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话“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教学目标
1.结合史料,解读张骞出使西域的预定目标与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研读地图,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时空观念)
3.通过分析史料,以多维视角解析丝绸之路丰富内涵。(历史解释)
4.体会张骞的精神品质与“丝路精神”时代价值。(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与影响、汉朝对西域的管理措施。
教学难点
对文物的精准解读、丝绸之路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前暖场
播放新华社视频《文物里的古丝绸之路》(剪辑版)营造课堂氛围。
二、课堂导入
师:时空观念是了解历史的基础,请同学们做一个简单的计算题!今年是公元2024年,距离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建元三年),之间相隔了多少年呢?
生:2162年!
师: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有一条中西通道始终存在,甚至时间比这更为长久,刚刚我们通过视频所欣赏的文物就分布于这条道路上,猜猜看是哪一条道路呢?
生:丝绸之路!
师:文物是历史无声的诉说者!今天,我们就以文物为载体,研究文物背后的故事,探究《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三、新授环节
名词释义:何谓丝绸之路?
这一名词最早是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提及的。到了今天,丝绸之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主题一:“丝路”之开通
过渡语:欧亚之间的民间沟通很早就已存在,只不过作为统治者的中央政权与西方之间缺乏国家层面的交流。那么,这种局面从何时得以改变呢?答案就藏在这件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中。
文物风采一:张骞出使西域图(唐朝敦煌壁画·局部)
【初探壁画】
结合课本78页内容,思考:
1.图中A、B分别刻画了什么历史人物?
2.何谓“西域”?
【学生展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8页,结合地图介绍西域的地理范围。
【讨论分享】根据材料,分析西域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具有什么特征。
【史料研读】张骞为何出使西域?预定目标是否完成?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史记·大宛列传》
【学生分享】请简述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思考从中可以学习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再探壁画】
从史料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看,该壁画属哪种?
【三探壁画】
该壁画的榜题与史实出入明显,你能找到吗?试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史料研读】张骞出使西域何以被誉为“凿空之旅”?有何影响?
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史记·大宛列传》
师: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之为“凿空”。此外,《说文解字》提及“空”言“今俗语所谓孔也”。这样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凿空”就是“凿孔”,我们对某领域由原先无知到更透彻的了解。结合教材,说明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汉朝与西域各国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
师:需要注意的是张骞的成就与他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正是盛世时代下,建功立业的追求推动了张骞式的成功。同样,我们今天身处一个繁荣富强的新时代,我们也应该涵养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用自己的奋斗助力个人梦与中国梦的有机融合。
过渡语:随着张骞出使西域,越来越多各式人等踏上这条道路,丝绸之路由此日益兴盛。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丝路”之经营。
主题二:“丝路”之经营
文物风采二:尼雅遗址出土的“东汉锦袜”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初探织锦】
【学生展示】学生上台展示陆上丝绸之路路线。
【再探织锦】
【三探织锦】在这条通道上,除了织锦,可能还在流通什么?
师:我们大体可以进行一个分类,中原输入西域的主要是手工业品和农业生产技术,西域传入中原的主要是动植物品种和宗教艺术。由此我们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条“丝路”,还是一条技术交流之路、文明交流之路……
过渡语:在这条道路上,学者们还发现了一些印章,比如这两方印章。
文物风采三:司禾府印、“汉归义羌长”印
【议一议】从这些印章中,你能发现汉政权与西域存在怎样的关系?
生:经济管理、民族融合、官僚机构、区域管理……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82页,指出:汉朝时期如何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这些管理起到怎样的作用?
过渡语:自从西汉以来,这条中西方的交通要道始终存在着。哪怕是有些时期,中原王朝力量相对较弱,但由于同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经营,我们依然维系着丝路贸易。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些文物。
主题三:“丝路”之影响
师:那么,丝绸之路究竟有何影响?
文物风采四:三彩骆驼载乐佣、波斯银币、第纳尔金币
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师:曾经的陆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世界五大古老文明,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直观看到不仅有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
师:伴随着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延伸,一方面,汉王朝展示了雄厚国力。另一方面伴随着道路的畅通,中央政权对各地的管辖也更为有效直接,这正应了我们本单元的主题:
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师:古道新途!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由中国倡议到国际实践、由写意画到工笔画。“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中国大国外交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必须弘扬丝路精神。请问,丝路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理念呢?观看视频来细细体会。
生: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师:在不久前举行的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再次论述了“一带一路”的重要性。我们也相信,在世界局势时常变动的今天,这样的一种精神必定能够为持续和平发展注入中国智慧。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以丝绸之路上的几件文物为切入点,解读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及经营情况。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丝绸之路对当时及后世带来的重要影响。
五、课后拓展
建议同学们搜集更多丝绸之路上的文物资料,撰写文物解说词,感受丝路文明。
授课教师介绍
陈守益,中共党员,中学历史教师,曾获得市历史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市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省五四杯微课一等奖,市家庭教育先进工作者,指导学生获市“学宪法 讲宪法”一等奖。他秉持“勤耕细作,敬业笃行”,以“四有”好教师标准激励自己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教研组长点评(陈娟)
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发展。教学中通过研读地图、计算时间、辨析壁画等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史料探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通过对张骞精神品质以及丝路精神的解读培育家国情怀,并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唯物史观的理念。
主题探究,抓住学生兴趣。通过设计“文物话丝路”的形式开展教学吸引学生目光,对文物的层层解读引领学生全方位理解丝路之开通、丝路之经营、丝路之影响,教学流程一气呵成。
多种形式,激发学习活力。课堂采取了史料研读、视频欣赏、小组合作、学生展示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课堂里真正“动”起来,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实现“学思融通”。
青年教师点评(潘铃)
注重原创性。通过大量阅读著作以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知网、学习强国、公众号等搜集史料,确保教学设计的原创度。
提升趣味性。教学以文物为主线,通过对文物的充分探究,引领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加强对历史的理解同时培养发散思维。
培养思辨性。教师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引领学生在阅读教材、探究史料、欣赏视频、互动研讨中强化历史理解,培育核心素养。
创设情境,让知识有土壤
激发情趣,让学习有意思
生成情感,让师生有大爱
图 文:历史组
部 门:课程教学处
审 核:孙国梅
本期编辑:陈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