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有57名开国上将,各个都贡献突出、人才难得。不过在名气上,他们还是有高下之分。
像王震、杨得志、杨成武、萧克等长期在一线作战的人,大家要熟悉得多,政工、后勤战线上的干部,所做之事就被人知道得少,比如说朱良才。
相信大部分人看到这个名字会比较陌生,第一时间很难想起他曾经做过哪些事。这个没关系,本文可以跟大家一起来熟悉熟悉。
另外有个大多数人意想不到的事,朱良才写过两篇文章上过中小学教材,几代人都曾读过,影响非常深远。
朱良才原名朱性明,1900年出生于湖南汝城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当1925年革命浪潮席卷三湘大地之时,已是小学教师的他放弃了安稳的生活,毅然参加毛主席领导的农民运动,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可惜的是,反动派在1927年举起了屠刀,各地的进步组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朱性明还没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抱负,就跟农会的同志们一起被抓进了监狱。
敌人见他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就将他当成突破口严刑拷打。不过他的骨头很硬,无论遭受什么折磨都没有吐露出半分秘密。
在敌人问他姓名时,他报了个刚刚想出来的假名字——朱良才,结果敌人找来找去没找到有关“朱良才”的信息,就以为他是刚刚加入农会的人,很快释放了。
他感觉“朱良才”这个名字给自己带来了幸运,且又有做革命的良才之意,于是干脆就改成了这个名字。
朱良才重获自由的时候,白色恐怖盛行,革命正处于最低潮。而朱良才没有畏惧,还是坚决加入了共产党从事着随时可能掉脑袋的工作。
1928年朱老总、陈毅发动湘南起义,朱良才与几位同志一起投身起义军,随后又跟着上了井冈山。因为他当过教师有文化,很快就被任命为朱毛红四军军部秘书,当时军部只有两个秘书,除了他以外,另一个是谭政。
整个红军时期,朱良才立下过众多功劳,像毛主席写进诗里的黄洋界保卫战和第一次反“围剿”活捉张辉瓒,他都参与了指挥。
不过他最厉害的,还是在长征中的表现,无论面对多么严峻的困难,他都始终保持了对革命的信心,红四方面军张某有错误的想法,他也坚决进行斗争,并且,他还有两次死里逃生的经历。
长征中最惨痛的就是湘江战役,红军经此一战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堪称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而在此战中,红34师最为令人心痛,番号被打没,整个师几乎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重伤被俘,他不愿被敌人当成战利品四处炫耀,就忍着剧痛扯断了自己的肠子牺牲,实属壮烈。
当时朱良才担任红34师政治部主任,在指挥战斗时旧伤复发血流不止,被送到红军总医院,反而让他死里逃生。朱良才治疗期间,总医院的伤病号越来越多,呻吟声、叹气声不断,许多人已经对革命前景产生了动摇。
见此情况,朱良才主动为大家做思想工作,制止了悲伤情绪蔓延。红军总医院院长贺诚想到他一时间没部队可去,在这里工作又非常有效果,就申请让他担任军委总卫生部兼总医院政委,中央同意了。
长征途中特别艰苦,伤病号更甚,他们内心是非常煎熬的,如果就近安置,追上来的反动派肯定会迫害,但是跟着同志们一起走,自己又会耽误大家的时间。
同样的,组织如何对待伤病号,也是一个大难题。谁都可能在征战的过程中负伤,如果组织非常狠心,那谁还愿意跟着一起走?朱良才长期负责政工战线,选择用身体力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去疏导那些伤病号,如果是重伤的战士,他还会第一个抬起担架带着人走。这是在告诉所有人:我们绝不会丢下任何一个同志。
有他带头,许多同志都自发去抬担架,形成了上下一心的凝聚力。
红一、红四两大方面军会师后部队进行了混编,朱良才被编入红四方面军,担任31军政治部主任。没想到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某仗着兵强马壮起了异心,将部队强行带着南下。
朱良才没有屈服于这种做法,他用毛主席率红一方面军北上建立陕甘根据地做例子,鼓舞大家克服困难,伺机北上与中央会合。
张某得知消息后非常生气,专门召开会议狠批。朱良才面临压力也毫不畏惧,站在台上大声说:我宣传的红一方面军的胜利,是根据红四方面军总部电报中的内容讲的,没有丝毫捏造和夸张,更不是为了贬低四方面军。
这个会开了一个晚上,张某实在挑不出朱良才的刺,待他要恼羞成怒时,徐向前赶紧打圆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既然今天解决不了,就以后再说吧!
