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人进千企”行动的背景下,无数科研人员深入企业一线,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其中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孟祥福以其深厚的科研实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成为连接高校与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他与中科先行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科先行)的合作项目“高伸长率低烟无卤阻燃电缆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不仅解决了行业技术瓶颈,更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千人进千企”行动中的一个典范。
孟祥福的研究方向是高分子材料,特别是阻燃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这一领域具有极强的实际应用性。在电线电缆行业中,提升材料的阻燃性能是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传统的无卤阻燃电缆料存在阻燃剂分散不均、力学性能下降的瓶颈问题。这不仅影响了电缆料的使用性能,还限制了其市场推广和应用范围。
针对这一难题,孟祥福带领团队开展了深入研究。他们创新性地提出通过调控相容剂的微观结构来改善阻燃剂与聚烯烃电缆料树脂的界面相容性,从而实现既满足阻燃性能指标又具有良好拉伸性能的电缆料。经过反复试验和优化,他们成功制备出LLDPE-g-MAH及HDPE-g-MAH相容剂,并将其应用于无卤阻燃电缆料体系中,实现了低烟无卤阻燃电缆料综合性能的提升。
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最终成功制备出了阻燃剂含量为57.8%、断裂伸长率达到390%、阻燃等级为V-1级的高伸长率、高填充无卤阻燃电缆料。这一成果不仅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还为中科先行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中科先行成功推出了相关产品,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扩大了市场份额。孟祥福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无疑为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北京市科协“千人进千企”行动的推动下,孟祥福与中科先行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这不仅为孟祥福的科研团队提供了中试和规模化生产的平台,还为企业带来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契机。
中科先行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是国内高水平的新材料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基地之一。
孟祥福与中科先行一拍即合,迅速组建了联合研发团队,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孟祥福带领团队成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与企业技术人员紧密配合,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孟祥福及团队遇到了最大挑战,在实验小试制备时,样品各方面性能都很优异,而到了中试设备上后,样品的性能总不能令人满意,这一度让团队陷入了困境。
为了解决问题,孟祥福带领团队成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与企业技术人员逐个调试设备仪器参数,现场进行性能测试。经过反复试验和优化,他们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成功解决了中试设备上的性能不稳定问题。
合作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双方对科技创新的共同追求,更得益于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相互信任和支持。孟祥福表示:“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通过合作,我们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企业中获取更多的市场需求和技术信息,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对于未来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孟祥福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未来的校企合作将由单一驱动向双端驱动转变。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要么是技术创新驱动,要么是市场导向驱动。而未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高校与企业将形成技术创新合力,敏锐捕捉未来技术需求,敢于提出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创新。
同时,孟祥福还表示,未来的校企合作将探索更多新兴的合作模式。例如,加大面向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的创新券等公共采购类优惠政策力度,加快提升公共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程度。在一些重点领域,支持科技企业和高校院所合作建立一批面向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中心、技术创新联盟、产业研究院等。
在孟祥福看来,“千人进千企”行动不仅搭建了一个对接平台,让具有不同知识和技术背景的科研人员与企业有效沟通,还促进了知识、技术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同时,“千人进千企”行动还通过典型案例的示范和带动,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
未来,“千人进千企”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将进一步优化资金配置与结构,吸引社会资本加入产学研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模式指导,开展产学研合作经验交流会等,以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帮助高校和各个中小企业解决项目规模偏小、技术开发水平偏低的产学研合作现状,提高合作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
来源:北京市科协创新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