学幼儿园未按照《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318号),在其用地范围内设置接送学生车辆的临时候车道,且“每个班配建3个车位”的规定要求亦无法满足当前需要,缺失停车位经估算约11.4万,导致学生上放学时间内大量私家车聚集,不仅安全风险高,还易造成交通拥堵。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重庆交巡警总队建议从科学规划建设、政策调控引导、工程建设改造、推广公共交通、强化行停秩序、创新交通组织和规范交通设施方面,持续采取多部门配合、多渠道优化、多办法调整等措施,不断提升重庆市中小学校园周边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一)强化科学规划先行。对新建学校规划中避免过度集中于某些行政区,确保学校资源均衡分布,并严格按照《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DB50/T543-2014)要求和校园周边设施“五同时”制度,确保学校建成投用时各类交通管理设施和安全防范设施同步到位。同时,应提前规划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组织、出入口布局、停车和过街设施配套等,以及周边轨道、公交的站点、线路设置规划布局,切实满足通学需求。例如,在重庆两江外语实验学校选址建设阶段,提前布局路网发达区域、紧邻次支路网,并对周边交通组织进行优化,采取提前规范安防设施、标志标线信号灯、出入口、立体过街设施、单循环、停车、人行道拓宽等措施。

(二)政策调控引导错峰。按照教育工作管理部门相关要求,应严格落实落细就近入学政策,从根源上减少跨区域、长距离的学生通学交通出行。同时,积极推动错时错峰制度,包括采取重庆市中心城区桥隧错峰政策、区域内学校之间错峰通学、同校内不同年级和班级错时通学等举措,并同步优化危化品车辆、货车管理政策,通过区域限行、时段限行等“时空”一体化政策,共同缓解通学出行压力。例如,位于重庆南山片区的第二外国语学校和广益中学,通学出行全部集中于崇文路,通学时段交通流量严重饱和,通过周末节假日按月轮流错峰半天通学,崇文路高峰时段运行效率明显提升。

(三)大力推进工程改造。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台新建和已建学校配套安全设施建设标准,对有条件的采取设置临时候车道,利用校园周边空地增设停车位和推动地下接送系统建设等措施,进一步缓解校园周边停车难问题。此外,还应通过增设人行过街设施或采用“道闸”分时段控制,实现人车分离,应对瞬时大流量过街,保障学生通行安全。针对学生通学过于集中的问题,可以整合利用校园消防通道,用于学生临时进出,缓解人流集中问题。改建公交进出港湾,满足公交车停靠需求,保障校园周边公交车有序运行。例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周边配套建设人行过街天桥、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修建地下人行通道、沙坪坝区滨江小学周边配套停车楼、第一实验中学实现地下接送系统等,如图3所示。

(四)积极推广公共交通。联合交委、学校、公交公司积极推动定制公交,在上放学时段加密轨道、公交,弥补当前校车不足缺口,有效缓解通学时段家长接送学生导致的交通拥堵状况。目前,重庆中心城区已开行通学定制公交线路244条,投入运力402辆,日均运行800班次,日均服务123所学校1.63万名学生。针对学校接送需求较大且周边有固定充足停车供给的学校,引导接送学生车辆前往固定停车点,避免家长接送车辆同时涌入学校出入口影响干道通行。例如,位于重庆南山核心景区的重庆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协调接驳公交,在学校与停车点间接送学生,有效解决了道路资源有限和停车紧张的问题,如图4所示。

(五)切实强化停行秩序。建立“动态排查—归口转办—督办整改—限时销号”的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常态排查治理闭环机制,通过视频发现、路面巡查、舆情监测、事故倒查等手段,及时发现、整改校园周边道路安全问题隐患。聚焦校园周边违法停车乱象,强化护学岗警力投入,加大整治力度,确保停行有序、通行安全。同时,根据校园周边道路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置限时停车区,缓解通行压力。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通过预约小程序、路侧诱导系统、导航信息平台,发布停车和避堵信息,保障社会车辆即来即走,减少长时间占道停车。

(六)运用创新交通组织。实行校园周边道路单向交通组织,根据路网和流量情况设立单向循环式交通模式,提升通行效率的同时,增加道路停车供给,缓解动静交通矛盾。如图5所示,采取停车远引措施,在学校周边500米至1公里范围内,利用现有停车场将接送车辆有效分散。因地制宜实施护学路、限时禁行、车道瘦身、潮汐车道、定向车道、左转远引、串联掉头和共享转换车道等措施,灵活多变地保障交通有序运行。例如,两江新区星光学校实施单向交通组织策略,通学时段交通拥堵程度得到极大缓解,如图6所示。

(七)及时规范交通设施。针对校园周边安全隐患,特别是新增或搬迁的校园周边,严格对照《示范学校建设标准》逐项排查治理,优先推动建设一批示范学校,通过“以点带面”在全市推广落实。对学校周边区域警告标志、机动车限速标志、过街设施、信号灯、禁停网状线等基础交通设施务必做到“应设必设”。对学校周边区域的护学通道、中央隔离栏、防冲撞缓冲区等应做到“能设尽设”,提升校园周边的道路交通环境。同时,应对停止办学的学校周边尽快清理和恢复配套设施。(作者及单位:重庆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 杨益、张黎晓、郭明卫

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5年第1期

审核:李秀菊 / 李佳芯 

编辑:潘乃瑞


本公号新创智能交通技术AI服务,可扫码进入体验(或在后台私信公号

欢迎加入智能交通技术群!扫码进入。

点击文后阅读原文,可获得下载资料的方法
联系方式:微信号18515441838
智能交通技术
关注智能交通、TOCC、车路协同、MAAS、综合交通规划、交通安全改善等领域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交流大数据、云边端计算、AI、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经验。推广智能交通技术在交通管理、交通运输监管、交通规划等部门中的应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