后来红5军、红9军和红30军组成西路军,想打通和共产国际联系的陆地交通线。可惜由于缺少群众基础、后勤物资跟不上等多个原因,最终西征失败了。
1937年3月,王树声、朱良才等人奉命率右路支队在祁连山一带打游击,但是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部队很快就被打散。朱良才最窘迫时只带了两个人在山沟里转,由于多日没有进食,他们浑身没有力气,碰到敌人搜山就被抓住了。
在押送的过程中,周围时不时传来枪声,吸引了押送敌军的注意。朱良才趁着敌人松懈的机会,与另外两人分头跑,最终朱良才钻入密林逃得一劫,但彻底与其他战友失去了联系。
这种山穷水尽的境地,唯一能支撑朱良才活下去的,就是一定要回去找中央的信念。往后的日子里,白天他就躲在刺丛、石缝中,晚上才敢出去走,饿了就啃啃草根嚼树叶;渴了就抓把雪塞进嘴里。
有两次朱良才都差点被马家军抓住,幸好有老乡帮助了他,指引他钻小洞、趴羊圈。足足走了36天,朱良才在甘肃镇原遇到了前来援救的红军,那一刻,他完全就是一个“乞丐”。
抗战爆发后,朱良才担任过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他是个非常善于宣传的人,狼牙山五壮士、抗日英雄王二小、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等优秀典范以及广大的抗日团体,都是他找准了宣传点。成功鼓舞了民众的士气,也扩大了我党的影响力。
解放战争中,朱良才也在华北地区战斗,既抓宣告又搞教育,给革命培养了诸多人才。
1955年,朱良才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也是在这年他担任了北京军区政委。这时国家刚刚成立不久,他又担任着要职,正是发展才能的大好时机。
然而朱良才却认为革命已经胜利,需要有年轻的干部来补充,所以他找到了毛主席,提出要退出领导岗位。
毛主席非常诧异,当时没有给他回应,但是很快就让聂荣臻去劝他:你如果是因为身体问题要辞职,就先去休养,没必要辞职,等身体好了再回来工作。
但朱良才非常坚决,他连续三次找到周总理提出退位要求,中央没办法,只好在1958年批准他离职休养。毛主席在他离开岗位前特意跟他深谈了一次,见他心意已决,就风趣地说:人家都是占着茅坑不拉屎,你倒好,能拉屎却不占茅坑啊。
话糙理不糙,朱良才这个做法少有人及,的的确确是高风亮节啊!因为他退下来的时间早,所做的基本又是幕后工作,所以知名度在开国上将里不算高的,但是他有两篇文章,大部分人应该都读过,即《朱德的扁担》和《一根灯芯》。
这两个故事都发生在井冈山时期,由于条件艰苦,朱德亲自做扁担、亲自去挑粮;毛主席在可以使用三根灯芯的情况下,每次点灯只用一根灯芯,靠着微弱的灯光彻夜办公。
朱良才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两件朴素的小事,背后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不搞特殊化的高贵品质!
1989年,朱良才在北京病逝,他生前的遗愿是希望葬在井冈山,那是他奋斗过的地方,也是革命燃烧出巨大光芒的起点。
将军至死仍未忘记革命的初衷,可敬可佩!