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问题》习题教学记
作者:浙江省海盐县向阳小学教育集团王燕芬
2024年10月29日,星期二
教学了“小数除法”之后,我在一本教辅资料上看到了如下一道习题:
李叔叔一家自驾车出游,4小时行了250千米。
(1)李叔叔开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李叔叔开车平均每千米用时多少分钟?
课堂上让学生独立解答这道习题,听到学生这样的话语:“知道用除法,傻傻弄不明白谁除以谁?”
是呀,如果这道习题只有第一问——李叔叔开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会清楚谁除以谁,因为这是典型的行程问题,依据“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常规关系就能解答。但是现在加了第二问——李叔叔开车平均每千米用时多少分钟,学生就开始犯迷糊,如学生所言“知道用除法,傻傻弄不明白谁除以谁”。
那就多想点办法来弄明白谁除以谁吧!
师:题目着实有些绕口,知道要用除法,就是不明白谁除以谁?老师有个建议,你们画一画线段图,看看能不能弄明白谁除以谁?。
通过画图,我发现很多学生自己弄明白了其中的本质。
生:我明白了(看图1),求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就是把250千米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是250÷4。
师:通过画图,你把问题转化成了份数、每份数、总数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个平均分问题。那么求平均每千米用时多少分钟该怎么想呢?
生:首先要进行单位换算,4时=240分,接下来可以画出线段图帮助我们思考(看图2)。我们还是依照份数、每份数、总数的关系来进行思考,求每千米用时多少分钟,就是求1千米用时多少分钟,也就是把240分钟看成总量,一共是250千米,就是平均分成250份,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所以是240÷250。
师:看了你们的图,听了你们的解释我知道了,要弄明白谁除以谁,就是要抓住把谁平均分,被平均分的数就是被除数。
速度本质就是一个平均数,汽车行驶3个小时,第1个小时、第2个小时、第3个小时行驶的路程是不一样的,平均之后每个小时行驶的路程一样了,就成了速度。平均分不能等同于平均数,但平均数里有平均分的行为,因此用线段图以平均分来分析,就直观了。
师:除了用画图的方法理解谁除以谁,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生:我是这样想的,第一问“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要求的是每小时行的路程,单位是“千米”,那就把题目中对应的单位是“千米”的数量放在被除数的位置,这样最后的答案还是“千米”为单位,所以列式子为250(千米)÷4。
生:我明白了,那么求每千米用时多少分钟,单位是“分钟”,那就是把题目中对应的时间的数量放在被除数的位置,所以是240(分钟)÷250。
听了这两位学生的解释,学生纷纷表示用这种方法来确定谁除以谁好像更容易记一些,甚至还有学生说出了“求谁,谁作被除数”这样的口诀。殊不知,“求谁,谁作被除数”更好记,那是因为有了前面直观线段图的理解作为基础,否则这样的方法就成了死记硬背了,可不是学数学的方法。
师:我还知道有同学从另外角度找思考,也同样是好方法。
生:首先找到“每”这个字,“每”后面的单位就是除数对应的单位,再把这个数量作为除数,求出的结果就是单位量……
这种方法听上去更有死记硬背的感觉了,但是在结合线段图理解之后,这样的方法就是一种提炼与概括,甚至有种“窍门”的感觉,像“求谁,谁作被除数”“‘每’字就相当于除号”这样的口诀。
事实上,数学学习是需要“记”和“背”的,但不是“死记”和“硬背”,而是巧记和巧背。比如上述,先借助线段图理解本质,再进行“记”和“背”,这样的教学对学生而言效果还是蛮好的,不仅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还容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