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成为当下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然而,在国内市场,人形机器人领域长期被国外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国产机器人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在北京市科协“千人进千企”行动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肖立峰作为产业特派员,与遨博(北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遨博公司)展开合作,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创新的活力,也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开辟了新路径。
肖立峰在工业设计领域深耕多年,其所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设计系,更是国内工业设计领域的佼佼者。遨博公司作为专注于协作机器人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的决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肖立峰教授与遨博公司的合作应运而生。
肖立峰为遨博公司开展了科技咨询服务,提出以国际视野与国内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国内企业在技术细分领域、成本控制和应用场景落地方面的优势,避开激烈的消费级市场竞争,聚焦工业应用场景的差异化,致力于打造“国产工业机器人标杆”的发展策略。
在技术方向上,肖立峰建议深化柔性机械设计、智能感知和人机交互领域的研发,确保核心技术具备市场竞争力。他带领团队,结合汽车装配生产线等具体应用场景,提供了人形机器人的概念设计方案与应用场景描述。针对汽车制造流水线,明确了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任务,如装配、检测、零部件搬运等,并描绘了机器人在生产线操作中的关键场景,包括操作精度要求、交互方式以及任务分配等。
在外观设计、功能设计以及用户体验等方面,肖立峰团队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提出的人形机器人外观造型设计方案,兼顾工业美学与功能实用性,突出模块化与可维护性,支持快速更换和功能拓展,提升了使用寿命与客户满意度。这一设计方案不仅确保了机器人外观能够适应工业环境的严苛要求,还为企业后续的定制化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肖立峰与遨博公司的合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更是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度探索与实践。在“千人进千企”行动的推动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遨博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的深度融合。
在人才培养方面,肖立峰与遨博公司共同建立了校企生产实习基地和校企双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这一机制,高校学子得以深入企业一线,了解行业最新的技术和工艺,了解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从而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企业专家也得以走进校园,为学生带来实践经验和行业见解,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科研创新方面,肖立峰带领团队,与遨博公司共同开展了多项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他们不仅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还通过产学研项目的形式,将企业的技术需求作为科研课题,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需求导向、问题驱动”的合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加速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校企合作在科技创新与项目落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肖立峰认为,首先是高校与企业有着各自不同的主要诉求,其次是企业的快节奏与学校的慢节奏造成了合作时间上的不同步。在合作中,需要企业给学校留出一定的时间余量,否则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好的校企合作,需要更长时间的磨合,相互支持,相互体谅。
展望未来,肖立峰对于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充满信心。他认为,未来校企合作应体现在几个关键要素上:深度融合、精准对接、数字化协同、跨学科合作、国际化视野。
此外,肖立峰还特别强调了国际化视野的重要性。他认为,以高校为枢纽,可以帮助本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高校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国际化进程。
在“千人进千企”行动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企业开始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未来的发展中,通过更加紧密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高校和企业一定能够共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和未来。
来源:北京市科协创新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