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新中国主要缔造者毛主席病逝,这是一个万分难过的消息,无数国人为之痛哭。
然而随着他的去世,中央高层暗流涌动,“四人帮”搞了许多动作,目的就是两个字——夺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华同志联合了叶帅、汪东兴等人展开行动,一举粉碎了阴谋集团,让政局平稳过渡。
华同志后来大力推行了“两个凡是”,但奇怪的是,他上台不久便违背了主席一个遗愿,这与他的执政思想有些不符。只不过,他这个举动得到了上下的一致支持,就连邓公后来都出面为他解释。
华同志所做的举动就是保留了毛主席的遗体,并修建纪念堂,供后人瞻仰。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但毛主席自己却不想如此。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就想过了身后事,他多次公开提倡死后进行火葬,并要求从干部们做起,特别是从自己做起!
1956年全国第八次代表大会期间,新中国第一份火葬倡议书在毛主席的要求下问世,内容大意就是人死后应妥当安置,采取合适的方法来寄托哀思,传统土葬浪费耕地、占用木材,有些贫困家庭还为此破产,所以应推行火葬,不会有浪费的现象,也不妨碍对死者的纪念。
倡议书最后一段是重点:只要在此书上签字的人都表示同意自己将来会进行火葬。
主席拿着这份倡议书对着与会的干部们说:殡葬风俗要改,一定要改。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封建迷信的那一套要破除。身前身后事,事事都要革命嘛。
随即他第一个在倡议书上写了“毛泽东”三个大字,其他领导干部也纷纷表示赞同,基本上所有人都签了字。
后来毛主席也多次说过自己要火葬,至于归处,他风趣地说过:我生前很爱吃鱼,吃了不少鱼,死后就把骨灰洒到江海里吧,这样算是告诉鱼儿们,我毛泽东来给你们赔不是了。
可是,如果按照主席的心愿去执行,那将来全国人民都没办法再次见到他了,所以一向很听主席话的华同志,思考过后还是决定违背一次,这不仅仅是华同志个人的意愿,也是全国百姓的意志!
既然知道要做什么以后,下一步该解决的问题就是该怎么做。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保留领导人遗体的先例,比如说苏联的列宁,从他们那里,我们就可以获取很多经验。中央立马让医疗专家吴阶平、黄树则、刘湘屏、张炳常、陈克铨、徐静等组成团队来负责此事。
由于当时我们的技术水平不是很好,有人就提出最保险的液态保存法,这样能最大程度保留原貌。但是这个提议很快就被否决了,泡在液体当中,太不正式也太伤害全国人民的感情了。最好的方法是气态保存,只不过这样难度太大,很难保证视觉效果。
思考来思考去,最终遗体以及所有的专家都被转移到了“769”秘密基地,此处隔氧低温、设施齐全,医疗专家们便在这里紧张地工作着。
幸运的是,在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后,医护团队出色完成了任务。随后他们重新为主席的遗体测量尺寸,让红都服装厂的师傅们迅速赶制出了合身的中山装。理发师小周为主席重新梳理了头发,北京医院病理科马燕龙为主席做了细致的化妆整容。
在为毛主席保存遗体的同时,中央也在思考纪念堂应该修建在何处,一开始组织就召集了40多名建筑行业的优秀专家汇聚到北京选址。
往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专家们对香山、景山、北海、天安门广场等十余个区域重点调研,先后提出过多种方案和设想。
最初大多数人都认可香山,此处是毛主席从西柏坡入京后的办公地点,著名的文献《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就是在这里完成。以高山为陵墓或纪念堂,还能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感。
不过有人指出,香山地点较为偏僻,不利于群众前来瞻仰,这有违纪念堂设立的初衷。所以,这个说法还是被否决了。专家们讨论来讨论去,最终决定的就是在天安门广场。
一位同志说:毛主席的伟大身躯,只有安卧在人民群众之中,才是最合适的地方。很多人当即表示了同意,贴近群众,这不正是主席生前最喜欢的一件事吗?
1976年11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奠基典礼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华同志发表了讲话并亲自为纪念堂基石培土。待一切程序都规范完成后,主席放置在水晶棺内的遗体就移入了纪念堂之中。
此后,全国人民及子孙都有近距离缅怀、追思毛主席的机会,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工程,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即便后来华同志逐渐隐退、邓公成为集体领导的核心以后,对于永久保留主席遗体的态度也是异常坚定。曾经有记者询问过邓公此类比较敏感的问题,邓公的回答就特别有智慧:
毛主席生前的确不希望保留遗体以及为他兴建纪念堂,当时环境比较特殊,中央出于稳定局面的考虑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而且群众意志胜过个人意志,如果主席知道这件事是群众的请求,他一定也会同意的。
邓公随后还表示毛主席纪念堂不会被改变,但是接下来无论是哪位领导人都不得采取这样的方法,包括自己。
毛主席纪念堂从修建到如今,接待的人次早已破亿,至今仍有医护人员负责保护主席的遗体,众多国民也非常感谢那个将主席遗体保留下来的决定。
之所以毛主席能够特殊,主要在于他为新中国成立所做的贡献是无人可比的,他在全国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也是独一无二。能够亲眼看到他的样子,对很多人来说是一大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